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乱世之中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兵权。乱世之中不能控制兵权的人,往往最终会失败,比如秦末时期的陈胜和吴广,陈胜的部将,派到赵地的武臣脱离陈胜自立为王,武臣派到燕地的韩广依葫芦画瓢也自立为王,都不听从陈胜的命令,所以陈胜最后会失败,而在乱世之中能够牢牢控制兵权的人,都是能成就大事的人,比如秦末时期的刘邦,汉末时期的曹操。
曹操
曹操
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他能够在乱世之中崛起,除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之外,曹操对于手下将领的控制和对兵权的掌控也是独树一帜的,相比较而言,蜀汉和东吴就不如曹操对军队的掌控能力,
蜀汉和东吴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军事权力相对集中,权力一旦集中,从理论上来说,就是有风险的
比如蜀汉政权,早期除了刘备之外,最有名的将领就是关羽,关羽算是蜀汉政权除刘备之外权力最大的将领,作为独自镇守荆州的主将,关羽拥兵数万,鼎盛时期独据荆州5郡,如果关羽不对刘备忠心,那后果可是灾难性的,蜀汉到了中期,是诸葛亮独掌军政大权,军事权力集中,如果诸葛亮不对刘禅忠心,那么后果也是灾难性的,蜀汉到了晚期,是姜维独自掌控军队的,同样也有这样的风险,
所以蜀汉的军事制度叫集中管理制
东吴稍有不同,但也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早期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鼎盛时期掌控了东吴一半的军队,但东吴有个特色是部曲私兵制,将领都是有部曲和私兵的,这些部曲私兵直接归属于将领,直接听从将领的指挥,连孙权都没有指挥这些私兵的权力,
所以东吴的军事制度叫部曲私兵权
而曹操对于将领的任用和兵权的掌握与刘备、孙权都不相同,
曹操主要通过三个办法来牢牢控制将领和兵权,这三个办法分别是:平级将领共事制、主副将领配合制、监军都督制
一、平级将领共事制
平级将领共事制是让几个平级的将领参与一个共同的军事任务,将领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谁也不能节制谁,在归属上谁也不归属谁,而是相互制衡,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这就是军事权力的平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元215年张辽、李典、乐进的合肥守卫战,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而合肥城内三将只有七千兵力,当时张辽是荡寇将军,假节,李典是破虏将军,乐进是折冲将军,假节,三人没有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级,三个平级将领而没有主帅,如何指挥军事行动,只有一个办法:遇到事情只有三人共同商议才能确定。
张辽
五子良将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谁也无法独大,如果一方图谋不轨,或者想要吞并其他将领,就会受到1对2的攻击,在实力上就处于弱势,同时三将在做决策时,也会有一个民主决策过程,只要有任意两将同意一种说法,就决定了三人共同的决策,并且在整个行事过程中,任何一个将领都会受到来自其他将领的监督,从而保证了权力的平衡,如果遇到三人拿不定的主意的事,就只能请示曹操,这样曹操就能完全控制三将以及所属兵力,这就是平级将领共事制的好处。
事实上,在曹操整个军事生涯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还有于禁、臧霸、张辽、张郃讨伐陈兰、梅成的战役,也同样是平级将领共事制的例子,于禁当时是虎威将军,臧霸是威虏将军,张辽是荡寇将军,张郃是平狄将军,四将又是平级,在于禁中了梅成的诈降之计退兵之后,张辽与张郃率军攻打据险死守天柱山的陈兰、梅成,在没有主帅,四将互不归属的情况下,于禁主动与张辽配合,为张辽提供粮草而猛攻天柱山,最终张辽立了首功,于禁、臧霸、张郃也有从功,同时也完美地保证了军事任务的成功完成。
于禁
张郃
曹操八虎骑
二、主副将领配合制
主副将领配合制是指一个主将带着数个副将参与或者镇守一方,主将一般是曹操家族宗亲的心腹大将,比如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人,副将再不定了,主要是五子良将中的一人或者数人,或者是其他将领,由副将配合主帅作战,副将在级别上是归属主将的,听从主将的安排,由于主将都是曹操信得过的人,一般这种配合是非常稳定的,不会产生风险,而且主将出事了,副将还可以马上顶上去的。
比如夏侯渊曾经长期作为镇守关中的主将,从公元211年开始,夏侯渊开始作为曹操手下西部战区(主要包括关中、汉中及凉州地区)的最高军事领导人,一直在西部战区作战,张郃和徐晃作为夏侯渊的副将,以协助夏侯渊镇守,夏侯渊在关中先后击败马超、韩遂,保住了曹操在关中的领土。
主副将领配合制的好处就是主将是曹操绝对信任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背叛曹操的事,即使如此,副将也有理由和权力制止主将的背叛,因为他们效忠的都是曹操
