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是我国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谚语。
纵观那些帮助开国皇帝打天下的将领们,最后善终的寥寥无几,
明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曾有这样一位功高震主的将领,他最后成功得到了善终,他是谁呢?
他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老将军。
王翦和儿子王贲参与了灭五国(没有韩国)的战争,王氏父子为秦始皇建立秦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翦在这个过程中也知道自己有点太显眼,所以他用诸多手段保全了自己和家人性命,秦始皇见状说道:“放心朕不杀你,留下便是。”
王翦是如何保全自己和家人的?
由于秦庄襄王嬴异人死得有点早,所以嬴政登基后,朝中大权被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掌控着。
后来便出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人,也就是赵姬的“宠妃”嫪毐。
嫪毐由于越来越得宠,所以他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
嫪毐和赵姬的故事,嬴政刚开始并不知道,他还给嫪毐封了个侯。
正是因为权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嬴政看到了嫪毐和赵姬的两个私生子,所以嫪毐就有了起兵造反的想法。
其实这个想法吕不韦也有过,结果他看到镇守咸阳的是王翦,所以他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但嫪毐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所以他没考虑后果直接反了。
在这个过程中,王翦在铲除嫪毐的过程中一直奔波操劳,甚至双腿都无法站立。
正是由于如此忠心的一幕,嬴政对王翦越来越器重。
成功铲除“假父”嫪毐和“仲父”吕不韦后,嬴政终于能够亲政了,他的灭六国大计也终于能实施了。
王翦首先率军灭掉的是,曾经盛极一时的赵国。
赵国以前的实力可不比后来的秦国差,而且赵国良将也有不少,比如赵奢、乐毅、廉颇,以及赵国最后的良将李牧。
李牧可以说是王翦灭赵国的绊脚石,此人指挥能力丝毫不输战国其他优秀将领,王翦应对起来更是感觉非常棘手。
双方在一年的时间里,打过许多大大小小的仗,但王翦依旧没能打败李牧灭掉赵国。
此时王翦心中非常清楚,若李牧不死,那赵国很难灭掉,于是用出了“老六之法”中的离间计。
就这样,李牧由于受到了猜忌而被赵王处死。
李牧一死,王翦直接指挥大军将赵国这面“高墙”踹倒了。
随后王翦继续前进攻打燕国,虽然攻占了不少城池,但没能将燕国彻底灭亡。
最后王贲和李信彻底灭亡了燕国,并顺带清理了一下赵国残余势力。
之后王贲率领大军灭掉了同样曾经盛极一时的魏国,以前秦军可被魏武卒打得很惨啊。
灭掉魏国后,就该另一个曾经强大的楚国了,楚国最后有能力的将领便是项燕了,虽然他并没有李牧那么夸张,但也为楚国强行续了一年命。
当初在讨论如何攻打楚国时,名将李信说:“大王给我二十万兵力便可灭楚。”
而王翦却说:“你得给我60万大军才能灭掉楚国。”
嬴政听后满脸惊讶,他感觉王翦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已经没有那么有用了,还是那些正值壮年将领有勇有谋。
于是嬴政选择了相信好朋友李信,结果李信被项燕打了个落花流水,最后大败而归。
这可以说是,大秦在灭六国时最丢人的败仗了,而且还有七个都尉搭了进去。
至于都尉相当于后来的什么官,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我们可以把李信理解为华野副司令粟裕,华野共有十多个纵队,都尉就相当于这些纵队的司令。
都尉在秦汉时期,是地位仅次于将军的中高级武官。牺牲一个都是巨大损失,更别说七个了。
秦始皇得知这一消息后恍然大悟,他急忙驾车去找王翦了。
由于没有得到秦始皇的青睐,所以李信出征后,王翦就辞官回老家养病去了。
让王翦感到非常惊讶的是,秦始皇居然亲自上门来求他了。既然大王这么真心诚意,王翦也不好再推辞。
王翦对嬴政说:“我可以帮你打,但是你得给我60万大军。”
嬴政听后非常高兴地说道:“我会尽己所能满足你提出的条件。”
除了索要60万大军,王翦还说:“事成之后大王一定不要忘了多赏赐我一点钱财和良田。”
嬴政见状说道:“将军是建功立业之大臣,寡人定会少不了丰厚的赏赐。”
就这样,王翦带着60万大军出征了。在出发前,王翦一直在做同样的一件事,也就是向嬴政索要钱财美酒和良田。
一两次还不行,王翦直接索要了五次,他的手下见状都惊呆了:“你不想活,我们还想活呢。”
后来手下们问王翦:“将军,您这是什么操作啊,为何一直向秦王索要赏赐,难道你不怕秦王痛下杀手吗?”
