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张士诚的曲折故事

书童读史 2023-03-15 23:09:51

朱元璋占据应天之后,一方面整顿军纪,一方面在研究下一步的计划。

就在朱元璋渡江建立江南根据地的时候,他的邻居张士诚也在至正十六年攻下了平江(苏州),此后,他又从平江延展到常州,地位进一步稳固。

现在的情况是,应天的东面,是元军的地盘镇江,东南方是朱元璋虎视眈眈的邻居张士诚,东北面是张明鉴的部队,他们攻占了扬州,南面也有元军助守,八思尔不花驻守徽州。徐寿辉,这个人物从开始写到现在,已经好久没出场了,他在朱元璋西面,攻陷了汉阳。刘福通,韩林儿的部队,在朱元璋的北面的汴梁。

朱元璋围在中间,而且在这些队伍中,势力委实谈不上强大,周围的邻居个个都比他强。

下一步应该怎么打,是个问号,镇江是应天的东大门,朱元璋对镇江很重视,高邮之战,让朱元璋遭受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背运气,同时也对张士诚非常重视,如果镇江被张士诚攻下,那应天就危险了。

朱元璋先稳定住局势,刚入城就张贴告示:

“吾率众至此,为民除乱耳。汝宜各安职业,毋怀疑惧。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居官者慎毋暴横以殃吾民。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

百姓看了后,暂时放心了,知道这不是抢夺了就走的强盗后,对于朱元璋的部队,也多了几分认同。

经过仔细考虑,朱元璋命令部队先攻占第第一个地方,就是镇江,而且提前整顿军纪,告诉士兵,攻下之后,不要烧杀抢掠,违令者,军法处置。

至正十六年,徐达,汤和等率领部队攻打镇江,攻下之后,军纪肃然,按照《明太祖实录》的说法,“民不知有兵”。

此后又命邓俞,邵成率兵攻占广德。应天暂时安全了。

这边打的如火如荼,那边张士诚也没闲着,攻打了湖州,而且朱元璋的降将保二又背叛了,他投奔了张士诚,并且递上了投名状,诱捕了朱元璋这边的两员大将。保二是汤和攻占镇江的时候,他投降的。这背叛的也是真快。当然,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各自为营。

朱元璋心里有气,但是他能忍住。他给张士诚写了封信,让杨宪给带过去,张士诚看了这封信后,不高兴,干脆就把杨宪扣留了。

从这个角度看,还是朱元璋有城府。

这封信里有这么一句关键词,昔隗嚣据天水以称雄,今足下据姑苏以自王。吾深为足下喜。吾与足下东西境也。

大概这种和隗嚣的类比,激怒了张士诚。而且话里话外,还有种朱元璋以刘秀自居的意思,最后的结局,隗嚣死去,刘秀夺得天下。

朱元璋这封信,也有试探的意思,看看张士诚的态度,从张士诚的反应来看,两者必有一战。

同年七月,张士诚来攻打镇江,可惜败走在徐达手里,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反过来派徐达和汤和率兵去攻打了常州,张士诚派兵救援,大败,于是张士诚写信给朱元璋求和,双方要求的分歧点,除了钱财上达不成一致,还有一个问题是朱元璋要求张士诚释放杨宪。

和谈不成,当然还得继续打。

镇江之战只是朱元璋和张士诚战争的开始,等攻下常州,已经是至正十七年三月。打常州的同时,至正十七年二月,朱元璋派耿炳文,刘成从广德攻下长兴,获得战船三百多艘。六月,赵继组攻陷江阴,七月,徐达攻陷常熟。

张士德迎战战败,被前锋赵德胜擒获。张士德是张士诚的胞弟,知道胞弟被俘虏,张士诚心情很不好,双方各有各的心思,朱元璋想着留住张士德,以诏安张士诚。但是张士德留了遗书,劝张士诚投降元军,一起对付朱元璋,张士德在金陵绝食而亡。

张士诚真得就请降于元朝,被授予太尉。

朱元璋攻占常熟后,和张士诚的对决,就暂时告一段落。

这一连串的胜利,对朱元璋来说非常重要。张士诚的部队的实力,朱元璋也看到了,我们短短几行字的介绍,实际上,常州之战,从至正十六年的六月打到了至正十七年的三月,鏖战几个月,并且两次增派的部队就超过了五万。

正是这种投入的巨大兵力,让朱元璋意识到,和张士诚的决战还没到时候。

于是,朱元璋下一步去往江东发展了。至正十七年七月,胡大海攻克徽州,八思尔不花(看看这名)逃跑,十月,常遇春攻打下池州,缪大亨攻占扬州,张明鉴投降。缪大亨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耳熟?就是前面的横涧山之战,被朱元璋夜袭的那位。

从至正十五年到至正十七年,朱元璋的势力得到发展,也和张士诚进行了一番较量,并且还攻下了元军的一些势力范围,朱元璋仍需努力。

PS:

关于张士德的死,是有争议的,本文采用的是《明史》的说法,下面这种是《明太祖实录》的说法。

朱元璋派徐达和汤和攻打常州,张士诚派他胞弟张士德来救援常州。徐达知道张士德是个强劲的对手,他知道最好以计取胜。

他命令士兵设伏以待,当两军交战的时候,用铁骑横冲直撞,对方阵型大乱,张士德败走。但是后来,张士德马尥了蹶子,被朱元璋的部队擒获,后来朱元璋也想利用张士德招降张士诚,但是张士德劝张士诚投降元军,此后张士德就被杀了。

也就是说,关于张士德死的时间点上和死的方式上,是有争议的。《明太祖实录》是在常州之战后,《明史》是在常熟之战后,时间上有差异,死法上,一个是被杀,一个是绝食而亡。

史料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史上下册》

0 阅读:18
书童读史

书童读史

希望是永远不会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