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不渡乌江这一件事,主要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他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毕竟当年他出江东的时候,可是带着八千子弟兵的,现如今一个都带不回去。 第二种说法是,就算他回江东也于事无补,毕竟他就那么一小块区域,而人家刘邦能调动整个天下的资源去对付他,你说他能是刘邦的对手吗?更何况,刘邦还有一个

含双谈历史 2024-04-22 15:02:39
关于项羽不渡乌江这一件事,主要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他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毕竟当年他出江东的时候,可是带着八千子弟兵的,现如今一个都带不回去。 第二种说法是,就算他回江东也于事无补,毕竟他就那么一小块区域,而人家刘邦能调动整个天下的资源去对付他,你说他能是刘邦的对手吗?更何况,刘邦还有一个韩信。 但其实这两点都不对,因为站不住脚。你说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但要清楚一点,历史上哪一个开国皇帝起家,最初的军队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自己的老家。 就比如刘邦,他最初的那一支军队就是来自于沛县,难不成他会因为军队全部阵亡,就没有脸回沛县吗?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士兵只不过是工具而已,你会因为损坏几个工具就没脸回家吗? 要是按这种说法的话,那一群打过败仗的将军是不是都应当自尽? 相比之下,今非昔比,回江东与不回江东都没有多大的区别,更有说服力,但这明显也有问题。 江东什么最多呢?水多,沼泽多,而刘邦的大军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北方。 有的人或许会说,他不是楚国人吗?他的大军怎么可能基本上全部都是出自于北方呢? 因为他是楚国人不假,但他当年就是一个泗水亭长,而人家项羽可是楚国的世袭将军项燕之后。 你说如果你是楚国的百姓,你是更加愿意跟随刘邦,还是更加愿意跟随项羽,当然是更加愿意跟随项羽。 这也就直接导致刘邦的大军,要么是他当年西进灭秦的时候招的,要么就是韩信一路横扫北方各个诸侯国的时候招的。 你说这一群不熟悉水性的士兵到江东作战会发生什么情况?晕船那是肯定的事情,说不定火烧赤壁还会提前上演。 不是还有韩信吗?的确还有韩信,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项羽觉得韩信的军事水平高于他。 但当时的项羽会觉得军事水平高于他吗?肯定不会觉得。 要知道,他手下的龙且都鄙视韩信,而且韩信当年还在他的手底下看过门,就这种类型的人,你觉得他会觉得韩信在他之上吗? 更何况,就算是到现如今,韩信虽然被称之为兵仙,但你要说他的军事水平高于项羽,也一定有人出来反驳。 别忘记,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可都是人家项羽打出来的,而这两场战役都是经典的以少胜多。 你韩信能以少胜多,但人家项羽又不是不能以少胜多。 垓下之战不是项羽败了吗?这一战,项羽的确败,但要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刘邦与项羽当时已经和谈,但结果刘邦突然间翻脸,给项羽的背后来上一刀。 原本项羽就已经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更何况刘邦面对项羽还有着绝对的优势,那就是天下的诸侯都站在他这一边。 他能调动的大军高达六十万之多,当时的项羽仅仅只有十万大军,而这十万大军基本上还都是疲惫之师。 别忘记,项羽之所以与刘邦和谈,不是因为他善良,而是因为当时的局势,他不得不去和谈。 要知道,和谈之前整整三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与刘邦作战,而刘邦呢?也在与项羽作战,但韩信可没有一直在与项羽作战。 面对这种情况,谁的心里也没底,当然,也包括项羽。 既然哪一种说法都不对,那哪种说法才是对的呢?对的说法就是这种结局项羽根本就无法去接受。 要知道,在当时就是一个贵族社会,你的出生就决定了你的将来有多高,而底层百姓的生活就如同一潭死水,无论怎么拼搏,都不会有任何的结果。 毕竟你一没有读过书,二没有足够高的地位,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一句话,那就是没有任何的见识。 你说一个人没有任何的见识,他能成功吗?肯定不会成功。 更何况,就算他们想去读书,想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可能,因为有赋税、徭役等着他们去完成,当他们完成,哪里还有精力再去想其他。 但贵族则不一样,无论是赋税也好,徭役也好,都不需要他们去亲自完成。 但贵族也是有上限的,那就是他们这一辈子最多只能是一个大臣。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复国的都是六国的宗室,因为大家都认他们,就连楚国亦是如此。 项羽的上级楚怀王原本就是一个放羊的,但结果这个放羊的转身一变,成为楚国的王,你说离谱不离谱,这就是出生决定上限。 但项羽却是一个敢于挑战的贵族,成为诸侯盟主的他,直接就杀掉楚怀王,取而代之。 再参考他当年面对秦始皇敢于说出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的话,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相当自信的人。 但到头来,他竟然被一个泗水亭长打得不剩下一兵一卒,而且这个泗水亭长将近五十岁才起兵。 要知道,他起兵的时候可是二十岁出头,你说这得绝望到什么程度? 要是跑回江东的话,一定会被刘邦撵着打,你说对于项羽这么一个心比天高的人,他能面对这种现实吗?能面对这种失败吗?肯定不能。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失败会直接自己了结自己,因为他们在此之前可是相当的不可一世,结果现实告诉他,你什么也不是。 你觉得他们能承认这个结果吗? 与其苟且偷生,倒不如悲壮的死去。 二十岁已经死去,八十岁埋葬这种事情对于他们而言生不如死。

0 阅读:2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