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五坡岭正打算吃中饭。突然,一伙元军冲了出来,将文天祥团团围住。
文天祥先是一惊,环顾四周,见无路可逃,当即便掏出二两龙脑吞下,不紧不慢举起了双手。
不一会儿,文天祥脑袋一晕,直接就倒了过去。
他以为,自己这就要殉国了,嘴角带笑,任凭身子倒在地上。
没成想,几个时辰后,文天祥的眼睛缓缓睁开,他发现自己不仅没死,还被元军死死绑在了马上。他心下一沉,当即就喊着要下马 。
元军内部都知道,文天祥是忽必烈点名要的人。他虽然是俘虏,却也是极为特殊的俘虏,保不准以后会是朝廷要员。
于是,带头的首领默默把文天祥放了下来,另外加派人手看着他。
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文天祥也十分配合地往前走。
等到走到 一条有水坑的小路时,他突然发疯似得扑在地上,猛喝水坑里的脏泥水。元军都被这一幕吓坏了,等了好一会儿才把文天祥拉开。
紧接着,文天祥开始上吐下泻。
从呕吐物中,元军这才知道,原来刚才文天祥的行为,是在“自杀”。
他以为龙脑有毒,可以让他丧命,服下后发现只是昏厥,便误以为是龙脑缺少了水,没起到作用,这才去喝泥水。
只是,文天祥千算万算,算漏了要用龙脑毒死人,得靠剂量。他吃下的那二两根本不够,又因为在十二月的天气,喝下了凉凉的泥水,肠胃不适,直接上吐下泻,把仅存的毒药都吐了出来。
这一遭之后,文天祥自杀的念头被发现,元军看得更紧了。
服毒不成的文天祥,半死不活地被元军拖着走。
在几股元军势力汇合时,他得知了一件令人崩溃的事情。
部下刘子俊,不知道文天祥已经被抓,为了给他争取更多的逃亡机会,自称是“文天祥”,被元军识破。
元军恼羞成怒,直接用热滚滚的油,把刘子俊活活烹死。
五岭坡一战,除了前锋因为提前探路走得早,文天祥的部队基本全军覆没。
看着层层被垒起来的尸体,文天祥彻底没了求生的意志,决心要和将士们同生死,开始绝食。
可每次在快要饿死的时候,元军总会掰开他的嘴,强行灌进去,给他续命。
文天祥想死,不容易。但,想让他投降元军,更不容易。
于是,元军将领张弘范就想了个好办法,得给他来点重磅刺激。
1279年的二月到三月,张弘范把文天祥带到了崖山边上的海面上,准备让他亲眼看着南宋的覆灭。
在元军的炮火、屠刀之下,南宋十万军民、贵族,无一幸免。
陆秀夫更是背着小皇帝,连带着传国玉玺一起跳入了海中。
这一战,彻底宣告了南宋的覆灭。
张弘范以为,这种画面能让文天祥死了为南宋效忠的心,让他看到蒙古的伟大。
结果,恰恰相反。
亲眼见过崖山海战之后,文天祥更加坚定了此生殉国的心。而且这一次,他不仅要殉国,更要让所有还活着的南宋人都知道:只要南宋子民还有一口气,他们就不会投降、也不会输。
于是,在被转送到燕京的监狱后,文天祥就开始频繁产出爱国诗。
这期间,忽必烈曾经派过好几拨前去劝降的人。
第一波,是曾经的南宋右丞相留梦炎。
他比文天祥大17岁,当过南宋状元,与中进士的文天祥为官路径有些相似。
但是,当元军来到临安城下时,留梦炎断定宋军不堪一击,悄悄逃回了老家衢州。
结果,好日子没过几天,元军又打到衢州来了。
就这样,留梦炎贪生怕死直接带着城中百姓投降。
当这样的人来劝降时,文天祥二话不说,破口大骂,话里话外极尽讽刺。
留梦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第二波,是原来的宋恭宗赵㬎。
当时的赵㬎只有9岁,忽必烈心想,既然文天祥效忠南宋,那曾经南宋帝王的话,他肯定是听的。
赵㬎走进监牢时,文天祥确实很平静。
两人四目相对了好半天,赵㬎不知道该怎么劝,文天祥也心知肚明自己没办法怪这个9岁的孩子。
于是,他对着赵㬎行了最后的叩拜礼,算是和赵㬎划清界限。
这一次的劝降,再次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不死心,又派出了第三波人马:文天祥妻女。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和女儿柳娘,先文天祥一年被俘,一直都放在元宫里当宫奴,穿道袍、干特殊的活计,性子已经被磋磨得差不多了。
忽必烈让两人给在狱中的文天祥写一封家书,如实陈述当前的生活。
欧阳氏和柳娘照做。
收到家书的文天祥哭成了泪人。他以为妻女已死,万万没想到,她们竟然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忽必烈得知文天祥的反应后,非常开心,以为以亲情打动文天祥,必然可行 。
结果,就在第二天,文天祥写了一首《得儿女消息》,诗中有一句话:“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算是彻底回绝了柳娘,来生再续父女情分 。
忽必烈见他这样坚决,也没了法子,只能先关一关他,给他一些磋磨。
到了1282年的秋天,忽必烈回到了元大都,他以为关了这么些年,文天祥多少能想通一些,便亲自召见了文天祥。
忽必烈对文天祥说:“如果你能用对待南宋的态度,来效忠于我,我一定让你当中书省的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可文天祥却说:“我是宋朝的宰相,当别人的宰相,我只有死。”
忽必烈一听,以为有希望,赶紧接话:“如果你不想当宰相,那当枢密使也行……”
结果还没等忽必烈把话说话,文天祥就回复了八个字:“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除了死 ,别无可为。
忽必烈摇摇头,转身离开了。
这是他最后一次争取文天祥,一推再推,却仍然不能打动这个文人。
不久之后,文天祥英勇就义。临死前,他告诉狱卒:“我要做的事情,已经都做完了。”
刑场上,十位义士为他收尸,发现他衣带上留有一串遗言,字字句句都在告诉后人,南宋文人,不缺硬骨头;读圣贤书,是为国家 。
文天祥死后,他的弟弟文璧撑起了文家。
因为事先投降了元朝,文璧也有几分才能,在元朝谋得了不错的官位。
他利用自己的关系,暗中收集、留存文天祥的诗句;
帮着斡旋,让文天祥的妻子、女儿能够有个更好地去处;
过继自己的亲儿子文升给哥哥当嗣子,延续哥哥的香火……
甚至,在得知大妹文懿孙一家子都流落到大都、生活凄惨后,他还想尽办法去接大妹回家。
文天祥、文璧兄弟俩,一个为国奉献,用气节震撼了南宋子民,穿越历史激励世人;一个守住家族,保住了文家的血脉 。
我想,这样的选择,单纯论对错或许太过肤浅。
在山河破碎面前, 不管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而,当我们能够坚定不移走一条路时,就已经是英雄。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