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华晨宇工作室发文回应与黄霄雲的版权争议,称双方“未能达成有效共识”,并强调“拒绝音乐版权擦边行为”。这场因翻唱引发的纠纷,看似是两位歌手的交锋,实则折射出音乐行业中版权问题的复杂性与公众对原创价值的深刻讨论。

3月31日,黄霄雲工作室发布声明,称已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烟火里的尘埃》的词曲著作权授权,并强调“尊重版权规则”,对侵权指控将追究法律责任。然而,华晨宇粉丝迅速指出,黄霄雲的翻唱版本中使用了华晨宇在2018年《歌手》.《孩子》Live版的原创吟唱片段,而该片段未被单独授权。4月1日,华晨宇全球歌迷会发布声明,明确表示《孩子》的改编吟唱属于华晨宇独创作品,与《烟火里的尘埃》的授权范围无关。

黄霄雲方主张已合法购买《烟火里的尘埃》词曲使用权,但华晨宇方认为,其翻唱中引用的《孩子》Live吟唱片段属于独立创作的“续集式改编”,需另行授权。这一矛盾暴露了音乐版权中“词曲授权”与“表演权”“改编权”的复杂性——前者可能仅覆盖原始词曲,而后者涉及歌手二次创作的独创性内容。

黄霄雲“借壳翻唱”,利用版权规则的模糊地带蹭热度;而黄霄雲支持者则认为其已履行法律程序,指责对方粉丝“网络暴力”。这场争论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演变为流量时代的舆论混战。

华晨宇方的声明中提到“音乐作品应多一些纯粹原创,少一些模糊借鉴”,直指行业痛点。近年来,翻唱经济崛起,但许多争议源于对“改编边界”的认知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