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昌五年(1194年)于今县东置故城镇。元初置故城县,属景州。县治所置于漳南故城,故名故城县。
故城县今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
大运河水系图大运河流经故城县东部边界。
庆林寺塔庆林寺塔位于河北省故城县郑家口西南的饶阳店村东。塔原属庆林寺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因年代久远,现其他建筑已荡然无存,惟有宝塔独立,亦称饶阳店塔。据饶阳店关帝庙的碑文记载:北宋初年,有饶、杨两姓在此开店,故名饶杨店。在塔的内壁上,有许多游人题的诗词。
早期出的《武城县志》和《故城县志》,都把庆林寺塔说成是唐代建筑。直到1990年,中国科学院的张驭寰教授,对庆林寺塔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根据该塔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确定为北宋初期所建。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7年和于1976年,两次进行修缮,该塔至今保存完好。
庆林寺塔为九级八面,正面向南,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塔是用青砖砌成,下为塔座,塔身高六层,为楼阁式砖塔,总高35.67米,建筑面积165.2平方米。其造型挺拔秀美,砌筑精巧,每层之间砌有双层塔檐。塔为纯砖结构,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檐等均为砖砌而成。
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位于衡水市故城县县城南30公里处的建国镇霍庄村,陵园始建于1958年10月,由山东人民政府拨款,武城县人民政府主办,在原祖杨公社霍庄村修建了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当时隶属山东省。1964年行政区划后,归河北省故城县管理,1986年11月—1987年4月由省政府、衡水地区行署、故城县人民政府主持重修。
1942年4月29日,侵华日军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临德州,指挥3万多日伪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四·二九”铁壁合围大惨案。
挑水坝故城县依河而居,因河而兴,大运河是衡水故城人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岁月和长期的治水过程中,故城人民的智慧逐渐显现,其中“龙尾埽”、挑水坝就是治水的结晶。
从清光绪23年(1897年)到1947年,官方在运河左岸河堤薄弱处的六处险工陆续修建挑水坝。挑水坝的“挑”字很形象,坝体从大堤伸向河道数米长,恰巧对应洪水过境时的冲击点。让世人惊叹的是,六座挑水坝因所处地理位置、水流状况不同而形状各异。
非遗文化—甘陵春酒酿造技艺甘陵春酒酿造工艺源于清乾隆年间的“德聚源”烧锅作坊。作坊位于郑家口镇运河西岸竹竿巷北侧,“德聚源”门店在二道街,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故城县郑口镇滨临京杭大运河,自古为名镇。据,《故城县志》载“郑家口镇滨临卫河,为南北水陆要冲,居民稠密,贾肆繁多,此镇有营有汛,为大都会。”清光绪版《武城县乡土志略》载,“郑口镇与直隶故城县交界,南通汴省,北达天津,为直省由卫河入武境第一码头。商贾云集,行旅络绎,地方亦极繁富,诚为一大市镇。”其繁华富庶对酿酒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德聚源”烧锅作坊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潜心钻研,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以窖香浓郁、绵软柔和、落口爽净、余味悠长随运河而声名远扬。
民俗文化—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其中的漳卫南运河段自清河县进入故城,纵贯全境,蜿蜒91.5公里。自元、明、清乃至建国之初,故城县的郑口镇、故城镇(旧故城县城)、建国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受此影响,为船队服务的季节性的篙工、纤夫及搬运工均来自沿河各村庄。
为了便于协作,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生活情趣,在集体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运河船夫号子。它的音乐节奏与劳动的节奏相应相和,具有鲜明的律动性。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南运河船工号子即是劳动号子,又具有其独立的艺术形态,脱离了原始号子简陋的外形。
地方特产—龙凤贡面龙凤贡面是故城县特产,主要产地在故城镇.龙凤贡面也称龙须凤尾贡面,因面条匀净细长,状似龙须,并曾作为宫廷贡品而得名。传说一:故城龙凤贡面分圆条和扁条形两种,圆条细而长,中间有孔,称“龙须面”;扁条平而直,薄如纸,称“凤尾面”。此面起源于明朝,为衡水故城镇齐氏始创,迄今已有500年的生产历史。明朝宣德年间进入御膳房,后被清乾隆帝御封为“上用龙须凤尾贡面”。
故城贡面选料严格、工艺细致,它白如雪,细如丝,空如竹,韧如藤。入口细腻柔软,清香可口,有筋骨,不发粘,易消化。且一煮即熟,长煮不烂,冷后加热仍保持原样、原味。因条细心空,吸水力强,食时,汤面各半,但将面挑起,却不见碗中有汤;放回碗中,汤水又复析出,是该面最为独特之处。
后序故城人文底蕴深厚,纵贯县境150华里的千年大运河,积淀了开放包容、重德尚义的深厚文化底蕴,哺育了无数风流人物,古有在故城下帷讲学的经学大师、汉代大儒董仲舒,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等。
大河之北、燕赵风采、古韵衡水、大美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