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清晨,轻轨列车准时切开滨海新区的晨雾。我总爱坐在靠窗的位置,看轨道两侧的绒毛白蜡在风里舒展新叶——鹅黄色的嫩芽初绽时像万千只举起的手,待阳光浸透叶片,便化作流动的绿云,在铁轨两侧绵延成蓬勃的诗行。因我参与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筹备工作,这条往返于“滨城”与“津城”间的通勤路,就成了我与春天的秘密“约定”。那些在晨风中沙沙作响的枝叶,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会标:绿色橄榄枝和蓝色飘带像母亲的手托举着亚欧大陆,四周紧密环绕的金色云雷纹和夔龙纹,饱含着文化的厚重和新时代的希望——同气连枝、生生不息,恰似这棵生长在渤海之滨的“上合之树”,正将根须深扎进文明交融的沃土。
根脉——文明在泥土里握手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近日与友人交谈得知,天津博物馆将于今年10月赴哈萨克斯坦举办“文明印记——中国古代工艺文物精华展”,以文博出海的形式,在上合大家庭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怀着激动的心情,我踏入了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文化殿堂,观览跨越商周至明清的珍贵文物,青铜器的庄重和数字展项的灵动,无不彰显了天津所特有的“传统底蕴拥抱开放创新”的城市基因。走到唐代铜镜前,我竟再也挪不开脚步。镜钮上胡人的刚劲舞姿,边缘葡萄纹间反弹琵琶的西域乐伎,一切都是如此的鲜活生动,盛唐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件产自长安(今西安)的器物,正是沿着丝绸之路“跋涉”而来,最终“落户”津沽。当天夜里,我梦见自己变成一粒裹着驼铃声的葡萄种子,从胡商温暖的衣襟滚落,在海河冲积的泥土里扎根。醒来时恰逢槐花初绽,轻盈洁白的花瓣飘落窗台,恍惚间又变成塔吉克斯坦朋友赠送的杏干——那带着帕米尔高原风霜的甜蜜食物,其味道不正是文明交流最本真的滋味?
这棵大树的根系,同样生长在民间交往的温暖土壤里。我去天津外国语大学协调志愿者工作时,在学校的文化角里,看到一名巴基斯坦留学生正在专注地教中国同学绣鹰纹花毡。金线在阳光里流转,她指尖的图案渐渐浮现出连绵的山峦,她说:“在我们的传说里,雄鹰是连接天空与大地的使者。”后来她送我一片绣样,细密的针脚间,帕米尔的雪峰与燕山的叠翠竟如此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一名哈萨克族学生用生涩的汉语吟诵“海内存知己”,中国同学握着他的手共同写下苍劲的“和”字,墨香与笑靥在爬山虎缠绕的廊柱间流淌,像极了白蜡树交错的根系,在时光里悄悄编织着共同的年轮。
这些细碎的感动总在不经意间生长。当我在滨海新区图书馆看见一位乌兹别克斯坦老人教孩子们跳他所属民族的舞蹈,当听见伊朗留学生用波斯语演绎《诗经》的韵律,突然明白:所谓文明互鉴,从来不只是宏大叙事,更像白蜡树的须根,在民间交往的土壤里默默延伸,让不同肤色的手掌在泥土深处轻轻相握,在不经意间不断延伸、交织,让不同文化相互滋养。这样充满温情的故事,每日都在上演,成为“上合之树”最为坚实的根基。
枝干——守望在年轮里生长
天津港的集装箱码头是观察“上合之树”枝干的一个视角。巨型桥吊提起印有“中欧班列”标识的集装箱时,金属碰撞声与海浪声交织成独特的交响乐。码头工人老王自豪地指着正在装卸新能源汽车的码头说:“四十年前这里还是片盐碱滩,现在每周都有开往中亚的班列。”阳光掠过他黝黑的脸庞,我的思绪在时空交错中穿梭:红海岸边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这个享誉“一带一路”的国家级境外合作区,从办公室到生产车间,从丝路中国年到斋月慈善活动,处处都是中埃人民亲密合作、共同进步的情景;河西区空天数字产业园里的中外工程师全情忘我地热烈讨论——这些不同肤色的身影,不正是支撑“上合之树”的钢铁枝干?
