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上唯一支持博古李德的人,建国后他儿子参观旧址时很尴尬

张五笙说历史 2024-08-02 01:47:10

1935年,面对国民党强大兵力的围堵追击,红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表现出超凡的军事智谋与战术应变能力。

通过四次横跨赤水河,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展现了极致的战术迂回艺术。

红军每次行动伴随方向突变和战术调整,有效迷惑并牵制了国民党军。

而这一系列作战行动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导火索

1935年初,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一个决定命运的会议。

会议的背景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离开了瑞金根据地,随后遭遇了激烈的湘江战役。

当时广西北部的湘江沿岸,山峦起伏,江水湍急,敌人重重封锁,蒋介石又调集了数十万大军,布下了号称“铁桶阵”的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围困于湘江东岸,一举消灭。

自1934年11月25日开始,红军便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江岸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红军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对抗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每一块阵地都反复争夺,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烈士的鲜血。

在这场持续了七天七夜的血战中,红军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特别是红三十四师,作为全军的总后卫,他们以“断后”为使命,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顽强抵抗,誓死不退,成功掩护了中央纵队过江,自己却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

绝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被捕后,更是断肠明志。

数万红军将士英勇捐躯,直接导致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这使得红军和党中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势。

战役中暴露出来的军事指挥错误和重大损失,引起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原有领导层,尤其是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指挥的强烈不满和质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

可以说,湘江战役便是遵义会议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确立地位

在1935年初冬的寒风中,遵义市子尹路96号,一场决定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会议悄然拉开序幕。

会议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主持下,气氛凝重而迫切。

讨论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多次失利不仅暴露了红军在战略和战术上的若干问题,而且通过巨大的人员损失,深刻体现了军事行动中的严峻现实。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痛教训,大家坦诚相见,直言不讳。

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被摆上了桌面,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有人从战术层面分析了“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指出其忽视游击战的优势,盲目追求正规战,以及不切实际的阵地防御策略,是如何一步步将红军推向了绝境。

这些批评并非简单的指责,而是基于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这场讨论中,毛泽东的名字被反复提及。

他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以及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与会者心中逐渐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可在此时,会议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便是来自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凯丰的异议。

凯丰在会议上坚定地站在博古的一边,对毛泽东的军事见解提出质疑。

他认为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值得商榷,甚至直言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可能过多借鉴了《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中的典故与策略,而缺乏更为系统和科学的军事理论支撑。

凯丰早年便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理论家和宣传工作者。

尽管凯丰在遵义会议上的立场未成为主导,但他后来仍然为党的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在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方面。

他的生平和思想轨迹,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侧面。

这些讨论和辩论,对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明确战略方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深思熟虑,会议最终达成共识,结束了过去一段时间内“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会议室外,夜色渐浓,而室内,那盏油灯的光芒似乎比先前更加明亮,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

这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对军事指挥错误的深刻反省,更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问题、制定正确路线方针的起点。

紧随遵义会议之后,在毛主席直接领导下的四渡赤水,成为了红军长征中最为传奇的战略转移之一。

在毛泽东同志的高超指挥下,红军在短短几个月内,四次巧妙地穿越赤水河,以灵活机动的战术迷惑和调动敌人,成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将迂回战术运用到了极致,营造了以少胜多的局面。

最终,在完成四渡赤水之后,红军迅速北上,巧渡金沙江,彻底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

羞愧

多年后,遵义为纪念这一历史性转折点的会议,特别组织了活动,并邀请了与会者后代参与,其中包括凯丰的儿子何明在内。

在参观历史遗址时,解说员生动地叙述着红军事迹,但似乎因沟通误会,在讲述某次会议情景时,不经意提及凯丰当时持有不同意见,并未支持毛泽东同志的领导。

确实,当提到历史人物持有不同意见,尤其是在敏感或关键的历史时刻,听众可能倾向于简单地将之归类为“正方”或“反方”。

这种情况下,提到凯丰反对毛泽东同志,可能无意中给听众留下该人物是“反派”的印象。

这让何明感到些许不适,表情略显尴尬。

但实际上,历史人物的观点和决策远比简单的正反对立复杂,往往反映了他们基于当时局势、信息和个人信念所做的判断。

正确的做法是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理解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多重角色和贡献。

其实,在红军长征之后,毛主席也靠着实力成功征服了凯丰同志。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0
张五笙说历史

张五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