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弹性退休政策的实施,不单退休年龄产生了变动,参保的最低缴费年限亦有所提升。众多灵活就业人员,既期望依照原有的最低缴费年限15年参保,又渴盼退休时能够多获取些退休金。这样的目标能否得以实现?
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瞧瞧如何实现吧!

这与弹性退休制度所要求的“自 2030年1月1日起,将参保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逐步提高,每年递增6个月,至2039年达到20年”,存在矛盾吗?一点也不矛盾!
比如:1972年10月出生的男性,在弹性延迟退休制度下,他的法定退休年龄为2034年10月的62周岁,最低缴费年限为17.5年。
①如果他选择向前提早2年,在2032年10月60周岁时提前退休,则最低缴费年限为16.5年,较法定退休的最低缴费年限减少1.0年。
②如果他选择向后推迟3年,在2037年10月65周岁时延迟退休,则最低缴费年限仍为法定退休时的17.5年,而非2037年的19.0年最低缴费年限。
人社部还明确,渐进式延迟退休在2039年过渡期完成后,弹性提前退和弹性延迟退的自愿选择原则不会变。这项弹性退休新政策,对灵活就业者无疑是一大利好!
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凭借缩减缴费年限(仅需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所要求的最低缴费年限便可)、延迟退休年龄的途径,提升退休之时所领取的养老金额度。例如:1972年10月出生的男性张某,法定退休为2034年10月62周岁,最低缴费年限为17.5年。假如此时社保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金额为10万元,根据退休金计发公式【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计发月数】,则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为10万元÷125月=800元/月。
倘若灵活就业的张某在62岁法定退休年龄时停止缴纳社保,并且未办理退休核定手续,直接延后3年,到2037年10月以65周岁退休,那么其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部分为10万元÷101月=990.09元/月(未计这3年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金额所产的利息)。
灵活就业的张某这样延迟3年办理退休审定,仅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减小这部分而言,便能够较法定退休之时养老金每月至少多领取190元,这样的推迟退休规划是不是挺划算的?
以上是对弹性延迟退休政策最低缴费年限的解读,希望对灵活就业人员有一定的帮助,欢迎点赞关注收藏转发,感谢阅读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