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湖、文庙大成殿、非遗文化打囤、大运河系列(阜城篇)

怀蕾说旅游 2023-03-17 18:54:00

引言—名字由来

西汉置阜城县,治今县东古城镇,属渤海郡。取《尚书》“阜成兆民”之义定名“阜成”,后改阜城。唐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避父讳,改名汉阜县。五代唐复改阜城县,属冀州。1940年改阜东县,1949年复名阜城县。

阜城县今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

大运河水系图

大运河南北流经阜城东部边界。

阜城湖

阜城湖位于衡水市阜城县城东南2.5公里的千顷洼,是阜城县倾心打造的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一环、两湖、三十六景,通过对山、石、水、木等要素的完美运用,力求达到超越自然的山水人文之美,给人以磅礴大气、气势恢宏之感。

园内天光水色交相辉映,绿荫游廊浑然一体,人文自然水乳交融。岸北是阜城湖公园的神来之笔——龙砚阁。龙砚阁高36.99米,为仿唐古建筑。阁内第一层正中央存放着“中华第一龙砚”,龙砚阁因此得名。该砚为北京奥运会献礼之作,由40多位雕刻师历时18个月雕刻而成,总重量达66吨,长13.8米,宽3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龙砚。

南岸禹王山,临湖耸立;山顶禹王亭,凌空展翼;山下禹王像,气宇轩昂。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盖节渊内有禹堤,传为大禹所筑,今古迹犹存。”而盖节渊就是秦朝时期对阜城千顷洼的称谓。伫立山亭,凝望碧水,既赞时代之崭新,亦可发思古之幽情。

阜城文庙

阜城县文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至1398 年),明嘉靖和万历年间曾经两次大规模整修。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明嘉靖和万历年间曾经两次大规模整修。清朝曾当过县衙门,抗日战争时期当过小学,解放初期曾经作为县政府的小礼堂使用至上世纪70年代。

据雍正年间的《阜城县志》记载,当时的完整的阜城文庙大门叫棂星门,门外东西有两个牌坊,分别是德配天地坊和道贯古今坊。棂星门内一座状元桥,过了桥就是如今幸存的大成殿。大成殿后是明伦堂,明伦堂后是銮驾库。大成殿是中轴建筑,东侧是县学宫,学宫后是训导官署。大成殿的西侧建筑由南向北是忠义祠、节孝祠、县教谕官署。

如今的阜城文庙仅剩大成殿,它坐北朝南,周围是枯黄的杂草和低矮的平房。两块石碑立在殿前,乃大明万历年间(公元1612年)重新修缮文庙时所留,上面的字迹因风化严重已经变得模糊,主要记载了修建文庙的经过和捐资修建人的名字。

非遗文化—阜城打囤

打囤是冀东南乡间农户的节日风俗。“打”是做、制造的意思,“囤”是一种圆形图案,象征存储粮食的巨大器具。正月二十五早晨,太阳没升起之前一家主人早早起来到院子中央用头天夜里准备好的灶灰,在地上淋划巨大的圆圈,圆圈内划一个巨大的十字,在十字中心放上麦子、谷子、玉米、高粱等所能搜集到的粮食颗粒,然后用砖头盖上,烧上几颗香和几张冥纸,在囤旁虔诚的祈祷,男主人找出春节时预留下的鞭炮在院内燃放,村庄上空不时传来清脆的炸响。

小孩子凑热闹,搜寻燃放鞭炮的快乐,但绝不能去囤里走,更不能动砖头拿粮食,太阳出来后,大人都去忙各自的事情,那些囤或者被顽童破坏,或者被家禽家畜肆虐,不但一片狼藉,连囤中的粮食也都成了禽畜的美餐,全部不见踪影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将打囤的内容逐渐丰富,除了最初粮食囤之外,有的囤里盛放铜钱、纸币、饰物,糕点等,分别代表金囤、财囤、宝囤和美味囤等。

地方特产—阜城杏梅

阜城杏梅,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杏梅是杏和李的偶然杂交种,有着500余年的栽培历史。阜城杏梅果实呈卵圆形,外观色泽鲜艳,果皮橙黄色带红晕、具缝合线、皮厚有韧性,果肉黄色,细腻有砂性,酸甜可口。杏梅贮存期最长可达30天至40天,既可用于鲜食,也可加工成果脯、果酱、果汁等。

后序

从《尚书》“阜成于民”之义,到今天“中国杏梅之乡”,阜城这个运河小城还将再创辉煌。

大河之北、燕赵风采、衡水福地、大美阜城!

0 阅读:21
怀蕾说旅游

怀蕾说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