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的一天,开国少将杨秀山突然接到了王尚荣的通知,让他马上去贺老总那里一趟。
杨秀山到了以后,只见贺龙、许光达、王尚荣等人已经在场了。
贺龙将身边的一把空椅子往外拉了拉,亲切地说:“秀山,过来坐这里。”
接着,贺龙说,军委已经决定,要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好好地编写出来。
为此,成立了一个一、二、四方面军的“战史编辑委员会”。
二方面军是由贺龙负责。他打算再细分一个办公室出来,负责主管编写工作。
贺龙的意思,想让杨秀山来担任办公室主任。
杨秀山感觉很突然,毕竟他的文化程度不高,在军队只会打仗。编写战史,对他来说,就是门外汉。
杨秀山当即推辞,觉得自己水平不够。
贺龙便给他做思想工作,让他大胆干,有问题就找他们几个商量。
听贺老总说起那些曾经为了革命牺牲的同志们。
杨秀山的目光逐渐坚定起来,他说:“老总,放心吧,我一定保证完成好任务!”
事情敲定后,杨秀山就全身心地投身到新工作当中了。在采写的过程中,杨秀山经常要带人“转战”各地。
这天,杨秀山一行人乘车来到了湖南津市地委招待所。
刚安顿下来,还在洗漱的杨秀山,突然听到外面吵吵杂杂的。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杨秀山向身边人打听,“怎么了?”
原来,群众说毛主席来了,他们要看毛主席。
杨秀山很是纳闷,心想,这里除了北京来的编写办公室的一行人,再没其他人了,怎么会有毛主席呢?
面对群众来找毛主席,杨秀山只好连连解释说:“你们认错人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毛主席对杨秀山说:湖北沔阳洲,十年九不收1945年6月中旬的一天,358旅旅长张宗逊叫杨秀山过去找他。
当时的杨秀山是358旅副政委。他刚参加完七大,还未离开延安。
碰面后,张宗逊告诉他,军委已经下令,派358旅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与日寇作战。
为了统一指挥,军委决定成立了“吕梁、雁门、绥蒙”三个二级军区,张宗逊到了吕梁军区任司令员,358旅的三个团就分到了该军区的下属三个军分区。
716团由杨秀山带领组成四分区。
领了任务后,部队整装待发。
7月10日,杨秀山接到命令,上级让他们团担任旅的前卫,马上赶赴延安。
杨秀山率团到了离延安仅100多里的地方。突然,他接到消息,毛主席要接见716团全体同志。
杨秀山特别高兴。其他同志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
晚饭后,杨秀山率团来到了边区人民政府礼堂。不久,毛主席乘坐汽车赶来。
杨秀山和上级张宗逊早早就在门口迎候了。
毛主席下车后,两人马上敬了军礼。
毛主席认得张宗逊,但不晓得杨秀山。毛主席亲切地问:“他是哪位啊?”
张宗逊介绍说,他叫杨秀山,是他们旅的副政委。
毛主席微笑着点点头。随即,他又问杨秀山的老家在哪儿?
杨秀山回答说,湖北沔阳。
毛主席当即说了一个俗语“湖北沔阳洲,十年九不收。”
杨秀山接过主席的话说,虽说他们老家十年九不收,但只收一年,狗都不吃粥。
在场的人,被两人的对话逗笑了。
虽说杨秀山早在红军大学就听过毛主席作关于西安事变的报告了,但像现在面对面的讲话,还是头一回。
杨秀山的心情格外激动。
这时,张宗逊和杨秀山陪着毛主席边走边谈,一起步入礼堂。
面对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高声道:“同志们,辛苦了!”
对于“为什么称同志”这一话题,毛主席讲道:
“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毛主席在会上的讲话,给杨秀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杨秀山向群众解释:他不是毛主席1959年,杨秀山从贺龙那里领受到编写战史的工作。在湖南采写时,发生了一件趣事。
外面群众一起喊着要见毛主席,杨秀山感到一头雾水。
这时,编写人员都从屋里出来了。薛碧天问杨秀山,“到底出了什么事?”
杨秀山看了薛碧天一眼,仔细地大量了一番,马上发现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
从外貌上看,薛碧天与毛主席身高、体型相差不大,此外,薛的面庞红润,额头宽阔,远远看着倒有毛主席的几分神似。
虽说编写人员都心里明白,但谁也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杨秀山明白了,原来当地群众把薛碧天看成了毛主席,实属一场误会。
果不其然,群众看到薛碧天后,场面更加混乱了。
杨秀山赶紧打手势,示意大家安静。他拉着薛碧天,说:“乡亲们,他不是毛主席。”
但群众却不相信,一致认为那就是毛主席。
杨秀山只好推出薛碧天让他自己解释。但还没等薛碧天把话说完,群众的呐喊声再次将场面燃起来了。
薛碧天见状,只好说他是山西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两人的口音不一样。
但群众还是不愿意相信,有的人专门拿来了《湖南日报》上刊登的毛主席视察长沙的照片做对比。
这一比较,他们更深信不疑了。
后来,杨秀山调查发现,这个消息起初是几个儿童传起的。他们看到“毛主席”上了小汽车。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津市地委招待所的院子里,挤满了人群。
这种动人的场景,让杨秀山感慨万分,大家对毛主席的热爱是那么地浓烈!
天渐渐暗下来了,可热情的群众却迟迟不走。当时,去往食堂的路,被堵住了。
薛碧天无奈地说,为国家节约粮食了。
次日一早,杨秀山一行人就匆匆离开了。
编写红二方面军战史,历时3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审定稿。可由于历史原因,这次编写的稿件未能正式出版。
到了1987年,这一工作重新被启动。杨秀山又被委以重任,与其他同志一起加入编写的行列中。
完成了当年未完成的事!
静心历史录,每天会更新历史类的文章,希望您能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