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满地,正大光明

长安烽火史 2025-02-20 14:51:34

01

成化八年(1472年),浙江余姚,一男婴出生。据说他祖母当时梦见天神送子,云中奏乐。然后他祖父当即拍板,大孙子就叫王云。可一直到五岁,小王云还不会开口说话,王家把余姚郎中请了个遍,都治不好。直到一个癞头和尚登门,笑嘻嘻,往小王云脑袋上一拍,说了一句:“可惜道破”。王天叙立马给孙子改了名字——既然天道破了,那就用世间的仁善之心继续守护住天道!所谓“知及之,仁能守之。”王云正式更名王守仁。改完名字当天,王守仁便开口说话了。02父母都会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干嘛呀?他爹王华也不例外。15岁的王守仁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就跑去问老师。老师的回答让他有点失望:当然是好好读书,像你爹一样!儿子总归是要超过老爹才够牛逼嘛!可老爹已经到了读书人的天花板(状元,明孝宗的老师、以正二品南京吏部尚书身份退休,荣贵一生)了,想超过他?这辈子怕是没戏。有什么事儿是极少部分人能做到,甚至当下还没人能做到的呢?经过一番苦索,小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当个圣人!03小兔崽子!你以为圣人是圣诞老人啊!每年都有!为了让儿子收住心神,王华给儿子谈了一门婚事,亲家是江西布政参议诸养和。门当户对。而且王家和诸家是表亲,也就是说,王守仁娶的是自己的表妹。亲上加亲。然后,洞房花烛夜那天,王守仁不见了。别误会,小王并不是反封建的先行者,他只是觉得婚礼流程太麻烦,于是跑到南昌城里一个叫铁柱宫的道观,跟道士吹牛逼去了。因为聊得太投机,全然忘了新娘还在家等着他。成婚后,小王带着老婆回北京,途中遇到儒学大师娄谅。娄大师送给他四字秘诀:“格物致知”。什么叫“格物致知”?简单说就是,研究各种事物的本质,然后达到顿悟。娄大师还说,想当年,朱熹就是靠着这种方法成圣的。小王的心又躁动了起来,一回到家,也顾不上好好安慰安慰老婆,就一头扎进了后院的竹林中,不吃不喝,就死盯着竹子看。这就是所谓的“守仁格竹”。一天过去了,没收获;两天过去了,没收获...一连七天七夜,小王终于不用看竹子了。他成圣了?不!04他是因为长期不进食,饿昏过去了。被救醒后,小王发现:朱熹可能是错的。可你说朱熹错了?何况你们王家的荣华富贵是怎么来的?是你老爹靠八股文挣来的!你要是反对,就是离经叛道,外加忤逆不孝!这两项罪名,王守仁还担不起。为了搞清楚朱熹到底传播了哪些思想,小王开始发奋读书。王家的学霸基因被王守仁完美传承,21岁中举,28岁弘治十二年己未科二甲第七名。PS:这场考试在明史上很出名,因为一个叫唐伯虎的考生,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场舞弊案。05虽然不如老爹的状元,好歹也是全国前十!按说,进翰林院点庶吉士是手拿把攥的。点了庶吉士的人,才能入阁。但分配工作的时候,王守仁成了一名刑部主事。原因:要么,是王守仁自告奋勇,要去六部抓实务工作;要么让人给阴了。按照他老爹王华的晋升速度,王守仁进内阁是迟早的事。问题就来了——大明中枢重地,父子相承?这天下姓朱,还是姓王?但过分打压王守仁也会招致非议,所以很快又给小王调了岗:兵部武选司,负责武官的升迁调动,油水极大。如果不出意外,小王大概会日复一日重复无聊的工作,成为一个办公室老油条。可惜,他的老板是正德皇帝朱厚照。05朱厚照是温室里的花骨朵。他爹朱佑樘就一个老婆,就一个儿子,所以兄弟相残,刀光剑影,阴谋夺位的上位记,是不存在的。因此厚照兄没什么机心,加上当时的国势还算承平,所以他这个皇帝,一上位就一个字——玩。后宫里有一大堆专家引导朱厚照玩出新高度,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八虎”——太监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内阁的老爷们痛心疾首,纷纷要求诛杀权宦刘瑾。正德元年(1505年)十月,内阁亮了杀招——首辅刘健更是联合阁员李东阳、谢迁上疏集体辞职。这三个老家伙是朱佑樘钦点的顾命大臣,意思很明了:太监和我们,皇上只能选一头!刘瑾也不慌:三个老家伙软硬不吃,早换掉早省事儿。刘瑾暗中物色人选,他看中的是王华——王华的资历够,形象好,又一心做学问不问外事,正好摆在内阁里当个泥菩萨。