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材料作为教育的必备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无论是基础教材还是跟随教材发放的课外读物,学生总是对上面的内容深信不疑,而曾经的家长也对教材无比信任,毕竟选编严格的教学材料,其内容肯定是从正确之中挑选出的“最优”。
但最近,有细心的家长发现:教学材料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格,甚至还存在一些常识性错误,这让不少家长感到失望,最无奈的不是错误的内容,而是当自己给孩子科普教学材料的错误之后,孩子们的反映。
面对一个稚嫩的脸庞,面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当家长指出错误时,孩子们却一脸坚定地反驳——书上的内容怎么可能是错的?难道妈妈是说,我以前学习过的知识都是错误的吗?
家长指出《秋收》中的错误:麦子不是秋天熟的,麦穗也不会低头率先发现教学材料中存在错误的家长,不仅对教育比较重视,而且还有着积极求真的好习惯,这名发现《秋收》中存在错误的家长,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为了方便辅导功课,他将所有科目的教材连同一起发放的课外读物都仔细翻阅过了,也是在第一时间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一年级语文课外读物中,有一篇名为《秋收》的课文中存在明显的常识性错误。
虽然这篇课文是在课外读物上,但毕竟是跟随教材一起发下来的,且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接触的课外资料非常有限,因此老师也把这本课外读物当初重要教学材料,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错误不能视而不见。
这名家长指出:该课文中存在两处错误,第一处错误是麦子的成熟时间不是秋天,收麦子自然也不能叫“秋收”,通常情况下部分南方地区的麦子一般分为春小麦和秋小麦,北方地区的麦子则一年只种一次。
而课文中的这种表达,毫无疑问会让学生们觉得——所有地区的所有农作物都是春天耕种、夏天收获,这样的认知显然是错误的。
如果说第一点错误还能用地理差异来强行解释,那第二点错误可以说是毋庸置疑了——能很容易被压弯的不是“麦穗”,而是“稻穗”,麦穗成熟之后只会稍稍低一些弧度,真正会因为成熟而被“压弯”很大弧度的是稻穗。
家长分享《课文》中的两处错误,评论区观点两极分化该家长分享出自己发现的错误,评论区也是两极分化,有家长表示认同,不能因为小学生知识面狭窄,就教授他们错误的常识作为知识点。
有出身农村、对农作物比较了解的家长更是感慨:写课文的人是在办公室里写的,读课文的人是在教室金字塔里读的,以至于这两波人都分不清稻子和麦子,更不清楚他们什么时候丰收、丰收了又该是什么样子。
笔者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你教他们区分稻子和麦子,其实有些强人所难了,教学材料的严谨性,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不断完善,但在教育的开端,如果不得不为了教育的接受度做出一些让步和牺牲,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作为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应该采取“要么不讲,要讲就讲明白”的原则,如果老师选择把《秋收》当初课堂教授的内容,就应该适当扩展介绍一下,哪怕不作为必备的知识点,也应该让学生对正确的认知有一个印象,一年级的学生能记住多少扩展内容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不要让他们只对错误的知识印象深刻。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麦秆很硬,麦穗确实是直挺挺的,弯腰低头的是水稻和高粱。
写的不懂,教的不懂,学的也不懂,懂的发不了言,所以一错再错,如此循环……[笑着哭]
作者,读者,教师三方都不种地!这种冷知识无所谓
现在至少多一半人分不清韭菜,香附草和小麦。你就更别说小麦啥时候成熟了,中国绝大多数是冬小麦,冬小麦是秋天种,初夏或者春天收割的。
小麦有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冬小麦秋天播种,夏天收获。麦穗一般是直的,如果在快要成熟时被淋雨,会有弯头的现象。
麦子我家乡收完晚造水稻才种的,有一句俗语:禾到秋冬死,麦到清明黄。外省主产区麦子几时收,我也不知道
小苹果里也有歌词,秋天和你畅烊在金色的麦田,我当时就和孩子说,麦子是夏天收的,秋天没有麦田,有也是才种上的,小绿苗!歌词肯定是为了压韵!
有一句谚语叫: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一年是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的,冬天也不是一定会下雪的。过年也不是吃饺子!
长城之内地区种的基本都是冬小麦,长城外地区基本上都是春小麦。
春小麦确实是秋收,不过种春小麦的确实不多了
文科煞笔写的文章当然分不清买一个稻子[得瑟]
这个不是抬杠,的确错误。应该换成稻子或谷子
这是旧文章,那时大部分都是一年一种,肥料不够用
嗯,说的没错,太阳公公也不能笑,一笑就炸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小学生作文都不会写的原因,你用指代他看不懂,然后说你违反自然规律。
这种较真有问题?现在缺的就是这种较真的人
你们说的谷子是什么?
