邓公坚持的“两猫论”,因毛主席的批判成名,影响力扩大至世界

谭笑风生聊也 2024-12-21 14:07:54

改革开放30年里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邓公坚持的“两猫论”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正是“猫论”,为改革开放思想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和探索的勇气。

然而,在今天或许我们早已淡忘了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猫论”在当时的前瞻性。当年毛主席的“批判”,让它传遍全国,一举成名;而改革开放取得的非凡成绩,更是将它的影响力推向了全世界。

“猫论”的由来

巴蜀乃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老鼠也很多。故老百姓就养猫,灭鼠护粮。

“猫论”其实来源于巴蜀的一句民间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谚语之后同时被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伟人先后提及和运用。

刘伯承行军作战,常引用这句谚语。当然寓意发生了改变,刘伯承将其运用在了军事上,从一名将帅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在战场上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或计谋,只要能消灭敌人、打胜仗,就是好法良谋。

邓小平作为刘伯承作长期的合作搭档,对这句谚语自是耳濡目染,直至1962年的时候,他也引用了这句谚语,不过将其运用到了生产改革上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当时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国进入了的一段困难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应对饥荒和自然灾害,只得自发到回到了之前的包产到户、责任田等生产形式。

然而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很快在党内引起较大的争论。

1962年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举行会议,就用哪一种方法恢复农业生产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中,邓小平指出:“不管黄猫、黑猫, 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生产, 就用哪一种方法。”

同年7月7日,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届七中全会上再次提及:

黄猫、黑猫,只要捉老鼠就是好猫,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

自此后“猫论”也就应运而生。

但我们在邓小平的原话会发现,“两猫”指的是“黄猫、黑猫”,而非之后广为流传的“白猫、黑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1976年3月发布的中央四号文件《毛主席的重要指示》。

这其实一部传达了毛主席批评邓小平的文件,在文章指出:

“他这个人(指的邓小平)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

至此“白猫、黑猫”的“两猫论”便流传开来。

但有学者认为从“黄猫”变成“白猫”,如果单独拿出来,那就是意味深长,对此有人认为是毛主席借机敲定邓小平,实则不然。

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锡金先生研究,两猫论里的“黄猫”变“白猫”,其实是邓小平自己所为,并非毛主席有意改之。

而是在1968年,邓小平在《我的自述》中所写的:

“1962年刮单干风的时候,我赞成安徽搞‘包产到户这种破坏社会主义集体、其实就是搞单干的罪恶主张, 说过‘不管白猫黑猫, 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等极其错误的话。”

而在1976年那份中央四号文件《毛主席的重要指示》中,虽然是传达了毛主席对邓小平的批评,但引用的是邓小平自述里说的“白猫黑猫”。所以并非毛主席有意改之。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毛主席的这份批评文件下达后,“猫论”借毛主席的影响力,迅速在全国传开。

“猫论”的影响力

“猫论”在批判中,一举成名,实际上,并非在于猫的颜色,而是在于它实用价值,这其实也是百姓一种纯朴的愿望与诉求。

与此同时,从当时来看,毛主席并非是批判“猫论”,而是借此表达在一些问题上与邓小平不同的看法。

但无论与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便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一个重要思想理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在反复思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点,这是源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政治性质引起的一个矛盾问题。

能够在中国搞资本主义的那套市场经济,这是改革重要的一点,最后邓小平以“猫论”破局。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并表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只是经济手段,两者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和社会繁荣才是社会主义。

事实也是如此,社会主义要想得到建设,必须提高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如果仅仅依靠计划经济,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市场经济的阻力。

而提出借鉴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路子和管理方式,以市场经济作为基础性制度。这是划时代的思想进步,正是这一思想进步,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这其中“猫论”自然功不可没,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以求同存异的思想,满足了经济发展的创新性要求,这体现的是国家制度的价值性原则,强调了繁荣目标。

而这正是邓小平改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集中体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人曾问过邓小平:现在怎么看这个“黑猫白猫”的说法?

邓小平回答的很干脆,表示那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说的,如今也不收回。

这看到出,邓小平对“猫论”的坚持。而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国,发展是继续解决的问题,而“猫论”无疑是符合当时情况需要的,毕竟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行,发展就是硬道理。

邓小平以“猫论”,强调的是为其他社会发展目标奠定经济基础,用市场经济带动发展不过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

而工具本身并不具备道德性质,市场经济也是如此,至于后来引发的功利主义等诸多问题,更不是“猫论”的问题,而是实施主体缺乏德行导致的。

改革开放后30年里,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诠释了“猫论”的前瞻性。而在80年代中期,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

1985年的时候,邓小平因此成为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而《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躺着那几个字:“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至此“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

结语

如今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依旧能看到,一幅珍贵的图,那就是《双猫图》。

这是1984年,“江南猫王”陈连涛突发灵感,将邓小平有名的“猫论”,画成一幅丹青,送给邓小平的。

邓小平对这幅画也很是喜欢,此后一直将其挂在办公室里。图中,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中透亮。两只猫一前一后,缓缓前进,仿佛寓意着中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5 阅读:968
谭笑风生聊也

谭笑风生聊也

谭笑风生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