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比野史还有意思

书童读史 2024-05-20 21:39:45

耿炳文,此人曾在长兴镇守多年,洪武三年,他被封为长兴侯。关于耿炳文的死,是一件有争议的事情,有种说法是他死于真定之战,还有一种说法是永乐年间,耿炳文被弹劾,害怕之下,耿炳文自杀。

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他死于真定之战的说法更具可信度。所以,有必要讨论下,在真定之战里,耿炳文的表现究竟是怎样的。

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就跟随朱元璋征战,后来战死,耿炳文继续跟随征战,就这份父子都对朱元璋忠心耿耿的表现,加上耿炳文为人甚是心思缜密,他甚至能把一切战绩归功于朱元璋,他把自己比作一条听从朱元璋指挥的狗,这样的人,朱元璋又怎么不信任他?

而且耿炳文又是朱元璋的老部下。种种原因综合起来,自然朱元璋会把他视为心腹。

耿炳文擅长防御,在长兴镇守多年,张士诚对耿炳文的防御都无可奈何,而且耿炳文的军事进攻能力也是比较厉害的,只不过他更擅长防御。

朱棣靖难起兵,朱允炆能用的武将不多了,于是,65岁的耿炳文披挂上阵,率领大军进行北伐。

这一天,建文元年的八月十五日。燕军已经盯上了南军。燕军的想法是,中秋节,南军的防御也会放松,而且南军也会饮酒,如果趁其不备,主动出击,可以破之。

于是半夜到了雄县,燕军采用了围城的策略,城中的守军发现了燕军,登城大骂燕军,黎明时分,燕军攀缘而上,后来破城。

朱棣命令诸将,不要杀人,但是诸将对于之前被骂,非常生气,于是把这些人都杀了,获得了马八千余匹。

朱棣对于诸将的行为,进行了一番责备,诸将叩头谢罪。

朱棣认为潘忠、杨松在莫州,他们还不知道城破的消息,肯定会带领士兵来救援。于是,朱棣就有了想生擒潘忠、杨松的想法,并且信心十足。

朱棣安排人领兵千余,先渡月样桥,潜伏在水中,等潘忠等人过来,进行伏击。

潘忠、杨松等人果然来了,朱棣这一招取得了奇效,潘忠、杨松被俘虏,而且溺死在水中的南军士兵也不少。

朱棣问潘忠,莫州军马有多少?

潘忠的回答是,还有战士万余,马九千余匹。而且潘忠还建议,他们知道了他的失败后会走,建议朱棣急攻。

朱棣听从了这个建议,率领百余精锐,作为前锋,发动进攻,后来守军投降,尽获其人马辎重。

是不是真定之战,前面这段的描述和耿炳文没有关系?别急,这就写到耿炳文了。

第二天,燕军回到白沟河的驻扎营地,朱棣又准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朱棣和燕军说,潘忠等人已经被俘虏,他们都已经战败,耿炳文在真定,他也想不到我会率兵攻打,趁此机会,我出其不意地进攻,必能破之。

耿炳文的麾下的张保投降,并且提供了耿炳文防御的重要信息。耿炳文的大军是三十万人,先至者是十三万人,半营滹沱河南,半营河北。

提供了人数,提供了驻扎的营地,朱棣又放张保回去,并且告诉他怎么对耿炳文说。

朱棣提供的词是让张保说他是身败被俘虏,趁着看守犯困挣脱,并且偷了匹马,才逃回去,还让张保告诉耿炳文,朱棣的大军将到了。

朱棣之所以放张保回去,也是因为他不知道张保说的是真是假,但是如果是真的,耿炳文听说了张保的话后,会将两营合并。

八月二十五日,燕军打听了下,耿炳文的大军防备在西北,东南无防御,而且耿炳文的南岸之营并到了北岸。

这就基本上符合了朱棣的想法。

朱棣先攻破了真定守军的二营,正好耿炳文出门送客,发现了燕军,耿炳文急忙赶回去,慌乱之下,耿炳文差点被俘虏,耿炳文的麾下登城开启骂战,距离二百余步,朱棣拿起弓箭,弯弓射杀此人。

后来,耿炳文出城迎战,大败,众人慌不择路,想回城里,很多人就死于踩踏。

其实《明太宗实录》八月二十五日这天的记载非常详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再后来就是众所周知的,因为耿炳文战败,南军换将,换成了李景隆。

上面这段八月十五日和八月二十五日的描述,主要是根据《明太宗实录》的记载,而《明史·耿炳文传》的记载,略有不同,我也简单写一下。

《明史》写得更为简洁。《明史》写的先锋九千人在雄县,这九千人都死了。月样桥,《明史》写的是月漾桥。关于潘忠,《明史》的记载是潘忠、杨松被俘虏,但是不屈服,后来被杀,而《明太宗实录》里,潘忠还给朱棣出谋划策。

关于两军交战,《明史》的说法是,在耿炳文想移军的时候,燕军突然来到,然后两军交战,真定守军被踩踏死伤无数,而《明太宗实录》里,从细节里能看出来,燕军已经侦查到,南军其实已经并营完成。

《明史》的记载里,还提到耿炳文在入城后,城里守军还有十万人,耿炳文坚守不出,三天后,朱棣撤兵。

《明太宗实录》和《明史》的记载,略有不同。相同的是,南军后来换帅成李景隆,但是按照顾诚先生的分析,如果说耿炳文还有十万守军,为什么会急于换帅?虽然说是黄子澄的提议,但是按说也不至于那么着急,更何况,朱棣还撤兵了,难道朱允炆就真不明白,只要稳扎稳打,十万守军又不是纸糊的,南军也是能抵挡一段时间的?

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时候,很可能耿炳文已经战死,然后南军这么多人,不能群龙无首,这时候就只好换将了。

而且,在《明太宗实录》上,耿炳文从真定之战后,靖难之役后面的战争里,就没他什么事了,按说久经沙场的老将,就算是失败了,在李景隆后来也战败后,朱允炆又没有多少武将可用的情况下,耿炳文也不至于连个出场时间也没有吧?就算不是大将军,跟从作战那也是有可能的吧?

但是在《明太宗实录》里,我没有看到耿炳文在靖难之役后来的一些战争中出场过,再后来的记载里,提到了永乐二年,耿炳文被弹劾。

然后《明太宗实录》是没有说他自杀而死的,朱棣的回应是,“上曰先朝老臣亦为此乎命速改之。”

《明史》综合了这段他被弹劾的史料,然后加了句“炳文惧,自杀”,但是我不知道,《明史》说他自杀的史料来源出自哪儿,是不是参考了别的我没看到的史料。

而且顾诚先生提供了多份关于耿炳文死于真定之战的史料记载。

“明中期定远人黄金在《开国功臣录》中记:耿炳文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元年,1399)“十月自辽东率众十余万援真定,战殁于阵,年六十五”。

黄佐《革除遗事》中也说:“炳文死于阵,年五十六。炳文有智略,长于征战,至于败没。后为大将者多绮纨子弟,遂至于亡。”

《革除遗事》“年五十六”当为六十五,属于误写。

顾诚先生还说,英宗正统年间,黔国公沐晟为他的表哥耿琦撰写了《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里面有这样的话:“至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

鉴于沐晟和耿家的关系,这段史料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顾诚先生的详细论述。

所以,综合各种情况来看,其实耿炳文死于真定之战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而且是一种极为合理的情况。

史料参考:《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史》《顾诚明清史文集(全6册)》《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0 阅读:35
书童读史

书童读史

希望是永远不会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