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好久没见你回来啦!”王大伯扛着锄头,慢悠悠地走过来,黝黑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是啊,王大伯,有几年没回来了。”我连忙上前接过他的锄头,“村里变化真大。”
“可不是嘛,”王大伯叹了口气,指着远处一片荒芜的田地,“你看那块地,以前可是张叔家的水稻田,年年丰收,现在都荒了,长满了野草。”
我顺着他的手指望去,记忆里金灿灿的稻田如今只剩下杂草丛生。我记得小时候,张叔总是笑呵呵地站在田埂上,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如今,他却为了儿子的工作,搬去了城里,再也种不动地了。
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往村里走,路边的野草几乎淹没了曾经整齐的田埂。王大伯告诉我,现在村里还在种地的不到十户,大多是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像他这样还能动弹的已经算少数了。
“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种地啊?”王大伯无奈地摇摇头,“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几个钱,比不上在城里打工三个月赚的多。”
路过村口,一排排空荡荡的房屋格外显眼,有些墙皮脱落,瓦片残缺,透着几分萧瑟。“这些都是‘空巢房’,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一年也回不来几次,有的干脆把房子卖了,彻底搬走了。”王大伯的语气里带着一丝落寞。
走到村委会的小院,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下象棋,见到我们,纷纷热情地打招呼。寒暄几句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村里的现状。
“前几天,李婶半夜发高烧,硬是扛了三天,才让儿子开车送去镇上的医院。”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说道,“农村的医疗费用越来越高,看个小病也要花不少钱,合作医疗保险也年年涨价,很多老人都负担不起。”
另一位老人接过话茬:“可不是嘛,我老伴去年不小心摔了一跤,住院花了小一万,医保报销了一部分,剩下的也够我们老两口攒好几年的了。”
听着他们的讲述,我心里五味杂陈。曾经热闹的村庄,如今只剩下老人们相互扶持,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少。
傍晚,我们坐在村口的老枣树下,看着远处三三两两的羊群归来,几声犬吠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这样的场景,在记忆中越来越模糊。
“其实,现在农村最大的问题,不是土地荒芜,也不是人口外流,”王大伯望着远处的夕阳,意味深长地说道,“而是整个农村的文明正在消失。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几代人,可现在,连种地的人都没有了,那些传统的手艺、节日、习俗也渐渐被人遗忘……”
我默默地听着,思绪万千。现代化进程的浪潮席卷而来,农村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土地板结、人口空心化、医疗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这些问题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地束缚着农村的发展。
“要改变这种状况,单靠我们这些老人是不行的,”王大伯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需要年轻人回来,需要新的发展思路,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我们这代人或许看不到农村振兴的那一天,但我相信,只要方向对了,总会有出路的。”
回城的路上,王大伯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现代化不应该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不应该越来越大。如何让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让村庄重现活力,让农村成为一个既能留住乡愁,又充满希望的地方,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关系到数亿农民的生活,关系到中国农业的未来,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根基。面对当前农村的困境,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思维、更创新的方式,探索适合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模式。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希望的新农村。
用户17xxx75
一句话说明问题,那就是要能挣到钱就会有人留有人搞。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