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陪爸妈旅游,婆家6人连打10个电话催返程:回来伺候妈住院

老徐说情感 2025-02-20 17:54:36

春节选择陪父母,三亚之旅成了焦点

今年春节,我做了一个从结婚后从没做过的决定:不再留在家伺候婆家,而是带着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去三亚过年。

这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计划已久的旅行。

往年,每到过年,我总是要忙活着为婆家的一大家子准备年夜饭,从采买到下厨,最后端上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我自己经常累得吃不了几口,但却坐在一堆“满意”的笑脸中间听他们夸菜好吃。

今年不同,我想让父母也过一次轻松自在的春节。

父母这些年为了我忙前忙后,从照看孩子到帮着操持家里,每天劳累得很。

我结婚十多年,就一直想着带他们出去玩一次,但总是被这样那样的理由耽误。

这次,我决定放下那些多年的习惯,让父母也体验一把度假时光。

因此,我一早就订好了带父母去三亚的机票。

可惜,这三亚的阳光才刚洒在身上,婆家那头就炸了锅。

婆家催命式电话:伺候婆婆住院成唯一理由?

一起床,不是公公打电话,就是小姑子发语音;到了晚上,手机又响个不停。

前一天才说好新年的问候,第二天就变成了催促:婆婆住院了,你快回来伺候。

老公的语气倒是一如既往的平静,但电话那头,婆婆和小姑子的指责却清晰可辨——“你这做儿媳妇的,放着婆婆不管,跑出去旅游,有没有良心?

”“再不回来,妈妈的病情耽误了怎么办?

”仿佛只要我不立刻买张机票飞回去,就成了大逆不道的罪人。

我问老公,家里不是还有你、小叔子和小姑子吗?

你们三个亲生子女照顾父母不比我更理所应当吗?

老公却答得理直气壮:“我和小叔子是男人,照顾病人不方便。

弟媳忙着带孩子,小姑子也有婆家,跑不了。

”话里的意思就是,这份责任既然他们没空担,就该自然而然地落到我的头上。

倒是婆婆更直接,她在电话里说:“我在医院只认你照顾。

”听听这理由,真是既无奈又让人心寒。

坚持陪爸妈,拒绝“伺候一家子”的道德绑架

我没回去,甚至关掉了手机静音。

以前,我总以为媳妇伺候婆家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毕竟家和万事兴,只要多付出一点,家庭就会更和谐。

但渐渐地,我发现这种“天经地义”变成了压在我身上的一副枷锁,吃力不讨好。

从公婆搬过来跟我们一起住起,这种付出就没停过。

春节更是加倍忙碌,小叔子一家说是年轻人吃不了苦,弟媳嫌手艺不好,小姑子又讲“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结果所有的事情全压在我身上。

每次过年,满桌的饭菜是我一个人张罗出来的,他们吃得满意,而我自己的春节几乎成了春节厨房劳动节。

这次出行,不是我“任性”,“不顾老人感受”,而是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边界。

我想过,假如这次我接了电话,半途飞回去,伺候婆婆住院,接下来的几十年是不是都要这样重复?

于是,我按时陪父母吃饭,一边听他们聊散步看海的趣事,一边默默告诉自己:这些年,我欠父母的陪伴,终于补上了一部分了。

婆家有亲生子女,为何非要儿媳承担一切?

电话来的次数多了,我渐渐有些麻木。

婆家人的核心观点一直没变:婆婆只认你照顾,你快回来伺候。

但我不禁想问:你们三个亲生子女,那是为了什么?

当结婚时拉着儿媳妇喊“咱家人”时,是为了让儿媳妇成为免费保姆吗?

当儿媳妇有自己父母需要陪伴时,你们就自动选择性忽视了她也是个人,有她自己的家人和责任。

我知道,这个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我身上。

其实在很多家庭里,媳妇成了伺候全家人的角色,而亲生子女却成了旁观者甚至“娇客”。

无论是在春节的饭桌上,还是长辈需要人照顾时,总有儿媳妇被赋予了一种被捆绑的角色:人对家庭的付出不是不可以,但当它变成一种义务和外界的压力时,就该好好思考清楚了。

结尾:平衡生活,学会为自己而活

婆婆的病情后来并未严重,小姑子陪了两三天,公公也去了医院。

老公没有去细说状况,但我想,终究家里人那么多,没了我,日子还能照样过。

这次三亚之行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家庭关系是一种“相互”的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牺牲。

尤其是作为儿媳,更需要找到那个“度”。

一味地退让、维持并不总是让人心怀感念。

有时候,设立和言明“边界”,也许更是一种对家庭负责的方式。

当我带着父母踏上归程,三亚的阳光依旧明亮。

我想,无论是为人儿媳,还是为人儿女,我们都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既不愧对内心,也能照顾好彼此的感受。

人生很短,别忘了在顾全他人时,也给自己留一些喘息的空间。

0 阅读:26
老徐说情感

老徐说情感

分享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悟,一起探索情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