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是刘邦创业非常重要的三大功臣,韩信,萧何与张良,他们同样的战功赫赫,下场却截然不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萧何有什么过人之处。萧何在沛县当官,很早就开始照顾刘邦,资助刘邦。当陈胜和吴广起兵反抗秦朝,各地纷纷响应,沛县的县令拿不定主意,一会儿他想找刘邦共同起兵,一会儿他又害怕惹事,决定关门自省。于是萧何拥立刘邦,他们号召沛县的乡亲父老,杀掉原本的县令,起兵响应陈胜。
所以刘邦又被称为沛公,因为沛县就是他创业的起点,而萧何就是在他身后推动这一切关键人物。
我们现在会说刘邦是萧何的老板,其实萧何原本的官位在刘邦之上,而且当时萧何是沛县官吏中,公务员考试第一名,秦朝中央想让他升官,萧何坚定的拒绝了。他就是想留在沛县。当然,如果说萧何在这个时候,就认定刘邦有称王称帝的实力,这么说未免太过头了。
韩信跟刘邦一样出身民间,但他比刘邦更惨,既没有人推举他当官,又没钱做生意或工作,只能寄人篱下,勉强混一口饭吃。史书上关于韩信落魄时候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就是胯下之辱。篇幅有限,就不仔细讲了。
韩信跟刘邦一样,心中有壮志,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但不同的是,刘邦的交际手腕永远胜过韩信。刘邦跟任何人都能交朋友,他到处骗吃骗喝,还让人人都喜欢他,而韩信也到处蹭饭吃,却变成了万人烦,这就是他们的区别。用现代的话总结,刘邦的情商远远高于韩信,但是韩信的智商肯定不低。
后来韩信从军,他先追随项梁,再跟随项羽,多次提出军事上的计策,但项羽没有听从韩信的话,于是韩信离开项羽,选择投降刘邦。
在刘邦这里混的也不如意,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才得到了重用。
楚汉相争总共历时五年,在战争史上不算长。但是这五年,是韩信最耀眼的辉煌时刻。项羽死后,刘邦立刻夺回了韩信的兵权,最后更是以谋反之名,套在他身上,韩信被诛杀三族,享年35岁。
说起韩信的结局,我们就会想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当猎物都打完了,那么猎犬就拿来煲汤吧。这么说当然没有错,但是还有其他层面的解读。
虽然刘邦是刻意打压功臣,来巩固自己的王朝,但韩信的问题并不只是功高震主,如果说功劳高就该死。当刘邦称帝分封诸将时,功臣排行榜第一名是萧何。刘邦让萧何享有入朝戴剑穿鞋,不必跪拜的待遇,你说刘邦对萧何没有任何忌惮吗?将军的兵权,君王可以随时收回,不足为虑。恐怕萧何这种智谋之士,才更让人担心吧。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个爱猜忌的君王,为什么萧何得以善终呢?这是因为萧何的政治头脑了不起。最初起兵时,萧何的地位明明可以当领导者,他却不当老板,反而推举刘邦出来,一个原因是为了安身自保,但更重要的是萧何非常清楚,自己该坐在哪个位置上。刘邦有聚集众人的魅力,能够得到市民百姓各阶层的欢迎,这些是萧何所没有的。但萧何能够坐镇后方,提供前线援军与粮草,并且在局势稳定后,管理政事。萧何对于自己和刘邦的能力,看的非常透彻,屁股坐的位置,也非常的准确。
而韩信在军事方面,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但他的政治学就差远了。韩信打下齐国的时候,请求刘邦,让他做假齐王。当时刘邦正与楚军相持不下,大怒说道,我正在苦战中,他竟然趁火打劫,这不是想自立为王吗?当时张良和陈平在刘邦耳边,说了悄悄话,正因为局势不利,更应该善待韩信。于是刘邦点点头说:派人去跟韩信传达我的意思,大丈夫能够平定诸侯,当什么假齐王,我现在就封你当真正的齐王。全文只会提到张良这一次,但是你可以仔细的品一品,张良是什么样的人。会不会见风使舵,会不会分析形势,功成身退符不符合他的性格。
还是这个故事,我们分析刘邦,流氓也有流氓的优势,脸色说变就变,新剧本说演就演,这就是高手的政治手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刘邦、张良、萧何,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政治学课本,韩信的政治课本,却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一个没有政治课本的人,还想在朝堂上混,结局不会令我们意外。
他在刘邦有危难时自请为王,这一手想的不够深谋远虑,有点儿戏。刘邦倒也不是突然翻脸就要斩韩信,他先没收兵权,让韩信贬为淮阴侯,其实韩信还是有机会花天酒地几十年,奈何韩信是一心作死啊。
这个作死的故事很有名,叫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故事大家也熟知,我也不赘述。故事的关键点是,如果韩信一开始就说,我只能够统兵,而您能够统管诸将,您是我的偶像啊,你是光,你是电,你是牛的plus,巴拉巴拉,刘邦又何必杀他。这句话如果提前说,是态度,如果放在后边说,是解释。刘邦要的是态度,不需要解释,所以,韩信必须死。
萧何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而张良会审时度势,见风使舵,这都是韩信欠缺的能力。如果韩信有一本政治学课本,结局可能就会不同了。
看文章的朋友,假如你有韩信般的才华,能征善战,开疆拓土,那么请在功成名就之前,学一下萧何的屁股以及张良的头脑,否则容易莫名其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