刘瑾找到王华,开出条件:跟着我,我保你父子二人全能入阁!这诱惑力不可谓不大,连王守仁的前途都给包了。可给太监当狗,会受到士林圈的唾弃,王华还是有风骨的。就在这时,戴铣案又爆发了。戴铣,时任南京户科给事中,是个既拧又倔的道学先生,脾气又爆,人送外号“戴雷公”。虽然他人在南京,内阁集体辞职这个事儿还轮不上他插嘴,可戴铣还是上疏要求立刻处死刘瑾。内阁大学士,刘瑾办不动,但戴铣这种六七品的,刚好可以拿来杀鸡儆猴,给外朝看:刘公公我可不是纸糊的!奏疏上午送进宫,东厂下午就出发了。刘瑾得意洋洋: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满朝上下一看这架势:刘公公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保命为上。纷纷当起了鸵鸟。06只有王守仁一个人站了出来,上了一封《乞宥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刘瑾一看:嗬,还真有不怕死的?!王守仁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王华贬为南京吏部左侍郎。但还不够,刘瑾还想要王守仁的命。杀手出现在了王守仁南下的船上。王守仁直接投河。杀手在船上等了半天,料定王守仁已死,离去。却不料王守仁会潜泳...没人知道水下的王守仁想了什么,可上岸后的热血青年发生了彻底的蜕变...07王守仁到龙场去上任。龙场,在今贵州贵阳市修文县,地处深山,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到现在也属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地带。除了当地土人民风十分彪悍以外,还时常有野兽出没,说不准哪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就让狼给叼走了。从王守仁自己写的诗里,就能感觉出来当时有多险恶。《夜宿六广大职驿即成短歌》雾潦我行迟迟。恶木参天,猿昼啼。阴阴空谷,馆人何之?荆莽在户,不瑾不篱。蜗我釜,豺踞我垂。仆夫变色,魑魅以随。表面上,龙场驿属于朝廷编制,但到地方一看,就一间破落的茅屋和一名七八十岁的老驿丞。一瞬间,王守仁似乎能从老驿丞身上照见自己的后半生。可他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不仅活了下来,还打开了一道能够以自身沟通天地的大门。龙场,是朝廷看不到的角落,是大人物们丝毫不在意的地方。不管庙堂多高,江湖之远,世间自有一套平稳的规则在运行着。看着眼前这一切,王守仁开始了深深的思考,这比当年格竹更深刻宋元以来,朱熹的理学理论被奉为圭臬。他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说:理不可变;他说: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似乎,理,决定着天地间的一切。可朝廷把理学定为国学,又得到了些什么呢?理学愈盛,人心愈窄。难道戴铣上疏请求诛杀刘瑾,不是天理吗?难道自己上疏申救戴铣,不是天理吗?可是,刘瑾把持下的朝廷,天理在什么地方呢?所以,朱熹的那一套,真是解决最终问题的钥匙吗?朱熹把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理,但人生天地间,难道是被所谓道理禁锢的吗?不!心,才是人之本源。儒家的最高追求是什么?人人大同,和谐社会。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唤起每个人心中的良知,而不是用一大堆繁文缛节的大道理去禁锢他们!王守仁将自己的感悟总结为一句话:“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来平等,只要心向光明,每一个被唤醒良知的人,都能依照自己的内心去行动,那所有人,就都是圣人。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第一步,就是“致良知”。这是心学的核心,也是心学改变世界开端。王守仁还给自己取了个号:阳明子,因为他曾经在老家附近的会稽山阳明洞沉思过。不过倒是可以有第二种解释:阳光满地,正大光明。

-未完待续-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