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全红婵现状曝光,落寞自述:大赛失利后被压垮、状态低迷

窦来嗦娱 2025-04-02 20:11:49

文:豆莱说

编辑:豆莱说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一跳成名,四年后巴黎奥运会,她又蝉联冠军,就连曾经的“跳水女皇”郭晶晶都惊叹不已,自称没有得过这么多的满分。

但是随着慢慢长大,全红婵的身高体重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即便是刚满18岁,全红婵还是感叹自己曾经也年轻过。

两次接连的奥运冠军,这让全红婵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她也坦言“感觉自己巅峰已过,正在走下坡路”。

207C,一个曾经让她惊艳世界的动作,如今却成了她的“心魔”。从近乎满分到频频失误,18岁的全红婵,站在十米跳台上,她在想什么?

207C,从满分到失误

14岁她站上东京奥运会的十米跳台,宛若一颗流星划破天际,惊艳了全世界。

那一刻她是全场瞩目的焦点,是亿万国人骄傲的象征,完美的207C动作,几乎零水花入水,征服了所有评委,也征服了所有观众。

四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她再次以425.06分的微弱优势战胜陈芋汐,蝉联冠军。然而,在这耀眼的光环背后,这位少女也悄然迎来了成长的烦恼与挑战,

光环的背后是如影随形的压力与挑战,它们如同潮水般涌来,裹挟着这个曾经无忧无虑的女孩,青春期的身体发育,是全红婵面临的第一道关卡。

4年时间,身高增加7厘米,体重增加7公斤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对于跳水运动员来说,却如同蝴蝶效应般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我现在做同样的翻腾动作,感觉需要使出更大的爆发力才行。”全红婵在采访中说道。

曾经轻盈的身体,如今变得略显沉重,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同样的动作。

曾经近乎满分的207C动作,如今成了她的“心魔”,时常在梦中惊醒,这个曾经让她一战成名的动作,如今却让她感到力不从心。

“我感觉我现在在空中翻腾的时候,身上就像绑了沙袋。”她如此形容自己做207C时的感受。比赛数据的波动,更加直观地反映了这一切。

在巴黎奥运周期,她与队友陈芋汐的交锋中,胜少负多,从一开始的胜率极高到后来的互有输赢。

2022年和2023年的两届世锦赛,她都屈居亚军,与东京奥运会“封神”般的表现相比,如今的她,似乎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低谷。

与性格沉稳、情绪稳定的陈芋汐相比,全红婵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即使两次败给全红婵,陈芋汐依旧保持着稳定的训练和学习节奏,而全红婵则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关注。

信息来源:环球网2024.8.19——全红婵:跳207C经常平摔进水里,痛得像蚂蚁在身上爬

活在放大镜下的生活

身体的变化带来了技术的挑战,而外界的关注则给全红婵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她是奥运冠军,是公众眼中的“神童”,人们对她的期待值极高。

希望她能一直保持巅峰状态,不断创造奇迹,这种期望,像一座大山压在她稚嫩的肩膀上,让她喘不过气,“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会被网友议论。”她无奈地说道。

站在十米跳台上,她不再只是想着如何完成动作,更多的是“我一定要跳好”的自我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源于她对粉丝的责任感,源于她对祖国的热爱,也源于她对自身的高要求。

然而,这种心理暗示,无形中加重了她的负担,让她更加紧张,更容易失误。

面对困境,全红婵没有放弃,她的教练团队也没有放弃,教练陈若琳,这位曾经的跳水皇后,深知运动员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

尤其是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全红婵来说,更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她改变了以往严厉的执教方式,更加注重与全红婵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她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考虑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陈若琳不再像以前那么严厉,而是更多地鼓励全红婵,和她多沟通。

而仅全红婵的技术已经烂熟于心,更多的是套告诉她如何做好心理调整已经赛前的准备。

全红婵第一次站在跳板上就受到的大家的关注,所以在她心中,真正惧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大家的对她的看法。

战胜“心魔”,重拾信心

为了帮助全红婵克服心理障碍,教练团队还为她安排了专业的心理辅导,采用“失误可视法”,循环播放她比赛失误的视频,直至她彻底脱敏。

他们努力减少外界对她的干扰,让她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专心训练。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并安排专业的理疗,帮助她更好地恢复,这些措施逐渐奏效,全红婵在最近的比赛里,心理状态更稳定了。

其实对于运动员来说,每一次的比赛为国争光是他们心中的首要任务,所以国家对于他们的未来规划也有着很好的安排。

全红婵被保送至暨南大学学习运动训练专业,这所位于她家乡广东的大学,在“体教结合”方面经验丰富。

信息来源:潮新闻客户端2025-02-25——全红婵拟保送至暨南大学,就读运动训练专业,将成苏炳添校友

在这里能够为她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让她在不耽误训练和比赛的同时,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全红婵明白,天赋不再是制胜的法宝,唯有加倍的努力,才能让她在高手如云的跳水界立于不败之地。

每天早上天不亮全红婵会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开始一天的训练,每一次207C的练习,她都会认真记录,仔细分析,不断改进。

要想打破中国女子10米跳台项目20岁后无人获得奥运单人金牌的“惯例”,就必须在技术转型、体能保持和心理调节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为此全红婵和教练团队一直在努力,通过优化训练方法、加强运动康复,延长她的运动生涯。

这个18岁的女孩,正在经历着人生的蜕变,从依赖天赋到依靠努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掌控,她正在一步步完成自我重塑。

0 阅读:0
窦来嗦娱

窦来嗦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