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应该怎么读?为什么恰好是300首?

张无远啊 2024-10-16 18:01:26

《唐诗三百首》是很多人接触古诗词的启蒙,在我幼年尚未入学时,就已读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稍大一点便知道了苏州有座寒山寺、武汉有座鹳雀楼;前些时候有幸去了剑门关,才读懂了什么叫“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些被刻录在每个中国人DNA里的诗句都收录于《唐诗三百首》,那么问题来了,唐诗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这300首,我们又该怎样读懂唐诗呢,解答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唐诗三百首》的编撰者说起。

夫妻合编

世人皆知《唐诗三百首》,却不知其编撰者号为蘅塘退士;知蘅塘退士的人,却未必知其本名孙洙;知孙洙者,又未必知道他还有个帮手,就是他的续娶夫人徐兰英。

所以《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夫妻合编的诗集,书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

在自序中蘅塘退士明确了编书目的,他认为此前的启蒙诗集《千家诗》,虽然易于成诵,但其中所选之诗只有五七言绝律两种体裁,而且唐、宋诗都在一起,工拙莫辨,不成系统。所以他立志在唐诗里优中选优,既要脍炙人口,又要众体兼顾,还要适合儿童启蒙。

婉俊补注

古代一部畅销书问世,便会有很多文人学者争相为其注释,像《三国志》便有裴松之作注,《论语》在历代也有各种注疏;再往后通俗小说问世,也有诸如毛氏父子评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评本《石头记》等;现代也有各种博主乐此不疲地解读古籍经典、流行小说。我现在写这一篇文章,也大体可以归于其中。

这些注释解读有精品,就不免有俗物,也有大量为了博眼球的阴谋论参杂其中,会对读者的鉴别能力提出很大挑战,能流传至今的多为精品。

自《唐诗三百首》问世后,也有很多注释本流行,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清道光年间陈婉俊的《唐诗三百首补注》。

陈婉俊,江苏上元人,故自号上元女史。

为什么是300首?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读懂《诗经》三百篇,便是至情之人,再无虚假之意。那我蘅塘退士尊崇圣人教诲,说一句“读懂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没毛病吧?

众所周知“诗三百”其实有305首,那我蘅塘退士再尊崇圣人教诲,说是唐诗300首,其实多几首也没毛病吧?

具体多出几首呢,有说初版是302首的,也有说是310首的,这是由于成书以来各种补注或刊刻印刷的需要,各方都进行了适当的增补——比如道光年间四藤吟社刊刻的就有313首,比如杜甫《咏怀古迹》共5首,而蘅塘退士只编选2首难窥全豹,便补全5首——它的底本就是310首。

所以我们现在买到的《唐诗三百首》并非正正好300首,大家买到的数目对不上也不用担心是盗版,只要是正规出版社的就好。

怎样读《唐诗三百首》?

正如蘅塘退士所说,《唐诗三百首》真的很适合启蒙,其选的诗大多数都是唐诗中的上品,且通俗易懂。

更难得的是书中按照体裁分类,从五七言古诗,到五七言律诗、绝句,再到乐府。读完之后再加上名家评注,你就可以明白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比如开篇第一首张九龄的《感遇》诗,五言、四联、八句,很容易就被认为是五言律诗,其实这是一首古体诗,区别在哪里呢,你再读一首真正的律诗,同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是五言、四联、八句。你会发现,《望月怀远》在对偶、平仄上都有相对工整,《感遇》则更加自由。

但是你细读《望月怀远》又会发现,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在对偶上似乎又不那么严格,这是因为张九龄生活在初唐,律诗还没有发展至成熟,可以感受到从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过渡。

此时你再往后读,你读到杜甫,你读到《春望》,啊原来律诗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诗歌体裁了,要严格要求自己了,对偶、平仄不能再像从前那么随便了。

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他也会选出来展现诗人的不同风貌,王维是诗佛,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但也选了《老将行》这样悲愤激昂的长诗。杜甫给人的固有印象沉郁顿挫,但他也有如《望岳》这样积极的诗入选。

这就是我读《唐诗三百首》的方法,蘅塘居士夫妻二人在编撰时就已经为读者考虑过了,你只要去读,慢慢地深入,就会感受到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体、不同的时代的诗风和特点。同样是唐诗,初盛中晚的唐诗读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哪怕你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不想深究什么体裁、风格,那就如蘅塘居士在序中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着读着,你就会了。

0 阅读:7

张无远啊

简介:诗词,历史,传统文化,中外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