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好,为何轮到他打仗时,却一败涂地

扶苏聊历史 2024-12-12 13:08:04

说起《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作为我们国家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佳作,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都受到了中国百姓的喜爱。

《三国演义》之中,无不透露着历史中名将与名将之间的博弈,还有那一场场著名的战争,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些,那么由此可见,罗贯中本人的能力也绝非寻常人可比。

他处于元末明初时期,并且还得到了元末一位割据一方的枭雄张士诚的赏识,可是为什么罗贯中在元末的历史舞台上几乎不见他的身影呢?

罗贯中对于元朝的嫉恨

罗贯中的家庭是比较富裕的,他从小就被家人送到了非常好的私塾里面学习,他从小就满腹经纶,展现出了十分优秀的才华,他也曾经梦想过自己可以凭借一身的才华在官场上大放异彩。

可是元朝的黑暗现实很快就让罗贯中感到了无比的失望。因为元朝统治者制定了十分残酷的等级制度,汉人和南人是最低等的,是没有当官的权力。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则可以轻而易举的凭借自己的家世,在朝廷里面混个一官半职。所以,尽管罗贯中有着满腹经纶,也基本上不可能在官场上立稳脚跟,这也就是为什么罗贯中对元朝的统治十分痛恨的原因之一。

元朝末年,黄河泛滥,元朝统治者只得将百姓们聚在一起,组织他们去治理泛滥的河水。可是在治理黄河的时候,因为一个一只眼睛的石人,掀起了灭亡元朝的惊涛骇浪。

罗贯中的也加入了反抗元朝的队伍当中,不仅如此,他还非常的热衷于宣扬汉族,其实这也是因为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所导致的。

从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对于刘备等人创立的蜀汉政权有着特殊的情感,并且还将很多原本属于东吴的功劳全都写在了蜀汉的身上,营造了一种魏吴都是反贼,只有蜀汉是正朔的感觉。

虽然这和真实的历史有着较大的出入,其实罗贯中这样做无非就是因为自己受到了元朝歧视政策的影响,从而变得对“汉”十分有感情。

量小气短的张士诚

天下大乱之后,张士诚也逐渐的拉拢起了一大帮的队伍,很快就成为了江南地区的一位霸主,并且很快就占领了非常的城池。

因为张士诚发展的十分迅速,他也自然受到了别的起义军的敌对,不久之后张士诚就无奈投降了元朝,可是此时的元朝忙着处理自己的内乱,根本就没有心思前去管理南方的起义军,于是就让张士诚每年上贡一些粮食就行了。

张士诚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就开始招贤纳士,此时的罗贯中便前来投靠了张士诚。起初罗贯中很受重用,他凭借自己的才学在张士诚这里谋得了一席之地。

罗贯中的想法也十分简单,他就是为了能够辅佐张士诚取得一番宏图伟业,起初罗贯中凭借自己的学识还有见解使得张士诚在最初的一些战斗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并且当时的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立稳脚跟,他也十分觊觎张士诚的地盘,于是两人之间经常爆发各种的冲突。

因为此时的张士诚成处在事业上升期,一切准备都非常的充分,并且将士们也十分敢于打仗,不仅如此张士诚所占据的江南地区,非常的富庶,所以他们在防御作战中每次都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

不仅如此,罗贯中还经常依靠自己的人脉还有自己的才学为张士诚出谋划策,张士诚在这个时候还非常的虚心,有上进心。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朱元璋开始积蓄实力,不再主动的发动战事了,而元朝也忙于内斗没有什么心思一直南下剿灭这些起义军。

这种短暂的和平也让张士诚迷失了自我,他开始变得慵懒,并且只注重于自己的享乐,对于战事什么的统统一概不管。

这种堕落的状态让罗贯中顿感失望,他屡次直言劝谏张士诚,可是都没有得到张士诚的理睬,不仅如此,就连张士诚手下的军队也开始慢慢的腐化。

士兵们整日沉浸在酒色之中,将领们每次都会借助着战事向张士诚索要更多的宅邸还有美女等诸多的赏赐。

张士诚对于将领们这种无理的要求不但不加以严惩,反而是有求必应,对于曾经帮助他取得如今地位的那些个能人干臣,他都开始逐渐的疏远了。

张士诚对待人才的态度就是重视,但是不重用。他的对手朱元璋总结的就非常地正确,那就是“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不久之后,张士诚就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厉害了,并且也不再为元朝上贡粮食,还自立为吴王,将自己的亲人全都封了一遍,也算是过了一把当吴王的瘾。

可是后来朱元璋也自称吴王,这两个吴王之间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冲突。张士诚此时才顿然醒悟,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罗贯中等人在看到张士诚沉迷于酒色,不理政事不与天下群雄争锋,于是都纷纷的不辞而别。从此之后,罗贯中就一直隐居在民间,直到朱元璋灭掉了张士诚,一统天下。

这也就是为什么罗贯中明明有着满腔的才华,可是却没有机会展示,在元末的舞台上如此的透明。那是因为他的主公本就是一个小富即安,只满足于眼前没有远虑和忧患意识的无能昏庸之人。

其实张士诚手下不乏能臣干将,像施耐庵和罗贯中都在他的麾下效力,可是就是因为张士诚一直都沉迷于酒色,胸无大志,导致他们两人都大失所望,先后离开了他。

罗贯中也有想过前去朱元璋军中效力,可是因为他曾经是朱元璋的敌人,并且还给张士诚出谋划策,他不敢肯定朱元璋是否会同意自己留在他的营中。

就是因为这样种种的因素影响之下,罗贯中还是带着自己的著作,在民间低调的生活着。他和自己的老师施耐庵都写出了家喻户晓的小说。他和诸葛亮不同的是,罗贯中的命运是“得其时,不得其主。”

信源:

《罗贯中对东吴贬低倾向的形成原因》——中国知网 作者:陈书慧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 123 2
    2024-12-13 02:17

    我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他跟张良萧何这种大儒比,差远了,只是舞文弄墨的寻常书生。

扶苏聊历史

简介: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