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一切都是为美国对半导体及电子产品发起232关税调查做准备
是欧阳公明仔父
2025-04-17 15:12:42
今天,美国商务部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赋予的权力,就对半导体及电子产品加征232关税征求公众意见(全文附后)。一起被调查的还有进口药品。
4月13日,在“关税豁免,真说明川普怂了吗?”一文中,我判断川普政府虽然豁免了对等关税,但这并非是其对中国的让步,而是因为早就计划好了要对该部分商品征收232关税。几个小时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对外透露对智能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关税豁免只是暂时的,后续还会纳入单独的关税类别征税。
川普当天也被记者问询,回答说我周一会告诉你们。当晚八点半左右,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了一个帖子,说“目前为止东大对我们的态度最恶劣,上周五没有宣布任何关税豁免” “不能再让东大‘挟持’和‘欺负’美国了”。
本次征求意见通知的核心内容如下:
1、范围:基本是上周五豁免了对等关税的部分:
(1)芯片、半导体制造设备,如半导体衬底和裸晶圆、传统芯片、先进芯片、微电子以及半导体制造设备组件等;
(2) 含有半导体的下游产品,比如构成电子供应链的那些产品(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2、美国政府希望让企业、专家、行业组织等都来表达意见、提供数据或建议,帮助政府判断该不该限制进口、加关税或出台新政策。根据《贸易扩展法》,商务部有270天来完成整个调查,然后总统有90天时间采取行动。但本次提交意见的时间窗口很短,只有21天(从4月16日《联邦公报》发布起算),显示川普很着急推动这个事。如果商务部加快行动速度的话,232关税会更早落地。 卢特尼克在采访的时候说232关税" could come in the next month or two",这个时间线大概率比较准。
3、商务部希望公众提供输入的问题(通俗化了一下):
美国到底有多需要这些芯片和设备?(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分别是多少?)美国能自己造多少?在哪些技术节点上有能力?哪些还得靠进口?国外制造厂(包括封装、测试等)对美国供应起了多大作用?美国是不是过度依赖某几个国家或工厂?集中风险大不大?外国政府是不是在偷偷补贴自己的企业搞恶性竞争?对我们有啥影响?有没有国家在操纵价格、造成产能过剩,压垮美国制造商?别人有没有能力对美国“卡脖子”?比如突然禁止出口芯片或设备?我们有没有可能把产能拉回美国?难不难?成本高不高?现有政策(如关税)是否有效?有没有必要加码?哪些产品/技术必须用美国设备才能生产?哪些关键设备是国外独有、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哪些关键零部件只有国外能造?美国人才够不够?在哪些领域最缺人?其他觉得会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因素。根据232条款,商务部长在与国防部长协商后,可对任何进口商品是否危害美国国家安全展开调查,并在270天内向总统提交报告。若认定威胁存在,总统可在90天内决定应对措施,并在15天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税、配额、谈判协议等。这一定义下的“国家安全”概念十分广泛,不仅涵盖国防需求,还包括关键基础设施、经济及产业健康等因素。总统据此拥有高度自由裁量权,可针对相关进口施加任何形式的限制措施。
川普对半导体及电子产品正式展开232调查,这些产品被征收232关税只是时间问题。2018年3月,川普对中国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加征了25%和10%的232关税。上月,他再次对中国进口汽车和部分零部件加232关税25%。232关税没有明确的法定最高税率上限。此前,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半导体产品已按301条款征收50%的关税,假设这次232关税还是加征25%,再叠加IEEPA下的芬太尼专项关税20%,实际关税税负可能达到125%?
川普上台前,美国政府很少使用“232条款”,十分有限的使用也主要是为了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限制某类进口,比如上世纪70年代曾用来限制石油进口。川普上任后,把232条款当成了一个贸易工具,用“国家安全”的理由对钢铁、铝等关键产品加征关税或设定配额,算是对这一冷门条款的“非常规重启”。他的理由是,大量来自中国等国家的廉价钢铝进口导致美国本土产业陷入困境,进而影响到军工和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供应安全。232措施被定位为保护核心产业、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贸易手段的框架(比如反倾销、反补贴),虽然在国际上引发不少争议,但也为美国绕开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以国家安全为名限制进口提供了依据。
232关税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扮演了引火线角色。川普政府2018年对钢铝举措虽标榜“面向所有国家”,但实际上中国是其核心关切之一:美国以232条款名义直接对中国钢铝出口设障,促使中方迅速反击,宣布对128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包括水果、坚果、猪肉、铝废碎料等,税率15%或25%,涉及约24亿美元美国产品。其中铝废料和猪肉加征25%,其余加征15%,以弥补中国在美钢铝关税下的利益受损。这被视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初始升级,也为随后301关税的大规模行动定下基调。
川普曾暗示,如果中国在贸易结构性问题上作出让步,比如在补贴、技术转让等方面妥协,美国可以考虑调整232关税。但实际谈判中并没有达成这样的结果。拜登就任后立即对232关税进行了审议,和欧盟、日本、英国等盟友谈判达成了不同程度的谅解和妥协,换取这些国家合作应对所谓的中国“过剩产能”,但对中国的232关税完整保留。
232关税是通过在美国《协调关税表》第99章里加上“特别税号”来实现的,也就是在原来的进口税基础上再加一层附加税。比如,对钢铁的加税是通过税号9903.80.01加征25%,铝是通过9903.85.01加征10%(后来提高到25%)。在实际操作中,即使中国的钢铝产品是绕道第三国转口,只要最终进入美国、而且属于这些税号范围,还是会被征收232关税。现在美国已经取消了所有国家的豁免和通用排除政策,中国商品没有例外。虽然美国本土的进口商可以为某些特定产品申请临时免税(需要证明美国自己供应不了),但这个申请过程很难成功,所以大多数中国钢铝产品还是要面对高额关税进入美国市场。
232调查的启动是在川普对等关税谈判的背景下发起的,现在不太确定的是232关税是可以谈的,还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从此次意见征集关注的重点看,是外国政府有没有可能把对半导体和电子产品供应链的控制武器化,这或许意味着美国政府存在区别对待盟友和中国等对手的可能性。从法律上来说,考虑到现在国会正在想办法收回关税权力,佛罗里达和蒙大拿已经有两起起诉川普依据IEEPA征对等关税违法的诉讼,走正常程序且有坚实国会立法依据(贸易扩展法)的232关税程序显然更稳一些。
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public-inspection/2025-06591/national-security-investigation-of-imports-of-semiconductors-and-semiconductor-manufacturing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