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为何要在边关种榆树?古人防匈奴的好办法,不止利于军事

我是居间呀 2025-01-20 11:51:50
前言

陕西省的最北边有个城市叫做“榆林”,相信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这个城市,但是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实际上从字面就能看出来。

秦汉时期,榆林这个地方正好位于中原和匈奴的边界,于是为了抵御匈奴,边军就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在边境上种植榆树。

慢慢的榆树就越来越多,直到长成了矗立在边疆上的大片树林,于是后人就将这个地方叫做“榆林”,来纪念当时这个榆树遍地的神奇景观。

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种榆树御敌呢?种别的树不行么?这当然是因为榆树最适合当地的环境,并且花同样的力气,种榆树好处可不止适用于军事。

一、秦汉时期如何抵御匈奴?

在战国时代到秦汉两朝的这几百年间,中原政权除了内部打打架以外,最大的外敌就是北方草原上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这游牧民族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虽然匈奴的文化显然是比不上中原的,但是单兵素质却远胜于中原人了,毕竟他们从小就是在马背上长大的,还要打猎养活自己和家人,没点力气和凶狠劲儿可活不下来。

这就导致即使中原人打仗都已经总结出花样百出的兵法了,但是对上匈奴人全都没啥用,还是最原始的拼力气、拼战斗力最管用。

在战国那种纷争不断的环境中,赵国名将李牧一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打匈奴过来的,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更是专门让名将蒙恬去打匈奴。

由此可见,想要遏制住匈奴的入侵可不是谁都行的,必须得让最强的将军、战斗力最高的军队去跟匈奴硬碰硬,就算心疼也没用。

秦始皇就是觉得根本没必要把蒙恬这样的良将浪费在打匈奴上,不如一劳永逸地把匈奴抵挡在外面不就行了?于是下令开始修建长城,将原先燕赵两国的长城连起来,范围更大。

秦长城现在也有些遗址,它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八达岭长城那么恢弘壮观,而是像石头块简单垒起来的矮墙一样,但这也凸显出了它的实用性,毕竟长城就是为了阻挡以骑兵为主的匈奴。

但秦汉统治者自然不可能将国家安危押宝在这一道防御工事上,于是就想出来了另一个防御措施——在边疆种榆树。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种个树而已,怎么就能抵挡匈奴了呢?其实这是非常对症下药的解决方式,古人是相当聪明的。

匈奴战斗力强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擅长骑马,骑兵的战斗力是步兵不能比的,再加上匈奴人比中原人骑马熟练得多,这才导致了他们的骑兵战斗力非常高。

但是要知道骑兵发挥作用也是有限制的,那就是必须在空旷平坦的地方,这样马才能奋力奔驰,骑兵的战斗力才能发挥出来。

其实要是单论步兵战斗力的话,匈奴未必比中原人强,毕竟他们的武器制造技术非常落后,质量和品种都完全比不上中原步兵,训练也几乎没有,和中原步兵差得相当远。

边军种植榆树其实就是看准了他们这个弱点,骑兵在树林里的战斗力可以说不升反降,根本施展不开,因此除非匈奴给马插上翅膀飞过两国边境的树林,不然阻敌效果是非常好的。

要是匈奴干脆不骑马了,直接步兵打过来,那以中原步兵的战斗力来说,更是一点都没在怕的,保证能让他们自信满满地来,抱头鼠窜地走。

二、榆树的好处

还有人疑惑:既然树林是为了御敌的话,那种什么树不都行么?为什么非要是榆树这个品种呢?

这就又问到点上了,我们要相信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厉害的,他们会选榆树自然是因为不仅榆树适合那里的生存环境,还能带来防御敌人以外的其他好处,这样才能省力又有效率。

众所周知汉匈两国的边境基本上处于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平原上,这俩地方的环境有个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干旱和风沙大。

先说干旱吧,这就要求树的耐旱性要非常好,那么南方的那种生长在湿润环境中的树种,像榕树、樟树、杉树这些种类在西北根本活不下去就旱死了。

更何况西北这地方冬天还非常寒冷,那些南方常绿树种只能适应四季温差小的气候,在西北这地方就算能靠地下水活过干旱,也活不过冬天的风雪。

再有就是风沙了,西北到处都是平坦的地面,那大风吹过来根本就没阻碍,风势是很难降下来的,这就要求树的种类还得能抗风沙,也就是说不能长得太高的同时扎根还得深。

于是古人经过对比之后就觉得榆树是个非常好的选择,首先榆树本来就是广泛分布于北方的树种,这就意味着榆树适应北方这种冬夏温差大的温带气候,冬天不会被冻死。

而北方很多地区的水资源也都是不那么富裕的,榆树在这种条件下照样茁壮生长,意味着它很抗旱。

但是树生长是不可能离开水的,所以换句话来说就是榆树根系发达,很会通过深扎根、扩张根系自己去寻找水资源,这就解决了抗风沙的其中一个问题。

另一个方面树的高度也好说,榆树虽然有枝干高的品种,但是也有比较低矮一些的品种,选用这种品种不就彻底解决了不耐风沙的问题了么。

何况榆树不仅好养活还好种植,根本不用专门找园林师去种植,一个士兵连挖坑带植树,一天就算种不了一百棵,几十棵也是有的,效率非常高。

不仅如此,榆树还有一个对军事非常有利的特性,那就是生长快,要不了几年就成材了,这就意味着更能及时配合军事活动,边疆很快就能被榆树林覆盖,形成了一道道防线。

三、榆树的妙用

因此最终定下来在西北边疆广泛种植的就是榆树,其实不止是因为以上对军事有利的原因,更是因为在边军看来,榆树全身上下都是宝贝。

打仗最大的一个要素就是后勤粮草供应,西北运输不便,种粮食又不太好生长,只能靠朝廷拨粮草,但总是有比较短缺的时候,于是这时候榆树就有有用了。

要知道榆树的叶子和果实不仅战马能吃,人也能吃,这就在节省粮食的同时,也为边军提供了更加多样化、更宝贵的食物来源。

而榆树的树皮也是个宝,不仅能吃还有药用价值,磨成粉之后兑水敷伤口上,就能帮助消肿和止痛,这种天然药物在战争期间对于伤病不断的军队来说绝对是珍贵物资。

除此以外,榆树皮粉在粮食最危急的时候还能代替面粉食用,虽然没有面粉那么好的营养价值,但是至少是个能饱腹的食物,这不比饿极了去吃土、或者人相食好多了?

更何况榆树还能充当天然的警报系统,让匈奴晚上趁着夜色来偷袭都没办法,因为他们一进入榆树林就会带动树叶沙沙作响,一下就被侦察兵发现了。

以上都是对军事有利的方面,其实在边境种植榆树对边民也是有好处的,毕竟边境也是有百姓在生活的,那么榆树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很好的木材来源。

百姓们靠着榆树生产出的木材不仅能制造各种器具,还能在生活中烧火用,树皮等材料还能用来造纸,甚至还能他木材做成箭矢提供给军队,增加收入来源,实在是利国又利民。

结语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擅于制造各种军事装备,甚至还能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来实现对敌人的防御,这些经验对后人都是非常珍贵的。

0 阅读:14
我是居间呀

我是居间呀

我是居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