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就业5大矛盾,看如今大学生就业现状

君浩课程 2024-03-02 15:21:25

大学生就业率是真的吗?水分到底有多少?每年各所大学都会向社会公布《就业质量报告》,里面不少数据经过处理后都比较完美,很多专业都能达到90%以上的就业率,但实际真的是这样吗?就业数据是否存在注水现象?

作为一个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十余年的老师。我不能毫无根据的去抨击哪一所大学的数据存在做假,因为这些具体的数据,只有学校内部人员才能掌握,对外公布的只是数据结果。但不可以否认的是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数据却依然漂亮,这里面有多方面原因,我个人觉得,主要存在以下五大矛盾。

第一,日益增长的就业价值观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

受到近几年口罩事件的影响,就业岗位大幅减少,从表面上看,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但这只是个客观原因。

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就业帮扶与激励政策也出台了不少,比如访企拓岗,教育部整合24365网站,高校的综合招聘会,专场宣讲会,空中招聘,各个层面都在拓宽就业渠道,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问题究竟出在哪?我个人觉得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主观原因上,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就业价值观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措施所带来的岗位。

造成的现实就是,有些岗位根本没人投简历,有些招聘会根本没有学生去,经常现招聘现场招聘人员比应聘学生多的情况。有时为了照顾面子,硬拉着低年级学生去凑场子的现象。大多数单位提供的岗位,很难打动大学生。一方面是岗位含金量不高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原因。00后的毕业生不再满足找工作就是为了混口饭吃的岗位,他们更倾向于有发展潜力,升职空间的岗位。

第二,就业统计口径与学生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

就业率是学校的办学之本,为了把就业率做好看,不少学校是做足了功课,伤透了脑筋。高校就业率没有水分只是少数名校,因为这些学校的考研深造率能达到60%以上,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是存在一定水分的。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就是,被逼的。

前些年,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截止时期是每年10月份,近几年延长到了12月份。按大多学生从6月底毕业计算,也就是学生要在半年内落实工作,才能计算到就业数据中去。翻过年后,就算学生找到工作,也不再计算高校就业率。而实质上,毕业生第二年再落实工作,比如二战考研二战考公上岸的同学不占少数,毕业后先考取相应的资格证再找到工作的也不占少数,但这些已经不再计算到高校就业率,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目标,唯有做假。这实际上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产生了矛盾。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一次性达到目标,总有些人会通过二次三次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就业目标。

第三,应届生身份与就业选择困境之间的矛盾。

应届生身份是很多同学都很看重的,因为往往与考体制内岗位相关。出台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应届生就业。但正是因为应生届身份的限制,反倒制约了毕业生就业。我举个例子,你有考编的意愿,但今年没考上,现在有个能够接受的企业岗位,可以签约,你会不会签?你不会,因为你还要想着明年再考一次,一旦签约你就会失去应届生身份。

还比如,学校很早就在组织招聘会,你有考编意愿,你会不会去?也不会很积极。因为你怕签约之后,万一公务员上岸了再解约会很麻烦,还要面临高额违约金。你更怕没考上公务员去了企业工作,明年再报考公务员会受到报考岗位限制,因为你失去了应届生身份。我常设想,如果体制内招考取消应届生身份等条件限制,任人唯贤,就像古时的科举,考到老都可以,会不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反倒是一种促进。

第四,大学生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大学生培养质量永远赶不上社会的需求。只有当社会需求出现了,学校才会开设相应的专业,当一个行业渐渐被社会认可,才会出现相应的人才,才有师资力量来指导学生,否则没有实践来指导教学,就是闭门造车。

比如说现在兴起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在随着互联网的春风兴起的。我若问你,这个专业放在十年前,你会读吗?我想大多数人不会选择,因为不知道读了之后能干什么。实际上这个专业2013年教育部就首次批复28所高校招生。不过那时是从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转化而来,培养方案只是将新闻学、传播学、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这类专业进行了简单的组合。所以,我们不要单方面指责大学的培养质量跟不上社会需求。企业校招时,招不到适合的毕业生在所难免。同学们在就业选岗时,也不要好高骛远。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至少要经过2-3的再学习,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很难完美解决的矛盾。

第五,家庭就业期望值与学校就业指导之间的矛盾。

一个孩子究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就业之路,现阶段,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家庭做出来的决定。父母的规划与支持对孩子的影响巨大。比如规划今年暂不就业,明年再考研考公或者出国等,有一部分家庭早就为孩子设计好了。作为学校的就业老师,给学生做就业帮扶的重点,原本是调整学生就业心态,指导学生就业准备,推荐就业岗位。但事实上,往往父母已经做出了决定,就业老师要做的工作不再是帮扶,而是要颠覆一个家庭的就业设定,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甚至让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变了味。说多了没人听,做了招人烦。而学生不打算就业,学校就完成不了就业指标,于是各种注水的招数就出现了,就业工作难就难在这里。

以上五点,是我对就业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有些观点只是从个人角度来剖析,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0 阅读:0

君浩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