小时候记得水稻熟了才会低头。
现在教材本来水平很低到发指,还有方向性故意错的各种都有[得瑟]
还没把麦子和苗当韭菜呢
二十四节气芒种是什么都不懂了,裙带和鬻爵严重
你要看秋收是什么时候写的,人家那时写的麦子和气候跟现在的不同,那时没全球变暖,麦子也很软,油也不是地沟油,[吃瓜][吃瓜][吃瓜]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尴尬的地方,比如说农民不会种地,诗人不会写诗。猫儿不会捉鼠。狗儿不会看家。
估计是把高粱 小米的文章 生搬硬造换成了小麦
麦子一熟,麦秆是硬的,就算被大风刮的话也只会倒伏,不会弯。
麦子可以秋收,我们这里是种植冬小麦,秋种夏收;高纬度地区如东北新疆种春小麦,是春种秋收。麦穗是不低头,但熟透了回歪头
不识五谷的编教材
麦子改成稻子不就行了嘛
这样无才无德无能作者应该清理!
小学生优秀作文《我家门前的西瓜树》[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作者 : 小麦是什么?我稿费拿了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用百度,uc搜索也知道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啊[打脸]
孤井底之蛙
写课文的都是五谷不分的!
以前山上种的春小麦24号,和红秃9号到了中秋都不黄,山下的7月初就熟了,冬小麦在5/6月份就开始收了/ 西北
你眼界也就这么大了!公共课本是服务于全国大多数学生,是不是取常态化的知识?你看到个变异的五条腿畸形牛,你就跟你爹犟,说牛是五条腿,抽不死你!
典型的外行指导内行,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呲牙笑][呲牙笑]
真是无语了,如果过十几年能一年三熟是不是还得写春夏秋天到了,就说有没有秋天熟的,有就没有问题。别人又不是科研报告。
还有现在病句,错别字多如牛毛!教育已越来越垃圾!
慢慢地被高高在上的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精英们能带到怎样的高度,这座大楼能安稳了吗?
只能说现在的所谓文学作品只是无病呻吟
得看品种,以前是一年一熟,现在化肥多,一年多熟[吃瓜]
家长们你们要考虑出书者的水平啊,他们几个人看见过麦子啊,不要为难他们了
当然了,一群五谷不分的和你聊庄稼,讽刺不讽刺?
相同的是它们的果实成熟时都是金黄色。
温儒敏那老家伙罪责难逃
把麦子换成谷子就差不多了
砖家写的不会错的
新疆是的
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的吹牛。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是有人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反驳别人所看所写的。
你既蠢又坏!拿着不懂的常识来暴露无知!
一群在办公室写文章的2B,缺乏基本的基层调研,笑死。
这就是学到的知识,成笑话了。怪不得百无一用是书生。
估计是抄的高粱,只不过现在大多不种高粱了
哎…
[赞][赞][赞]
编书的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笑着哭]这是给了趸少才上位的[笑着哭]
这个是水稻吧
中国式砖家,什么都不懂
稻子弯腰,说小麦弯腰,这个作者是没去过小麦主产区
这个我知道,我家这边是上半年收麦,下半年收稻!记得很清楚,插秧是天很热的时候!
评论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有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
西藏的麦子收割在七月底八月初。
一年级小朋友区分不了麦子和稻子???胎教一年级么?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就是文化人
杠精
于这样的教法、以后的孩子连 韭菜和草都分不清了
支持较真
晕了!什么版的?
把麦子改成稻子呗,总不能错着教,太丢脸了[笑着哭]
熟透的麦子正是低头的!说不会弯的恰恰是为了盲目的针对文本!不过熟透的麦子再去收割通常有点晚,因为会有很多颗粒崩出来完成浪费,所以都会提前一点点收割
鸭子用它那尖尖的嘴巴叼起了一条鱼!
以前确实是秋天收麦子,以前假期叫麦假。
没让大米变谷子就谢天地了!!!
都是一些故意找茬的人
谁见过乡下农村🐔🐇同笼饲养的
我家麦子秋天成熟。
孩子大了该知道就知道了!强词夺理了
这样作者根本没有德!
直接删除
不是点进来,我都不知道麦穗不会低头……
那特么是水稻,稻子
那秋天收什么?
北京的枫叶红了,课文里也是骗人的,枫叶不是红色的
人家作者写的自己家乡的事,管你家乡什么事
麦子不弯腰,夏天收(热得很),春小麦我们国家应该没人种
有病
这课文什么人写的?不怕科学老师揍他?
某些瞎哔哔的人是不种地的
这是坐在办公室里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是不是本来写的就是稻子 然后被改了 就像那些诗一样[吃瓜]
专家不识小麦
现在的小麦都是抗倒伏的了,弯不了腰。但小麦很少秋天熟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砖认为秋天的小麦就是这样子
谷子,也就是小米
所以学了很多年,到庄稼地里去愣是把春天麦田里的青苗叫韭菜,还夸人长得好
00往后的人对农活接触得就比较少了,很多东西都没见过,也不懂
麦芒是硬的,是不会低头的。所以才有了争锋对麦芒的成语。
有些地方确实秋天收。而且小麦确实会低头!至于说弯腰,怎样叫弯腰,这显然是拟人,也就是小麦弯了。小麦确实会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