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过,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冷水村的俞军益一家就收到了村里发的土地补贴,有别于其他林地补贴,这份补贴里还带着“阳光”股份。在冷水村、殿前村的山坡上,苍翠的树木簇拥着大片光伏板,这就是村民们的“阳光钱袋子”。
新昌县多山林,由于山地不方便耕种,村民也未多加管理,效益低下。2023年,当地政府、国资企业子公司及供电公司三方开展合作,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向村集体租用山地并提供光伏分红,租金部分返还给村民,部分纳入村集体经济。
新昌县去年多晴少雨,光伏整体收益喜人。“去年,冷水村光伏项目共发电944万千瓦时,实现营收404万余元。”新昌县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梁智义说。
每当阳光普照,光伏板就将阳光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为村民们创造财富。以前无人问津的荒山,如今变成了“聚宝盆”。对于这一变化,村民们感慨万千。
近年来,光伏发电量不断增加,自投运以来,仅冷水村、殿前村的光伏发电量就已累计超过1500万千瓦时。然而,新昌县“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属性让这些清洁能源零散分布在各个乡村,乡村的发用电量相较于城区、工业区则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为了更灵活消纳这些富余能源,国家电网绍兴供电公司围绕新能源就地消纳最大化原则,试点投用智能体,引入人工智能思考决策,与电网负荷预测、潮流推演相融合,构建主配一体集群化智能自治调控体系,通过自动适配电网运行方式,实现区域电网新能源就近消纳最大和负载均衡最优。
“春节过后,企业复工复产马力十足,通过电网调度智能体研判光伏消纳通道方案,计算输出电网运行方式调整策略,该区域的光伏发电量可以补充梅澄集群的企业大规模生产用电。”国网新昌县供电公司电力调度中心主任陆献传说。
作为山区小县,新昌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56家,和美乡村建成率达到90%以上,虽是工业强县却也是旅游城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两者平衡的关键。目前,新昌电网按照地理区域、资源禀赋、用户用电特性、电源分布和电网特点等特征划分为七大集群,汇聚各集群内“源、网、荷、储”资源,实现区域电网资源群调群控,打造“集群互动”全域智慧配电网,不断提高配电网供电质量,让能源更好服务人民的生活。 (经济日报记者 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