树干里流淌的,还有安全合作的养分。数以万计的服务器机柜如战士般整齐排列,指示灯在幽暗的空间里明灭闪烁,宛若满天星斗织就的数据之网,这就是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机房里的“天河”超级计算机,更是中国超级计算领域的“国之重器”,澎湃算力如同精密编制的神经网络,筑牢安全合作的无形“长城”。遥远的苏伊士运河边,那棵生长于荒漠中,听过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见过中欧班列载着长安月色西行、洛阳牡丹与西班牙火腿在集装箱里悄然相拥的皂荚树,如今已然化作天津与埃及工程师手中的图纸,在“超低轨道”“航天测运控”“竞速无人机”赛道铺就的逐梦星空下续写新的传奇。安全犹如大树的年轮,每一道印记都镌刻着岁月的共生契约,记录着共同的敬畏与守护。当俄罗斯专家竖起大拇指为“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再夺世界图计算领域桂冠点赞,当巴基斯坦技术员在清洁能源实验室与中方人员击掌相庆,那些跨越语言的默契,正在树干里凝结成抵御风险的年轮。
最令人振奋的是在天津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的见闻。玻璃幕墙后的工业机器人实验室里,中俄两国工程师围绕着设计图纸争论不下之际,有人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函数曲线,不同颜色的记号笔瞬间在图纸上绽放成花朵。阳光穿过防尘服的面罩,在他们眼底映出相同的光芒——那是对彼此的欣赏,对创新的渴望,对未来的期许。这些在车间里碰撞激发的思维火花,正为“上合之树”催生着最坚韧的枝干。
叶片——阳光在脉络间流淌
天津大剧院的彩排厅是片璀璨的“叶子”。俄罗斯芭蕾舞演员排练《天鹅湖》时,纤薄的足弓弯成新月,足尖轻点地板的细碎声像春雨叩窗。中国舞者小李虚心请教旋转技巧,俄方首席却被其似流云舒卷又若惊鸿回旋的月白水袖舞吸引,两人即兴来了段“天鹅与嫦娥”的跨界合作——足尖与水袖在聚光灯下交融,恰似伏尔加河与海河在晨光里相遇。
教育合作是片新绿的“叶子”。天津师范大学的课堂上,一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外教抒发对《论语》的亲近感:“原来‘己所不欲’和我们的一句谚语如此相似。”她的笔记本上,汉字与西里尔字母相互注解,像叶片上纵横交错的叶脉。五大道海棠花节气氛热烈,印度留学生拉吉穿着汉服站在海棠树下,摄影师老王用生涩的英语喊着“茄子”,花瓣落在他肩头,也落在拉吉手中的团扇上——这张中西合璧的照片,成为人文交流最生动的注脚。
青年志愿者们是最鲜嫩的“新叶”。为此次峰会而组建的天津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专家团队颇受关注,各国留学生躬身伏在地板上整理标识词条,各色纸张像迁徙的鸟群在膝间起落。韩语与俄语的讨论声中,不时蹦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译法。当乌克兰姑娘安娜激动地指着“开放包容”的双语标识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时,晨光正好漫过她发梢的金穗儿,照亮桌上堆叠的资料——那些被反复校对的文字,那些为每个译名争执的夜晚,都将化作峰会期间最温暖的语言服务,让每片“叶子”都在阳光下舒展自如。
果实——希望在年轮里绽放
随着峰会临近,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在悄然上演着“变形记”。海河畔的天津站前广场,工人们正在调试景观灯,暖黄色的光晕里,城市雕塑初现雏形——青铜铸成的根系蜿蜒向八方,枝叶托起水晶球,倒映着过往的漕运码头与今日的国际邮轮。在滨海新区举行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产业合作大会”的现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代表在新能源项目的签约仪式上友好握手,背景屏上闪过白蜡树的年轮图案,与合作协议上的时间印记完美重叠。
天津开放包容的城市胸怀也在淋漓尽致地展现对峰会的深情与礼敬。在泰达·津一产业公园沉浸式的“慢人生活节”上,70岁的王奶奶系着围裙教俄罗斯留学生做炸糕,油香在空气里飘散;一名维吾尔族少年弹起都塔尔,一群孩子围拢过来跟着学唱《阿拉木汗》;活动组织者把多肉植物分盆移栽后送给在场的各国朋友,每片肥厚的叶子上都凝着水珠,倒映着不同肤色的笑脸……这些热闹温馨的市井烟火,像树上的果实,看似微小,却饱含着泥土的芬芳,蕴含着无限的力量。
暮春傍晚,我站在津门湖畔看放飞的风筝。五彩的纸鸢掠过建筑的飞檐,线轴在孩子手中传递,笑声惊起栖息的雨燕。意式风情区的灯光次第亮起,与解放桥的霓虹交相辉映,倒映在海河的碧波里,像极了“上合之树”在水面投下的斑斓光影。
此刻的天津,正将六百余年厚重的城市底蕴与新时代开放的胸怀,酿成迎接世界的花蜜。而我有幸成为这棵大树的守护者之一,看着根须在文明深处延伸,枝干在合作中伸展,叶片在交流中舒展,果实在期待中成熟。当轻轨列车再次穿越晨光中的白蜡林,那些新叶依然像万千只挥舞的手——这一次,我读懂了它们的语言:那是对峰会的期许,对未来的祝福,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朴素的信仰。
就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里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愿这棵生长在渤海之滨的“上合之树”,在春天的雨露里扎根更深,在秋日的暖阳中果实累累。而我们,这些曾在树下耕耘的人,终将把这段时光酿成生命里最温暖的年轮——当岁月流转,总会记得2025年的春天,我们曾与一棵树共同生长,与一个时代共同绽放。(作者:王林强)
来源:天津日报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陈卓、吕昕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