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与李广之死原因探析:英雄背后尽是辛酸

平民历史 2024-05-28 08:10:34

历史上英雄式的人物均以悲剧收场,陈胜被车夫出卖,项羽乌江自刎,李广自杀谢幕……

英雄背后尽是辛酸泪。

大将军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前将军广,广自杀。——《卫将军骠骑列传》

关于李广自杀,在卫青传记中涉及三人:“大将军”是指卫青,“前将军广”即飞将军李广,而“长史”则是大将军的下属。“簿责”是指按文书所列问题一一核对。

卫青打算安排人员回长安传送战报,就让属下去调查落实前将军李广会师迟到的原因,李广不能容忍下级官吏的质问(感觉自尊心蒙羞)而挥刀自刭。

此事发生于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从文字记叙上看,李广之死似乎与卫青关系莫大。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当年,汉武帝发动大规模作战,动用数十万兵力出击匈奴。令卫青、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追击单于,“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步兵及转运军需物资的人多达数十万。

在出发前,汉武帝从情报中获知单于的行军路线,想把擒获单于的功劳让给霍去病,于是调换了卫青、霍去病的出行路线,下令霍去病从代郡出发,而卫青则率兵从定襄出发。

“郎中令为前将军,太仆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郎中令李广,太仆公孙贺,主爵都尉赵食其,平阳侯曹襄均隶属卫青指挥。

然而,无巧不成书。

“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两路大军出塞后,卫青审讯俘虏得知单于所处的位置。“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卫青于是亲自率兵追逐单于,而下令李广与赵食其合并一起从东边包抄。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东边道路不利于行军屯扎,稍微迂回遥远些且缺乏水草。

于是,李广主动请战,愿意当先锋军,与单于决一死战,而不是绕道包围堵截。虽说李广英勇无比,可自参军以来从未立功受封。这是李广一生的遗憾,也是成语“李广难封”的出处。

01李广未能正面参战

然而,卫青并未给予李广弥补遗憾的机会,坚持调换任务,“徙前将军广”。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明确卫青调换李广兼顾公私两方面理由:

其一,“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卫青认为李广年纪大了,而且命运不好,不能让他与单于作战,恐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司马迁明确这是汉武帝私下授意,“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其实,在此次行动之前,李广本不在出征之列。“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卫青、霍去病大规模出击匈奴,李广多次上书汉武帝要求随军出征。“天子以为老,弗许”——汉武帝认为李广年纪大了,没有答应。“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过了很久却又出乎意料地答应了李广。

汉武帝答应了李广出征请求,又暗中交代不让李广与单于作战,害怕遭遇战失去擒获单于的机会。古人每逢出征都要卜卦,估计这是李广“数奇”的原因。

其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当时公孙敖刚刚失去爵位,作为中将军跟随卫青出征。卫青如此安排又是出于私心,想借机与公孙敖一起对战单于,打败匈奴擒获单于就可恢复爵位。

公孙敖为赎罪免去爵位。原因是:前121年,霍去病从北地出击打击匈奴,“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合骑侯公孙敖因为行动迟缓而耽误了与霍去病会师,按规定当斩首,以免爵赎罪。

公孙敖是卫青的铁哥们,他们的友谊建立于前139年。话说卫子夫受武帝“临幸”怀孕,“皇后,堂邑大长公主女也,无子,妒”。皇后醋意大发,武帝的姑姑兼丈母娘——刘嫖忌恨卫子夫,下令让人逮捕了卫青。危难之际,“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篡取”类似于劫法场,公孙敖与一帮壮士将卫青抢了回来,“以故得不死”。

当时,李广知道卫青徇私偏袒公孙敖而心存不满。“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李广没有辞别起身离去,带着愤怒地情绪执行大将军的部署。

02李广不堪质问自杀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东道本来迂回路远,又没有向导,导致时常迷路,所以错过了与卫青会师的时间。

卫青与匈奴交战,因为没有形成合围,导致匈奴单于逃脱。在卫青横渡沙漠南归时,才碰到李广、赵食其大军。

然而,这一战与汉武帝的预期相去甚远。

天子与诸将议曰:“翕侯赵信为单于画计,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沙漠)轻留,今大发士卒,其势必得所欲。”——《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大军出发之前,汉武帝曾跟将领们商讨,一致认为翕侯赵信给单于谋划,很明确判断汉军没有能力横渡沙漠。汉军如果多派兵马出其不意,结果一定能得偿所愿——即消灭匈奴,擒获单于。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卫青准备给汉武帝写战报,并解释其中缘由。“使长史持鞴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所以安排下属带着干粮和酒水慰问李广,趁机询问李广、赵食其迷失道路迟到的原因。

李广对此是什么态度呢?

