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尚且为了报仇能等个十年,那我们普通人为什么不能讲这些呢?面对如此尖锐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圣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故以直报怨也”。
这句话记载在《论语》上,原因是某一天孔子的弟子不知道被谁“欺负”了,就问孔子是不是应该以德报怨?
对此孔子说得很直言不讳:如果以德报怨,那么面对别人的“德”,你又应该如何报答?所以应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报复之心,人人都有,圣人也不能例外。而且因为他们的地位更高,权利更大,有时候面对他们的报复,人们可能需要更加提心吊胆。
但是大家注意一件事情,那就是“报仇”和“报复”可并不是同一件事。
“报仇”是:你打我一拳,我就必须还你一脚。
你害我双腿残疾,我就要你手不能提。
“报复”则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可能只是一些小事或者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但它带来的后果却有可能极其严重。
诺贝尔奖,作为世界上最为著名,也是最具权威性的“奖项”,可谓是每一个杰出人才梦寐以求的“人类最高荣誉”。
我国著名作家莫言就凭借出色的东方文学、独具特色的叙事手法以及出色的极具民族性的描绘方式于2012年凭借作品《蛙》成功获得了第109届诺贝尔文学奖,人生巅峰不外如此。
这个被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901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并设立的“诺贝尔奖”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一个年头了。
但在设立之初只包含了“物理、化学、医学、生理学、以及文学奖”。
1968年,在成立三百年之际,瑞典国家银行,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为诺贝尔奖继续增光添彩,增设基金,建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波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简称诺贝尔经济学奖)。
并于次年(也就是1969年)开始与其他五项奖项同时颁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涵盖范围包括各行各业的“诺贝尔奖”,为何独独不见“诺贝尔数学奖”?
诺贝尔与数学的爱恨情仇作为一位“自然人”,诺贝尔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不仅获得了世人难以企及的财富,也成为了世人崇拜的伟人。
他还创立了诺贝尔奖,流芳百世,至今仍然发挥着振聋发聩的影响,是无数人心心念念并魂牵梦绕的“梦想”。
但就是这么一个在世人看来已经是“人生巅峰”的诺贝尔,却也为情所困。
一次偶然的旅行,在烂漫的国度,也是浪漫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诺贝尔邂逅了一位小他13岁的女友。
诺贝尔爱她至极,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摘下来送给她。
爱而不得,有缘无分再浪漫的爱情也抵不过时间的侵蚀,也抵不过柴米油盐的无情
好景不长,因为两人社会习俗(一个是以沉闷著称的瑞典男人,一个是以热情奔放闻名的法国女人)以及年龄上的巨大差距(两人相差十三岁,诺贝尔都可以做她的叔叔了),这段感情最终还是结束了。
尽管诺贝尔放下身段委曲求全,更是不惜斥重金想要挽回女友的心,但很可惜,最终还是事与愿违。
一位名叫“米泰莱·费勒”的数学家成为了诺贝尔永远不想提及的名字。
正是他夺走了诺贝尔女朋友的心,于是,诺贝尔最终独自伤心地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碎的城市。
对于这件事,诺贝尔一辈子算是过不去了(成为了诺贝尔心里永远不愿意提及的痛)。
哪怕是临死之前,诺贝尔还是没有忘记他的这个情敌。
于是在设立遗嘱的时候,对此还是耿耿于怀的诺贝尔,拒绝设立“诺贝尔数学奖”。
诺贝尔在报复那个夺走他心爱之人的数学家的同时,无意之间连累了整个数学界。
不禁有点让数学家泪流满面。
他夺走了你的老婆,你去找他啊,你报复我们算什么事?
或许如果那些数学家生在现在,他们会喊一句:“你了不起,你清高”,“但是你连累我们是什么意思?我们又没错”。
今天的内容介绍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关注我,了解更多资讯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意见
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
部分图片自网络搜集 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史记》《战国策》《二十四史》《汉书》《后汉书》《诺贝尔奖》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