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山写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非偶然,“厚积”才会促成经典

文学私秘 2023-12-25 22:40:40

收入小学课文里的科学诗《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深受学生的喜爱,甚至被学生们称为最喜欢的诗歌。

因为在这首诗歌中,隐含着“历险、悬疑、孤独”对于少年来说,相当陌生的元素,一下子就吊起了他们的全神关注的注意力,然后在徐徐展开的诗行中,逐一化解了纠结与困厄的路阻,而迎来了海阔天空、风平浪静的通衢之旅。

整首诗提供的是人在自然中,冲破困扰、寻找出路、回归正途的解决办法,但未尝不能用着人生的隐喻,昭示着在人生的旅途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向定位,才能不迷路,不迷航,找到生命最恰当的出路。

所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首诗隐含着并轨的平行空间,从诗歌的表象来看,它提供了最直接的生活常识,而从深层次的界面来讲,它钤刻的是人生始终向前的方向指南与路标指针。

这也意味着《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在构思上还有着深谋远虑的忖度与考量,看似是一首小诗,却能够在教材里散发出知识与人文的魅力,这是因为它在内质上融注了作者的丰富的科学认知底蕴与文化涵容积淀。

标有戴巴棣为作者的教科书

所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作者有探究的必要,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写作轨迹与知识储备累加的情况下,才写出这样的内涵丰满、构思奇谲、峰回路转、足以匹配纳入教科书经典资质的诗行。

我们目前知道《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作者是徐青山,诗歌发表在《儿童时代》1963年第8期上。

作者能在这个节点上,写出如此成功的诗歌,看似偶然,似乎是一瞬间灵感喷发,但回溯他的创作经历,我们会发现,这与他的厚积“突”发,有着更为本质、更为密切的关系。

我们不妨看看徐青山在科普创作上博览群“科”,涉足广泛,著述丰厚的成果。

1954年1月,在地图出版社出版《祖国的水果》。

此书108页,但却囊括了几乎中国所有的水果,堪称一部水果百科全书。搜集如此众多的水果资料,对其特点、历史、现状均作了面面俱到的介绍,作者是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也体现出作者做学问的认真与严谨程度。

正是这种广博的知识储备,才会让作者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涉笔成趣,一气呵成。

1954年3月在实习出版社出版《富饶的祖国》。

这本书相当于一本《中国地理》。

1955年,是徐青山作品集束推出的年代。

这一年,他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月亮的故事》。

还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祖国的南疆》。

书中的插图相当漂亮,绘图作者赵白山曾经为《辞海》绘图,我们可以从插图中,感受到笔笔到位的写真能力。

同年,还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山的故事》。

这样的书,一册在手,可以说是博览群山。这种带着中国风味的科普图书,正是目前科普书籍过于洋味而缺少的。

1956年,在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沙漠的故事》。

1956年,在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火山和地震》。

1957年,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书是怎样来的》。

这本书,我们下面重点谈一谈。

1957年,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到火星上去》。

1957年,与卞德培合作,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日食和月食》。

1957年12月,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瓜果小品》。

1958年,在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破除迷信(自然现象)》。

1958年,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科幻小说《史前世界旅行记》。

1960 年,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你的姿势好不好》。

1960 年,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行星世界旅行记》。

1980年5月,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厨房里的科学》。

1981年1月,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到行星世界去》。

1995年8月,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书包里的学问》。

这也是我们能查到的徐青山出版的最后一本书。

这样,从1954年出版第一本书到1995年的最后一本书,时间跨度41年,这也意味着徐青山的创作时间跨度达到四十余年。可以说,徐青山是一位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科普事业、献给了中国孩子的资深老作家。

这里,我们回过头来,重点看看他于1957年,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书是怎样来的》。

这也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徐青山唯一用诗歌写成的科普书籍。

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内容:

木匠做桌子,

鞋匠制皮鞋,

你知道不知道

书怎样造出来?

