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始增加军火进口,解放军正在准备的东西,是为应对事态变化

环亚观察家 2023-03-15 23:50:05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中国的对外军事贸易出口份额正在逐年降低,但进口份额却在增加。

对此感到细思极恐的西方智库认为,这一迹象表明了中国正在将军工产能从外贸出口转移到满足国内需求,而这也意味着中国很可能在为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乃至武装冲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外贸翼龙-3无人机

随着2023年第一季度逐渐走近尾声,各大智库机构制作的2022年总结分析报告也纷纷出炉。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统计每年军火市场武器装备采购协议,记录各国军贸进出口份额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军售数据统计分析报告。而在这份报告中,中国的一项数据引起了许多海外军事观察家们的注意。

根据这份报告的说法,在2018-2022这5年间,中国的对外军售贸易出口份额较2013-2017这5年降低了33%。而中国在国际军火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也从去年的6.3%降低至5.2%。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外贸直-10E武装直升机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对外军事贸易出口份额降低的同时,进口份额却没有跟着一起降低,反倒是提升了4.1%。这其中,尤以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军贸进口份额增长最为明显,在过去的5年里足足增长了39%。

正是这种异常的变化,让许多海外军事观察家嗅到一丝不妙的味道。因为国家之间的军贸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军工产能转移。进口国有钱但没军工体系,而出口国就可以将自己军工体系中的一部分产能通过军贸渠道以成品装备的形式转移给进口国换取资金外汇。

而之所以会这么搞,是因为军工企业与其他生产企业一样,必须要保证武器装备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并且要控制好生产效率。

俄罗斯的坦克坟场就是产能过剩的一种体现

如果生产效率定高了,部队的换装需求在短期内就被迅速填满。那么在接下来的数年乃至十几年里,整个军工企业就将因产能过剩而面临半停工状态,缺乏资金升级换新,很容易在新一轮的技术迭代中被淘汰。

如果生产效率定低了,不仅部队换装需求好几年都搞不定,企业自己也容易出现因产能不足而导致资金链流通不顺,最终走向相同的结局。

因此,一个正常的军工企业往往会维持一个平均生产效率,确保企业与军队既不会因为产能不足旱死,也不会产能过剩涝死。

但部队的需求终究是有上限的,以至于多数时候军工企业眼中合适的生产效率对于部队而言还是略微超出的。这就导致军工企业必须要通过对外军事贸易转移这部分过剩产能,维持企业正常运作。

德国会成为出口大国就是因为军队需求少

反过来说,如果这部分过剩产能被从军贸领域重新转移回了满足部队需求。那么这意味着部队对于武器装备的需求有了显著提升,而且对于交付速度也有较高要求,以至于军工企业必须要转移现有的军贸产能,而不是等几年开个新生产线扩充产能。

此外,解放军不仅将军贸产能转移为了对内产能。我们还进一步加大了从俄罗斯的军贸进口份额,将一部分俄罗斯军工产能以军贸形式“转移”到了国内。

种种迹象表明,近些年来中国军贸出口份额降低,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军工产能降低、满足不了国际市场,或是市场份额被他国挤占这些表面原因。

而是由于中国正在将大量的军工产能用于满足解放军高速增长的自身需求,剩余的外贸产能不够进一步扩大国际军火市场了。

中国外贸的VT-4主战坦克

至于解放军的需求为什么会出现连给军工企业扩充产能准备的时间都没有的高速增长?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很难解答。

就像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曝光了改进型歼-20已经大规模量产一样,解放军自身武器装备需求的激增,源于中国对于当今世界局势作出的不乐观判断。

因为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体发生事实性决裂,整个欧洲地区已经成为了一个混沌漩涡。

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暴涨,与巴勒斯坦、黎巴嫩、伊朗、叙利亚等国爆发多次摩擦与冲突,也将中东这个火药桶上塞满了导火索。

亚太地区就更不用说,日韩美印等国已经将对中国的敌意写在了脸上,地缘矛盾即将激化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自然有必要进一步增加武器装备的换装速度与配套弹药、零件的储备量,为可能发生的最坏局势做好事前准备。

搞出东风齐射的前提,是先买足够多的导弹

好在,这对于坐拥世界第一工业体系的中国而言,这种备战行动本身也是一种威慑与警告。

毕竟俄乌冲突证明了,美国以及北约的军工体系在苏联解体马放南山的3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无法适应高强度、长时间的大规模冲突。

在整个北约都耗不过俄罗斯的当下,中国加快部队换装速度,提高武器装备储备的行动,无疑将给那些不怀好意的国家一个震耳欲聋的警告。

0 阅读:3
环亚观察家

环亚观察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