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黑龙江合江地区的运动会,一个穿着旧冰刀鞋的矿工,一举夺得了三个项目的冠军。
这双冰刀鞋,是当年体校解散时最欣赏他的老师送给他的,并叮嘱他“永远都别放弃滑冰”。

这个矿工名叫孟庆余,谁也不会想到,多年后,他将成为中国短道速滑的教父。
将七台河这座默默无闻的小城,变成了短道速滑的冠军之地,包揽了很多冬奥会的金牌。

2019年的王濛,带着沉甸甸的79枚金牌光荣返乡,她的家乡也正是在黑龙江七台河。
这座位于东北边陲的小城,在风雪的尽头,默默孕育着冰雪的奇迹。

金牌最终被安放在小城中心的冠军馆四楼,与楼上观光厅中远眺冰湖上飞驰少年的身影,相得益彰,让这些奋斗的身影也有了向往和期盼。
而冠军馆二楼也可以看到孟庆余的铜像,他就是王濛的恩师,七台河的传奇,还挖掘了当地不少短道速滑的好苗子。

七台河,人口不到百万,它的名字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与煤矿业息息相关,这座城市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了黑龙江省的重要矿业基地。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它的名气和经济发展并不如邻近的鹤岗、鸡西那样引人注目。

即便如此,七台河却在冬季运动,尤其是短道速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这项运动的“摇篮地”之一。
这里不仅涌现出杨扬、王濛、范可新等多位世界冠军,还为中国冰雪运动,特别是冬季奥运会贡献了大量的金牌。

这里的冰雪运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那时,刚刚落户七台河的哈尔滨知青孟庆余开始接触冰雪运动,1972年,孟庆余参加了合江地区冰上运动会,一举夺得1500米、3000米和5000米速滑冠军,成为了七台河第一个速滑冠军。

此后,他决定组建一支短道速滑队,并自任主教练。
孟庆余在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训练,带领队员们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逐渐奠定了七台河在短道速滑领域的地位。
2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七台河的滑冰队面临着极为艰难的条件。
训练场地简陋且寒冷,设施远远无法与其他专业的冰雪运动基地相比。

为了保持冰面的质量,队员们每次训练前都需要通过人工浇水来修复冰面,而孟庆余则发明了爬犁和铁桶浇冰车,大大提高了浇水效率,减轻了人力负担。
如此,教练们和队员们仍常常要在凌晨时分冒着严寒提前浇冰,手脚冻得发麻。

而训练结束后,队员们的营养补充也并不丰富,许多时候他们只能靠米汤和鸡蛋汤维持体力。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七台河的短道速滑队逐渐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运动员。

1985年,七台河的滑冰队在全国首届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五枚金牌,这让队员们的名字为全国所熟知,也为七台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这个成果促使当地政府和矿务局更加重视冰雪运动的发展,纷纷在各中小学建设简易冰场,并将优秀的运动员送到孟庆余的队伍中接受专业训练。

信息来源:生活报——七台河千人送别孟庆余
与此同时,七台河的滑冰队也吸引了大量外地运动员的加入,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后来的中国短道速滑领军人物杨扬。
1986年,年仅十岁的杨扬被孟庆余看中,加入了短道速滑队。

从那时起,杨扬便开始了她的速滑之路,并在之后的几年里逐渐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随着训练的深入,杨扬不仅成为了七台河冰场的骄傲,也为中国的冬奥金牌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孟庆余的众多弟子中,王濛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
刚加入速滑队时,孟庆余对她非常严厉,从不给她好脸色看。

其实,孟庆余内心非常喜爱王濛,他知道王濛的性格需要严厉的管教。
每次王濛偷懒,孟庆余都会罚她绕着冰场滑一百圈,即使王濛滑到五六十圈,筋疲力尽,孟庆余也毫不妥协,一定要她完成任务。

孟庆余独创的体能渐进训练方法,也让每个队员都累得筋疲力尽,每次训练结束后,孟庆余都会把他们一个个背回宿舍。
王濛曾经不理解孟庆余的严厉,但当她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时,她才明白,正是孟庆余为她打下的坚实基础,才让她一次次突破自我,最终走向成功。

2006年,王濛夺得冬奥会金牌,孟庆余和老友喝了一瓶老白干,这个平时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男人,那一刻泪如雨下。
他终于实现了将孩子们推向世界的梦想,就像当年体校解散时老师送给他的速滑鞋和嘱托一样,他做到了。

随着杨扬和王濛的成功,孟庆余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地方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开出百万年薪,但他都拒绝了。
七台河和速滑队,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奉献给了这些孩子们。

2006年8月2日,孟庆余在去哈尔滨参加训练课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
他身上穿着的是一件旧运动服,口袋里装着一部有裂纹的诺基亚手机和一块从不离身的秒表,这些简陋的物品,见证了他一生的清贫和奉献。

出殡那天,小城万人空巷,数千名市民为他送行,他的弟子们更是泣不成声。
王濛满心悔恨,她后悔自己当初的叛逆,没有让当初的师父省心一点。

截至2020年,七台河已拥有10支短道速滑训练队,训练中的运动员超过400人,是全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
城市的短道速滑氛围也逐渐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曾经,无论是在硬件条件上的简陋,还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七台河的运动员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为中国冰雪运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现在,也依然是。而这一切,与孟庆宇教练的努力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