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震,这位在音乐舞台上闪耀的女神,曾因一场怒摔话筒事件引发了整个歌坛的热议。你知道她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坚持与勇气?从小乡村到繁华都市,她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而她对音乐的执着更是让人动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震的故事,探讨她如何在喧嚣的娱乐圈中坚持自我,拒绝商业包装的桎梏。
1984年,一家唱片公司在寄唱片中听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嗓音,很快签下了这位歌手,开启了她的歌唱事业。
这位歌手就是东方大国歌坛中的名将,也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女神,她就是田震。
在她的音乐中,散发着浓厚的个人风格,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魅力。
无论是忧伤深沉还是欢快明媚,她都能诠释的淋漓尽致。
可惜,在歌坛的舞台上,却鲜有其作品的身影。
为何会这样呢?怒摔话筒背后的坚持1980年,小田震只有7岁,她就随父母来到了乡下,被送进了一所艰苦的寄宿学校。
在寄宿学校中,田震度过了3年,学会了独立与坚强。
后来,田震转学到了一个农村小学,在那里她有了自己的第一个老师,那就是生活。
在老师生活的世界中,田震学会了用橘子皮泡茶水、抓小鸡、摘野果等等。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4年之久,直到田震上了小学二年级。
田震的父母终于抽出时间回到了乡下,田震也跟着父母回到了城市。
刚回到城市的田震充满了新鲜感,但很快她也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压力。
因为长期在农村生活,田震对于城市生活一窍不通。
正是这种不通才让田震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因为父母工作繁忙,田震只能跟着爷爷奶奶吃饭。
在田震眼中,最好吃的就是饭后可以吃上一块糖。
于是,在糖果店门口上学放学成为了田震每天必做的事情。
直到某一天,田震发现自己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竟然会哼着小曲走路。
她觉得自己一定是饿疯了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可是,当她想要尝试这件事时却发现自己竟然记不清小曲的曲调。
那是什么小曲呢?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下,田震终于记住了曲调,并且她发现自己很喜欢唱歌。
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开始在爷爷奶奶面前表演起来。
田震的爷爷奶奶觉得孙女非常优秀,于是他们就把孙女带到了街头让她卖艺。
这样做也有助于缓解田震父母工作带来的压力。
直到一天,一家音像店请田震录制唱片。
在录制时,田震因为不熟悉录音棚内的设备而弄错了很多事情。
就在田震要重新录制时,唱片公司突然发生变故倒闭了。
幸运的是,田震当时寄出去的唱片还没有寄到公司就被她取了回来。
而且这张唱片还给了另一家唱片公司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录用了田震。
不久之后,田震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飞吧小蜜蜂》。
之后,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其实在2001年那起怒摔话筒事件之前,田震已经深陷于围绕音乐与商业间的纠结中很久了。
当时的歌坛充斥着大量偶像包装而做出来的明星,他们或唱或跳勉强能够算作艺人出现在舞台上。
在这样的环境中,田震这样有自己想法、对自己作品要求极高的艺人显得格格不入。
直到2001年1月17日,在某颁奖典礼上临时被通知颁奖并接受采访后,田震痛斥当时的歌坛环境,并将话筒摔向地面。
这场怒摔话筒事件迅速引起轩然大波,在事件之后,田震对此表示歉意,并解释道:
“当时我并没有准备好要上台接受采访,突然被通知颁奖让我很不愉快。”
“同时我也觉得当时颁奖环节完全可以不做,并不需要为了虚假炒作而去做这些事情。”
其实摔话筒背后真正原因还是对于舞台文化与音乐价值的认知差异。
很多人看待这件事情都站在当时娱乐圈包装偶像明星过度炒作、不顾音乐本质与艺人价值批判其行为等等各种角度进行批判。
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会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现象:其实也有不少人站在田震这边支持其行为。
因为摔话筒背后代表着什么?