“广未对。”

司马迁只记了三个字,意思是说李广并未正面回答。李广对卫青心存不满,又或许太劳累而懒得搭理,司马迁并未明确具体原因。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卫青着急写战报,于是就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到幕府前去受审对质。“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李广替属下开脱罪责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史记·李将军列传》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不愿意接受刀笔吏的质问,就拔刀自刎了。“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李广士卒无论老幼都为之痛哭流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项羽挥刀自刎之际也曾质问苍天,却不知反思自省。英雄落幕何其相似,何其悲壮!

03李广之死原因探析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尽没于光阴、时局之中,然则死因虽不尽相同,但终归是个人性格使然。

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李广死于卫青的幕府(办公场所),又是失败后遭到质问,所以历来都将李广之死归咎于卫青。然而,司马迁本意却并非如此。

在《史记》中,《李将军列传》位于第四十九篇,而《卫将军骠骑列传》为第五十一篇,中间则为《匈奴列传》。排序是学问,作为裨将李广却排在卫青前面,通过对比会发现司马迁用意何在,也可以探析李广的死因。

第一,关于出身。

李广“世世受射”,说明出身于将相世家。“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广祖上为秦国将军李信,曾追捕燕国太子姬丹。

而卫青则是“人奴之生”,即最底层的奴隶所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父亲郑季是底层官吏,供职于平阳侯府。与侯府卫姓女奴通奸而生了卫青。

李广出身高贵,且自恃年老,对大将军卫青甚至有些鄙视,对大将军府下级官吏则直接瞧不起了。所以,卫青下令李广从东道绕行,李广“固自辞于大将军”——固执、坚决地向卫青抗命推辞。

傲慢与孤独是孪生兄弟。李广强硬拒绝执行军令,这是何等傲慢。李广孤傲,在《史记》中司马迁并未提及相交好友。

反观卫青,“其校尉裨将以从大将军侯者九人”——属下因为跟随卫青出征而被封侯的就有九个人;“其裨将及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跟随卫青的校尉、裨将成长为将军的多达十四人。这十四人中,公孙贺是少数民族,“其先胡种”;张次公曾是土匪,“攻剽为郡盗”;曹襄为官二代,“襄,曹参孙也”;赵信则为降将,“以匈奴相国降”……

对战匈奴七战七捷,司马迁只字未提卫青勇武与韬略,然而得人用人足以说明问题。以此来看,卫青比李广强百倍,大概与其出身有关。

第二,关于功名。

未能封侯,一直是萦绕在李广心头的遗憾。

从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李广“从军击胡(匈奴)”到前119年,将近五十年的戎马生涯,“与匈奴大小起七十余战”,六十多岁的李广竟未能立功封侯。

对比堂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人品、名望都不如李广,却封侯拜相。“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曾经为李广属下或者士兵都业已封侯。李广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求教算卦望气的江湖人士王朔。

李广在最后一次出击匈奴前,求神问卜寻求遗憾的原因。前119年,李广得知朝廷将再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多次上书请求出征。李广老迈年高,汉武帝考虑到他一腔报国热情勉强答应了,或许上天眷顾会降临一个立功机会呢?

