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算不算最惨的“背景板”?

书童读史 2024-04-21 17:27:12

李文忠,一辈子打了无数胜仗,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你以为他的儿子李景隆,也能在战场上打很多场胜仗,那你是想多了。李文忠和李景隆的故事,说明了那句“虎父无犬子”还真未必通用。

李景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1370年,朱元璋大封天下,作为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因为在战场上立下的战功,被封为曹国公。功成名就的李文忠,也并没有停止征战的脚步,继续为大明王朝北方的安宁贡献力量。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的李景隆,自幼也是读了不少书,耳濡目染,对于兵法,自然也是非常感兴趣,他也渴望着有一天为大明王朝建功立业。

李景隆逐渐长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朱元璋对于李景隆,也是非常赏识。洪武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对于李景隆来说,他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平静。

直到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李景隆作为李文忠的儿子,这时候就不仅仅需要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更重要的是,他要承担起李文忠身上的军事重任。

洪武十九年,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李景隆曾经在湖广、陕西、河南练兵。后来,李景隆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洪武时候的李景隆,生活相对顺利,在《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的记载,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曾经都被赏赐。

徐辉祖是徐达的儿子,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都是名将的后代。这两人在那时都想不到,以后的他们人生,会遇到那么大的波折。

李景隆最惨的是,他在战场上的对手是朱棣。朱棣的军事才能,其实还真是被一些不太熟悉明史的人所低估。

朱棣是文能治理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其实是非常惨烈,非常艰苦。通过靖难之役,功成名就夺得皇位的是朱棣,而李景隆,沦为朱棣的“背景板”。

1398年,朱元璋结束了他的一生,无论历史怎么评价朱元璋,他完成了他的使命,是非功过,留待后来人去评价了。

接替朱元璋皇位的是朱允炆,他面临的难题是削藩。

此时的李景隆,深受建文帝信任,在削藩的路上,李景隆充当了前锋。

朱允炆选择了拿和朱棣亲近的周王朱橚下手,包围朱橚王府的,领头的正是李景隆。

此时的李景隆也想不到,他为朱允炆卖命,有朝一日,他会背叛朱允炆,历史的发展,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朱棣看着他的几个兄弟被削,朱棣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再这么下去,这些兄弟的现状就是他的以后。

朱棣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战争得师出有名,如果谁先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谁就有可能争取更多的支持,尤其是这种皇室内部的纷争。

明初的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让很多人丢了性命,其中就包括一些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名将。朱元璋认为这是去掉了荆棘上的刺,但是朱元璋想不到,朱标死后,大明王朝竟然会面临着这样的局面。

朱允炆看来看去,他能选择的人不多了。于是,他选择了耿炳文。但是真定之战,让朱允炆非常不满。于是,齐泰,黄子澄推荐了李景隆。李景隆就以这样的方式,登上了属于他的战场。

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率兵50万人北伐。朱允炆对于他有着非常多的期待,并且授予了他非常大的权力。

当李景隆到了德州,进驻河间。朱棣听说南军换将了,大喜。他对于李景隆,还是比较了解的。在朱棣的心里,其实耿炳文更难对付。

朱棣给李景隆设了个套,李景隆就真往里跳了。

进驻河间,朱棣和燕军众将士说,李景隆色厉而中馁,只要我在这里,他不敢来进攻。

朱棣选择了去援救永平,一方面是因为战争需要,另一方面,他也是对守城的将士有着比较大的信心。

负责守城的,正是朱高炽,也就是在这场战场中,朱高炽的表现,让朱棣眼前一亮。

李景隆果然进攻北平了。这场战争打得其实比较艰难,不仅很多士兵上了战场,还有很多妇女,也是尽她们所能,守卫北平。

在这场战争中,一些防御上的事情,还是徐达的长女,也就是以后的徐皇后做的决策。徐皇后临死前,也是非常遗憾,没能赏赐这些守城的妇女,她临死前还嘱咐朱高炽,以后有机会要赏赐她们。

李景隆这边也不是没有机会取得胜利,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几乎就要攻破了,但是摊上了一个害怕自己的下属的功劳超过他自己的主帅李景隆,李景隆制止了瞿能。

战场上,哪有那么多的机会等着李景隆。胜利的机会擦肩而过,等到朱棣回来救援北平,李景隆已经很难攻下北平。

后来,燕军和南军在郑村坝展开激战,李景隆战败。此后,因为天气寒冷,李景隆调兵德州,等待来年春天再大军进攻。

1400年四月,李景隆誓师于德州,与郭英、吴杰等于真定,合军60万人,进营白沟河。但是,南军又失败了,他们撤回德州,后来又退走济南。这场战役,南军损失了数十万人。

从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上战场率领了50万人,到后来1400年的合军的60万人,事实证明,战场上,不是人多,就一定会赢,率领50万人,得有能率领50万的人的能力,如果能力不行,极有可能出现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情况。

其实明史上的这些统计数字,很难说事实上真有多少。

后来,忍无可忍的朱允炆把李景隆召回了,黄子澄请求诛杀李景隆,无论朱允炆是出于对李景隆还有一定的期望值,还是因为朱允炆不忍心杀李景隆,总之,李景隆并没有被建文帝诛杀。

不知道黄子澄在提出来诛杀李景隆的时候,他还记得不记得,正是他和齐泰两人推荐的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作为南军将领?如果李景隆被诛杀,那黄子澄有没有责任?

顺便说一句,在朱允炆削藩的策略上,齐泰提议直接削弱燕王朱棣,黄子澄认为应该先削周王,最后,朱允炆的选择是先削周王。

有齐泰和黄子澄,对于朱允炆来说,是卧龙凤雏凑齐了。

朱允炆也想不到,当年他没有杀李景隆,后来遭到了李景隆的背刺。1402年,当朱棣的大军兵至金川门,开门迎接朱棣的,是李景隆和谷王朱橞。

朱棣登上了皇位,李景隆这开门之功,为他换回了不少封赏。但是对于李景隆来说,事情还没有结束。

1404年,周王朱橚揭发李景隆建文时期曾至邸受赂,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说李景隆包藏祸心,有不轨之心。这些朱棣并没有追究。

再后来,朱能、蹇义、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

这次朱棣动手了,朱棣削去李景隆的勋号,并且不允许李景隆上朝请见,让他赋闲在家。

你以为后面就没有人再弹劾李景隆了吗?不,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弹劾李景隆在家里大逆不道,意怀叵测。

这次,李景隆的爵位被削,朱棣下令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软禁于家中,并且抄没了李景隆的家产。

李景隆的回应一般人也想不到,他采用绝食的办法抗议。当然,抗议归抗议,他没有真饿死他自己。

李景隆死于永乐末年。不知道当他临死前,回想起他的一生时,他会想到什么。

史料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0 阅读:15
书童读史

书童读史

希望是永远不会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