张郃在夏侯渊战死能够快速接替并稳定军心,这应该是曹操的一项军事制度,既有张郃的威望原因,也有局势和曹魏制度的原因,这样就保证了曹操能绝对控制将领和兵权。
三、监军都督制
监军都督制是向数支平级军队派遣都督护军,起到监督这些军队的作用,以保证军队的绝对忠心。都督护军是一种官职,主要职责就是监察军队中不法行为,表面上有统领军队的权力,实际上并不能指挥军队,典型的有职无权的官职,是吃力不讨好的官职。
比如赤壁之战时,章陵太守赵俨被曹操任命为都督护军,监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从襄樊地区沿汉水流江而下与曹操本人亲自率领的主力军队参与攻打刘备的战争,也就是后来发生的赤壁之战,但曹操在很短的时间内失败了,这支赵俨都督的七军没有参战就撤退了。
赵俨虽然名义上是都督七军,实际上七军的兵权是在七位将领手上,换句话说,赵俨有监督权,没有兵权,按照曹魏军队的编制,七军一般有3万多人,如果全部控制在一位将领手上的话,在理论上就有风险,曹操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就把兵权和监督权分离,有兵权的受控于有监督权的,有监督权的又不能控制兵权,这样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曹操能绝对控制将领和兵权。
四、其他控制将领与兵权的办法
平级将领共事制、主副将领配合制、监军都督制这三种办法都是曹操用来控制将领,继而达到牢牢控制兵权的制度,这既是曹操的用将之道,也是曹操掌控兵权和将领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曹操还有其他一些办法来保证控制将领与兵权:
1、控制将士家属为人质的办法来控制将领与士兵
曹军无论是将领还是普通士兵在前线作战时,其直系的家属都会被安排在指定的区域居住,说是居住,其实就是当人质,这种做法对于曹军将士在前线作战时,面对是否投降或者有叛乱行为时,就会考虑家属的性命安全了,这对所有将士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控制将士的手法。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于禁,但是你发现没有,于禁投降关羽其实与张郃、张辽等人投降曹操是不一样的,于禁投降关羽而不为关羽卖命,张郃、张辽投降曹操是为曹操卖命做事的,这从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而且于禁的投降而不为其做事,就是因为他的家属在曹魏已经成为人质,这应该是曹魏对于降将的最低要求。
2、对于豪门大族控制整个宗族
三国时期就很多地方上的豪门大族,比如出了袁绍、袁术的汝南袁氏,出了荀彧、荀攸的颍川荀氏,这些豪门大族的资源非常雄厚,有着大量的隐匿人口 、粮草、田地、财产等,影响着地方上的政治势力,对于豪门大族,如果投靠一个势力,一般来说其整个家族都会投靠,其影响力相当之大,当然也有豪门大族分开投靠的,比如诸葛亮投靠刘备,而他亲哥诸葛瑾在东吴为官,这就是分散投资,曹操为了控制自己手下的豪门大族,采取了唯才是举、打压豪强、监视居住的办法来控制。
唯才是举是提拔寒门来对抗豪强,寒门是没有出身而有才能的人,这些人被曹操提拔起来后没有政治势力,只能依附于曹操,为曹操对抗豪门,打压豪强是曹操用杀人的手段打压豪强,曹操在世时,杀了边让、孔融、杨修等名士,表明了打压豪强的一种态度,监视居住是把效忠自己的豪门大族所有族人迁到一处监视居住,即使豪门大族家大业大人多,但是只要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中,曹操就能掌控他们为代表的将领和兵权。
比如,曹操手下的将领李典,李典的伯父李乾投靠曹操时,是带着整个族人一起投靠曹操的,其族人有几千人之多,这股力量也是非常强的,到了后期,李典家族的部下族人共有一万三千多口人,这可是非常庞大的家族,虽然明面上是李典主动投靠的,但这里面也应该有曹操这种不成文的规定,才会让李典这样的族长把自己家族所有族人全部迁移监视居住,这就是曹操控制豪门家族出身的将领和士兵的办法。
总结
曹操就是这样的用将之道,而牢牢控制着手中的兵权和手下的将领,虽然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但绝对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成功,所以曹操在世时期,除了于禁在战争中投降之外,并没有主要将领的叛逃,而只有一些零星将领的叛乱而已,曹操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在残酷的战乱中,感觉到兵权的重要性,从曹操人生第一次在陈留募兵后不久就产生了士兵的叛乱行为,这让首次创业的曹操意识到控制兵权的重要性,在之后无数次的战乱中,曹操都保证了对兵权和将领的绝对控制,这也是保证曹操能成三国北方霸主的原因。
姜维什么时候独掌过军队?梦里?被诸葛瞻和李丰钳制死死的
曹操:好好干啊,你们放心出战,我替你们照顾老婆[得瑟]
最后还不是被司马家盘了槽!手下各大门阀世家都有营头部曲,不听带头大哥跳反的不稀奇。只不过东吴的表现最明显而已:孙十万面对张八百深有体会![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