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的朋友李老师给我发来一张图,他说他在小超市看到一种饮料,名字很特别,让我品一品↓
椰点心意。
我在心里用标准的四川成都话读出来之后,总觉得自己哪点儿没对。李老师说:“这个牌子的老板儿,憋憋是大邑县的跑不脱。”
我笑点低,这个梗我起码笑了半个月。
后来,李老师说,他外地的朋友高矮要说自己莫得口音,说自己说的,就是标准的成都话。
比如有个青白江的朋友要请他喝 “星班克” ,郫县的朋友见到他就问 “cher饭了没” ,青城山的朋友来成都就要请他坐上自己的 “凯叠拉克儿”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据可考的是,全四川,一共有18个地级市,181个县级单位。简单地说,你从市中心出发,任意往东南西北一个方向一直走, 不出几十公里,口音上多少都会有点儿变化。
公平起见,也纯属是为了好耍,我们找来了一拨四川及四川周边地区的娃儿,统一出题,让他们念了一遍: 各个国家都有各个国家的国歌。
来,你听↓
你看是不是,哪个还莫得点儿地域特色嘛!
作为一个播音系毕业的成都娃儿,我决定,把每一个听到的方言的特点及感受都记录下来,你们帮我把下脉,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哈!
声调丰富,发音里面 自带一种肥肠血旺的Q弹滑嫩。 国家不是国家,是乖家……各不发gó要发歌,歌不发gē要发gō。
乍一听,是“咯咯咯”,像是一场年轻公鸡在打鸣前的准备工作——精细,有条不紊。
但多听几遍下来,你会觉得这句话是自带微笑的,深藏一种地方人民独有的热情,言下之意: 请收下我们大椰人民的椰点心意……
跟成都话发音相近,三声是这句贵州话的特色,比平时我们在普通话里理解到的三声还要多转了山路十八弯。
而且“都有”不念都有,是 do you,顿时又 有点英ter累兴漏的味道,还夹杂三分征求人意见的礼貌……
听到前一半,真心被乐山妹儿清醒白醒的发音折服。各是各,个是盖,不管读好快,上颚打在舌面的共鸣之精准,上一个音还在0.35689,这一个音马上落到0.56432……从不打结。
而且对“的”字的发音,和普通话接近,有一种朗读课文一般的冷静和专业。
听到后半截,在“国歌”的发音中,捕捉到 一种来自清迈塔佩门的鸽子叫声: 咕咕咕……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听,就是在游客的包谷米米的精细喂养中从来没饿过肚子的幸福欢呼。
犍为人发音比普通乐山人发音还要扁平一些。
“国家”的“国”字发音是全句难点所在,它有一种介于“咕咕咕”和“咯咯咯”的模糊不清,但读起来又云淡风轻,像是从鸽子窝飞出去的鸡,打鸣的前一秒, 语言系统突然串号, 忘记了自己的母语。
宜宾人发音简单洒脱又有些不羁,这无疑也暴露了此地民风淳朴的特性。
对于“各”“个”“国”这三个字的发音,仅在声调上稍作区别,干净利落。
到最后“国歌”两个字的时候, 有一种听到“哥哥”一般的备受尊敬。
就很想回答她:妹儿啥事?你尽管给哥说!
语气活泼灵动,轻重主次真切明了,有一种“ 你要是不读成乖歌你就不是洪雅人”的勇者无敌。
听到后面,又觉得受到一种来自地方人民的赞美,好像你还没有开口问,她就一直夸你:乖乖乖乖乖……嗨呀,我听进切了得嘛!
“各个”两个字和贵州话的读法刚好是反起的,感觉这两个地方的人民可以举行一场辩论赛,辩题就是: 到底是“锅过”还是“过锅”。
“国歌”两个字的发音是全句的难点所在,有一种介于二声和三声的独特音调在里面,读出来自然而然就有一种45°仰望天空的文艺式的严肃正经还有伤感。
听起来跟泸州话差别不大,而且你要是不仔细听,感觉每一个字音的声调都是一样的平整,其实它的难点就在于,把每一个音调捋平,但又会按照心情在尾音上下浮动。
这位师兄在发音的时候,整体句式的语态是往下走的,有一种酒足饭饱之后的空虚,暴露了雅安美食丰富的地域特性,你要是再喊他多说一个字,兴许就是:嗝~
当然,我还专门请我香港地区的朋友用标准的粤语读了一遍,那种弹性又灵动的“咯咯咯”,足以和我大四川各个地区的方言媲美。
你是哪个地方的?你们那儿的方言有啥特别? 敢不敢用标准的方言读一句我们今天教的:各个国家都有各个国家的国歌?
来,大榜等你。
特别鸣谢各地土著友情献声
@南南君 @蒙蒙 @花花
@袁圆圆 @天霸 @巴巴莉男孩
@小拐 @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