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文旅的底色是文化”——这句看似简单的论断,却道破了一座城市文旅发展的本质。在当下文旅产业同质化严重的时代,天津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一种可能性:当文旅不再只是风景的堆砌,而成为文化的呼吸,一座城市才能真正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天津的魅力不在于刻意打造的“网红”景观,而在于那些沉淀在五大道小洋楼砖瓦间的历史记忆,回荡在茶馆相声里的市井智慧,融合在九国建筑中的开放胸怀。这种以文化为底色的文旅发展,恰是对抗当下旅游产业空心化的一剂良方。
天津的文化基因中镌刻着鲜明的开放品格。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天津曾先后设有九国租界,这种特殊的历史际遇虽带有屈辱色彩,却也意外地使天津成为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前沿。利顺德饭店的古老电梯、劝业场的欧式穹顶、意式风情区的红顶建筑,这些物质遗存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文化对话的见证者。天津的开放不止于历史,今天的滨海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延续着这座城市对外交流的传统。文旅视角下的天津,本质上是一部活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这种文化特质使其在千城一面的文旅市场中脱颖而出。
天津的文化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深入天津的街巷,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文化表达充满了灵动的生活气息。清晨,巷口煎饼果子的香气与叫卖声交织;午后,茶馆里相声演员的“包袱”引发阵阵笑声;傍晚,海河沿岸散步的市民与流光溢彩的游船相映成趣。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言:“天津人把生活过成了艺术”。这种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日常的幽默与智慧。文旅的至高境界,或许正是让游客不仅能“看”文化,更能“呼吸”到文化——在天津的茶馆里听一段相声,品尝耳朵眼炸糕的酥脆,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打卡景点更能触摸城市的灵魂。
当代文旅产业面临的核心困境是文化深度的缺失。许多城市投入巨资建设仿古街区、主题乐园,却因缺乏真实的文化支撑而迅速沦为“空壳景点”。反观天津,其文旅发展走的是一条“文化内生”之路。五大道不靠声光电的炫技,而以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引人入胜;古文化街不依赖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而以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非遗技艺展现地域特色;就连一碗普通的锅巴菜,也承载着天津人“食不厌精”的生活哲学。这种以真实文化积淀为基础的文旅开发,或许见效较慢,却有着更长久的生命力。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言:“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灵魂出窍,没有旅游的文化是画地为牢”。天津的实践恰恰证明了文化与旅游共生共荣的可能性。
站在文旅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天津的选择颇具启示意义。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天津没有盲目追逐“网红经济”的泡沫,而是深耕自己的文化沃土;在快餐式旅游盛行的今天,天津依然保留着让人慢下来、品味道的文化空间。这种坚守并非保守,而是一种文化自信——相信六百余年的建城史、近代百年风云际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才是这座城市最珍贵的旅游资源。未来天津文旅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传统与创新交融。当文化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色时,它的文旅产业便拥有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这些告诉我们,文旅的本质是文化的传递与共鸣。当游客在五大道触摸到历史的质感,在相声茶馆听到城市的笑声,在滨海新区感受到开放的脉搏,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一次休闲娱乐,更是一场文化体验。这种体验将在记忆中沉淀,成为理解这座城市的精神密码。文旅的终极意义,或许正在于此——让每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被看见、被聆听、被感受,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文化的相遇与对话。天津的实践,为中国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优先的思路,这或许正是“天津文旅的底色是文化”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作者:天津市津南区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主任 姬国衡)
来源:“网事津评”微信公众号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陈卓、吕昕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