如果单纯认为摔话筒是任性作为、不尊重领导、耍大牌等等问题,并没有深刻理解背后所代表的东西。
其实艺人与作品之间有着最基本的对等关系:作品需要艺人去诠释它,而艺人也需要好作品来证明自己对于舞台文化与音乐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平。
作为艺人,在如此环境中展现自己对作品与舞台文化认知水平以及个人审美都需要勇气和坚持才能完成此举。
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理解其中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对艺人价值与尊严的认可。当时虽然事件过后也有很多人站出来支持田震,但是依旧有很多媒体和人进行舆论引导与攻击田震。
对于这些攻击声音,田震始终保持沉默,她更愿意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去证明自己所坚持的事情才是真正正确、真正有价值与意义。其实很多事情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从中能够学到什么?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类似事情存在:只有你敢于坚持你认为正确与有价值的事物才会有人支持你、才会有可能让更多人相信你;当你放弃时也就意味着那些你坚持过的东西注定只会存在于你脑海中、并不会被认可。而对于那些敢于坚持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并且愿意为此努力付出、他们最终成功或者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勇气追求内心所向。而对于那些无法理解别人内心所向,并且试图去攻击、阻挠他们追求内心所向也并没有什么意义。同时摔话筒事件也使得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个年代音乐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歌手包装过度、音乐作品缺失等等问题。这场事件对于当时娱乐圈与音乐圈可能算得上“一盆冷水”,但却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却极具意义。只可惜,在那场事件之后,田震宣布退出歌坛;在这之后直至今日,在歌坛舞台上再也找不到田震踪影。虽然退出歌坛舞台长达20年之久,但在大众心目中却依旧存在一个“90年代女神”;并且即便退出舞台依旧会定期发布专辑。虽然没有专业团队进行制作,但每一首歌曲都是用心写出来、真实演唱出来。就连90年代当红艺人汪明荃都曾说过:“其实每个艺人都有属于自己内心深处所向所求。”田震之所以会选择退出舞台可能正是因为当时很难找到一个合适舞台能够让她展现真正自己;同时当时她对于商业包装过度所产生厌恶使得她做出退出决定。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当时那场事件,或许今天就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纯粹属于歌手与音乐本质相结合的舞台环境。或许也正是那场事件成就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看待音乐与舞台文化价值水平有所不同、敢于做出反思与改变。正如现如今歌手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东方大国好声音》、《蒙面唱将》、《声入人心》等等;在这些节目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个真正属于音乐本质与真正能够展现属于自己内心所向的舞台环境。而摔话筒背后正是我们应该拥有勇气去做出改变;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敢于追求内心所向。或许21世纪初歌坛环境还不够成熟完善;但在当下我们应该做出改变与进步。当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内心深处所向;而那场事件背后给予我们最大启发便是:敢于追求内心所向,并且敢于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赢得尊重与认可。其实从摔话筒事件我们就能够看到:其实从90年代开始至今东方大国音乐环境已经取得长足进步。而且从当时大众态度分裂我们能够看到当时还有一部分人愿意支持田震;而如今大众态度统一我们能够看到摔话筒背后所代表意义已经得到认可。如果说摔话筒事件只是一种激进表达方式使得很多人无法接受那么离开音乐舞台20年之久但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最好表达?21岁年纪拿下“金鹰”最佳女主角影后提名;24岁年纪拿下金曲最佳流行女演唱人提名;29岁年纪拿下金曲最佳流行女演唱人……年纪轻轻便拥有如此荣誉;但面对商业包装压力始终如一地坚持做自己、如今想想背后所蕴含勇气与坚持或许才是真正令人敬佩之处。或许离开舞台20年之久或许才更加让大众发现摔话筒背后蕴含意义。或许20年之后再回首当初20岁年纪轻轻便拥有金曲提名肯定还有很多人会说其任性耍大牌;但当你真正去理解其中所蕴含价值与意义时又何尝不会发出感慨?20年前或许只有少数人站在当时“异类”身边支持其做法;但如今20年之后我们却发现当时“异类”身边所站立的观点早已成为主流观点。或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内心深处追求;只有勇敢去追求才会发现原来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强者而非软弱者。“当你开始认真生活;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总会有一个人在某个角落里注视着你;这个人就是曾经懦弱胆小却从未放弃过追求内心真正向往生活目标那个你。”而对于追求内心所向之事物使得我们愿意倾注所有努力去做;这样才会使得我们最终变得更加优秀。20年前摔话筒背后“异类”身边只有少数人愿意站立支持其行为;但如今我们却发现其身上蕴含精神价值早已深入骨髓。
结语田震的故事让我深思,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歌手,更是一个敢于追求内心所向的勇者。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生活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是多么重要。大家对于田震的摔话筒事件怎么看?你认为在当今社会,艺术家是否应该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也别忘了点赞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