“其实你们都错了,只有这么做,才会避免秦王对我痛下杀手。”众人听后更加不理解了,这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解难题。
王翦知道现在秦王非常看重自己,要是他再成功灭亡了楚国,那功劳可是相当之大。
每个君王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这些功高震主的将领们了,他们要是造起反来,那可是一场巨大危机啊。
王翦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要让嬴政知道,自己对造反没有兴趣。
一直向嬴政索要财物,说明王翦看重的是这些,而不是所谓的至高无上权力。
他这么做就是让秦王知道,我王翦是个贪财之人,只有给我钱什么事都好办,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都不会眨眼,因为我的眼中只有钱。
王翦此举的确打消了秦始皇的疑虑,他和他的家人为此得到了保全。不过秦始皇也不是傻子,他很清楚王翦这么做的目的。
王翦率军来到楚国阵营门前后,让项燕非常搞不懂的是,王翦居然在自家阵营开始吃喝玩乐了。
王翦他们驻扎好军营后,整天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除了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吃喝玩乐。
让项燕感到更加不理解的是,将士们享受也就算了,他王翦居然也跟着一起,这不是胡闹吗。
既然秦军不主动,所以楚军主动了。
楚军整天在阵前用言语刺激秦军,但王翦丝毫不以为动,依旧是整天带着将士们吃喝玩乐。
如果不是在战场上,项燕还以为他们是来度假的。
就这样,楚国一直在阵前喊了好几个月,秦军依旧是毫无打仗的想法,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回去修行了。
楚军每天还是负重训练,反观秦军,每天除了吃喝就是和战友们玩游戏。
王翦的作战思路就是,自己养精蓄锐,然后一边消磨楚军的战斗意志。
秦军刚来时,楚军的战斗意志是非常高昂的,这时候要是硬拼,无疑会付出惨痛代价。
等楚军发现秦军没有战斗的想法后,战斗意志就会慢慢下降,而且强敌就在自家门前,他们就宛如定时炸弹一样。
所以楚军每天是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因为他们不知道秦军哪天会突然发疯。
反观秦军不用担心这些,每天吃饱喝足玩好就行了。
就这样,眨眼间一年过去了。此时秦军精力非常旺盛,反观楚军个个毫无战斗之志,每天不仅担惊受怕,还要进行高强度训练。
所以当王翦指挥秦军突然杀过来时,楚军根本没有一点抵抗的想法。
整天提心吊胆,士气早已被消磨殆尽,而且身心又疲惫,最后王翦成功灭掉楚国。
嬴政交代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所以王翦回去后,再次提出告老还乡养病,嬴政听后笑着说道:“放心,朕不杀你,你安心留下来就是了。”
出征前嬴政就已经看透了他的想法,所以为了打消王翦的疑虑,他直接袒露了自己的想法。
既然嬴政已经打包票了,所以王翦就安心留了下来。
之后王翦带领大军南下,打败了不少南方的部落,进一步扩大了大秦王朝的国土。
如果没记错的话,史书上大多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其实这是历史对他的一个误解。
像大秦的开国功臣们,忠诚的秦始皇一个没杀,王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就算王翦不用索取赏赐的手段,只要他忠诚办事不造反什么的,秦始皇也不会杀他。
我们不要总是认为秦始皇就是个暴君,当初要是没他,我国很难有现在的版图。
如今的欧洲为何有这么多国家?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秦始皇,没有人能将这么大的地方统一起来。
非常幸运,我们华夏民族正是因为有了秦始皇,所以才避免了四分五裂的情况,要不然我们现在和欧洲的情况差不多。
还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人说他更像是一个暴君,他的确杀害了不少开国功臣,但他的贡献同样很大啊。
朱元璋登基后,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减轻赋税,而且对待贪官们他更是打击力度非常大。
所以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用他的过失来评价,他的优点长处同样不能忽视。
秦始皇虽然也有过失,但他所做的贡献完全可以掩盖他的过失。
毛主席曾说道:“孔夫子是唯心主义,也就是只说空话,而秦始皇才是那个办实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