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一场大雪,又把紫禁城美成了一幅画。处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红墙、黄瓦、玉砌雕阑,掩映在皑皑白雪之中,此处美景虽未能亲临其境,但远远望去,也能心旷神怡、心向往之。
图片源自网络
去过故宫的小伙伴都知道,故宫内的建筑之雄伟、规格之高、用料之精实属全国之最。但是,去参观太和殿时,有细心的朋友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太和殿最外侧的柱子都向内歪了?再去看其他的殿,也是这样。这是怎么回事,作为曾经的皇帝使用的金銮殿,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莫不是建筑工匠偷工减料导致的?还是施工质量问题?
太和殿
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古建筑的特殊工艺,名为“侧脚”。早在宋代就有这种做法,《营造法式》中解释:“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意思是柱子上头向内,下部向外,整体向内倾斜。但《营造法式》同卷所云也不一,“凡下侧脚墨,于柱十字墨心里再下直墨,然后截柱脚、柱首,各令平正。”这里“柱十字墨心”与“直墨”,应是加工时,木工所弹柱两头截面十字中心线及柱身上下连线,“下侧脚墨”是在柱脚十字墨心之里(而不是之外),根据侧脚程度在柱身上再弹一根直线与原来柱心线成一夹角,即侧脚后柱的中垂线。因此来看,侧脚只是把柱脚向外撇出,而不是柱头向里收进,这既符合“侧脚”二字的含义,又能从实例中得到印证。
侧脚平面图
清代《营造则例》称“掰升”,建筑物设计尺寸规定后,按其柱高的比例,在柱头平面上把柱脚向屋外掰出一个数(一般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一丈掰一寸)。通常我们把所掰出的这个数叫做“外掰升”,经过掰升后所得到的平面尺寸,就是柱脚的平面尺寸,即是大木立架时柱脚的位置,即“侧脚”。
为什么外侧的柱子要侧脚呢?从木架建筑的整体受力状态分析,对木构架起着增加内聚力的作用。早期建筑采用层叠式木构架,即由柱框层、铺作层和屋盖层架叠而成,柱与柱之间仅靠阑额联系,整体性极差。采用侧脚做法后,屋顶静荷载所产生的水平分力使柱头向室内方向挤压,阑额由受拉势态变为受压势态,从而避免施工过程中散架的危险。
而明清两代改进了木构架的整体联系,柱与柱件增加了随梁枋与穿插枋,大大加强了木构架的整体稳定性,从而使侧脚在结构上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而施工上的种种麻烦使得工匠们逐渐抛弃了这种费工费时的做法。导致现在的仿古建筑中再也见不到这种特殊的工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