第一个得说作家,

他就是书的妈妈。

要问作家做啥事情,

作家就是写书的人,

从他的笔下

写出来诗歌童话剧本。

你看这位作家,

低头不停在写:

他整天坐在书桌旁边,

一直写到深夜。

作家脸上露出微笑,

一本诗歌已经写好,

不过这本东西不叫书,

它的名字叫原稿。

原稿放进大信封,

那上面有邮票和地名,

邮政员把它盖上印,

它立刻就要寄到北京。

原稿出发去旅行,

坐轮船 过大海,

邮递员叔叔

把它送到了出版社。

出版社是出书的机关,

所有的书都从那里出版。

在出版社里面,

有许多编辑同志,

他们一天到晚

忙着看作家的稿子。

如果原稿有缺点,

编辑就要提意见;

有时他还要帮助作者

把文字修改。

编辑的工作很辛苦,

为了你们有书读,

在每本书里面

他都要化不少的功夫。

这本原稿决定出版,

但还不能和你相见,

它还要到别的地方

去打扮打扮。

一本书里有图画,

要图画就得找画家。

这一位就是画家,

他正在给原稿作画,

他用笔在纸上涂涂抹抹,

就画出小猫、小鸡、小鸭。

这张图画真好看,

还有星星和蓝天。

等会儿他还要画

好看的封面。

你对图画特别欢喜,

这位画家就不能忘记。

现在要送原稿去排字,

排字是排字工人的事。

他们在排字架前走来走去,

一边看原稿一边拣铅字,

于是一页一页的稿纸,

就排成一版一版的铅字。

工人把铅字排好,

先要打一份“样子”,

他要请校对看一看,

里面有没有错字。

这一位就是校对先生,

他的工作也重要得很。

你看他这么细心,

在校样上找毛病;

他虽然看了三遍,

但还是不大放心。

要是没有他,

小鸡会变成小鸭;

要是没有他,

这本书会闹大笑话。

等到校样全部改正,

工人们就打纸型,

接着再浇铅板,

现在就可上印书机上去印。

这些工作说起来不难,

做起来可不简单,

为了这本书,

他们也流了不少的汗。

印书机又大又高,

看样子笨得厉害;

可是工人把电门一开,

它就马上动起手来。

这种机器十分灵巧,

做起事来又快又好,

进去的是一张张的白纸,

出来的白纸上就印好了字。

可是这印好的纸头,

大得像一张张的报纸,

它还要到装订工场去一趟,

才能变成书本子。

装订工场有诸多工人,

他们忙着装订书本。

瞧,这是折书机,

它把书页折好;

看,那是订书机,

它把书本订牢。

这儿有人粘封面,

书就穿上漂亮的外衣;

那儿是部切书机,

它“卡擦”一声就把书边切齐。

现在书已打扮整齐,

工人们把它装到卡车上面,

它马上就要

送到新华书店。

你看,一本书的成功,

得到多少人的劳动。

一本书到你手里,

是多么不容易!

整个诗歌,看起来,就是说明文,但作者在对文本进行分行的时候,却巧妙地运用诗歌的跳跃技巧,使得节与节之间产生“空灵”的诗的节奏与意味,而更为关键的是,每一小节的最后一字,都有意进行了“押韵”的处理。

比如下面一小节:

“原稿放进大信封,

那上面有邮票和地名,

邮政员把它盖上印,

它立刻就要寄到北京。”

看似如同流水一般汩汩流淌出来的文字,似乎未着痕迹,看不出作者的斧凿刀痕,但最后一字却带着韵脚的相似,读起来,琅琅上口,暗含机杼。

这种写作手法,也已经融入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创作中。

从《书到怎样做成的》一诗到《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相隔时间6年,如此近距离的创作时间,必然意味着作者在两首诗歌中运用了同样的写作技法。

我们要更深地体味《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的创作技巧与课文意蕴,实在有必要从作者的整体创作风格与倾向里捕捉这种写作中潜含着创作秘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纵深体系,帮助我们解透课文、学好语文。

因此,科普作家徐青山被遗忘的图书,值得我们发掘与整理,也能给中国科普图书如何体现出中国风格提供一个范本与思路。

徐青山著《祖国的南疆》插图

相信将来,会有出版社,在打着教科书里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课外辅助读物的名义下,系统地出版徐青山用一生创作出来的品种繁多的科普著作,让老作家被遗忘的名字与身影,重新走进我们的视线,走进语文学习的热点之中。

0 阅读:4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