岂料,事与愿违。

李广不仅未能立功,反而贻误军机。所以,当卫青派人质问原因时,李广狭隘的自尊心作祟,认为卫青在羞辱自己而挥刀自刎。

而卫青似乎一直不热衷于功名利禄。

在平阳侯府做奴隶时,有人相面卫青命中封侯,卫青愿望不过是“得毋笞骂即足矣”;

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被任命为大将军,三个儿子同时受封为侯。卫青并未沾沾自喜欣然接受,而是“固辞”——坚决推辞;

汉武帝曾赏赐给卫青千金,只因听了宁乘一席话,“大将军乃以五百金为寿”。

第三,关于为人。

“飞将军”、射石博虎,体现了李广勇猛无畏,但并非英勇智慧。

“中贵人”(宫中太监)带了数十骑兵到草原射猎,挑衅三个匈奴人,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中贵人”负伤逃回,李广判断“是必射雕者也”。

既然判断是射雕打猎之人,“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广仍带着百名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猎人。“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李广追赶上三人,亲自射杀两人,生擒一人。

“果匈奴射雕者也”!

此文字揶揄讽刺意味十足。一个将军,弃大军不顾而追赶猎人,只为向“中贵人”炫耀勇武。更讽刺的是追击三个猎人竟带了百名骑兵!

李广成功追击三猎人,返回时遭遇数千匈奴骑兵。危急关头,李广并未掉头逃窜,而是假装诱敌之兵迎向匈奴骑兵。一旦逃跑,必备追击,后果难料。而李广假装诱敌暂时迷惑了匈奴骑兵,最终趁夜逃脱。此时,尽管表现了李广智勇双全,但仔细品味却发现其张狂自大。

司马迁对李广射虎如此表叙:“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一个“竟”字表示出乎意料,说明李广杀虎不计后果,言语之中颇有讽刺意味。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广治军宽松,士兵都愿意追随。李广看似爱兵如子,然而“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与敌军对阵,形势十分危急时,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允许射箭。“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李广每次战胜均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这也是“李广难封”的很重要原因。

而卫青呢,“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仁爱谦让,用宽和柔顺的性格让皇帝喜欢,但天下人没有称赞的。

这并非贬低而是事实,卫青低调不想博得他人宣扬称赞,“奉法遵职而已”。

第四,关于宽容。

“慈不掌兵”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那么,是不是肆意杀戮就能治军严整呢?显然并非如此。

关于李广,司马迁讲述了斩杀霸陵尉的故事。

李广曾带一随从出城“野餐”,返回霸陵亭时,城门已关闭。当时,值班的霸陵尉酒后“呵止广”,“止广宿亭下”——不仅呵斥李广,且不允许通行,扣留在霸陵亭过夜。

随从自报家门“故李将军”,霸陵尉不仅不给面子并出言讽刺,“现任将军都不能晚上通行,何况是曾经的将军。”

随后李广受诏命出任北平太守。李广向汉武帝请求带霸陵尉一起赴任,“至军而斩之”。李广心胸度量狭小,且傲慢冷酷。

卫青宽释败军之将苏建,则显示出其宽宏大度的将军胸怀。

前123年,卫青率众将出征,“右将军(苏)建尽亡其军,独以得身亡去,自归大将军”——苏建战败,士卒死于战场,仅剩苏建一人逃回到大营。

大将军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闳、安曰:“不然。……不当斩。”——《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如何处置苏建,卫青听取部下意见。斩杀苏建虽符合军法,但卫青并未“自擅专诛”,而是交由汉武帝裁处。“未尝斩裨将”说明卫青并非靠杀伐立威!

所以,李广根本没必要自杀,卫青既不会挟私报复,也不会以军法惩处。

结束语:

但是,李敢却因李广之死怪罪卫青。

李敢以校尉跟随霍去病攻打匈奴左贤王,因为作战勇猛,“夺左贤王旗鼓,斩首多”——斩将夺旗,砍了不少匈奴士兵,所以被封为关内侯,并接替了其父李广的郎中令职位。“郎中令”,始置于秦。为九卿之一,掌宫廷侍卫,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

“倾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不久,李敢怨恨卫青让其父李广含恨而死,于是故意打伤卫青。

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李敢有仇必报不计后果,这性格妥妥的李广再生。

李敢以下犯上,依律例可以判处死罪。卫青却将此事“匿讳之”,但是却被霍去病意外得知了。

汉武帝到雍县甘泉宫打猎,郎中令李敢负责警卫,而霍去病陪同射猎。霍去病找到机会,“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当时霍去病正受宠信,汉武帝隐瞒了李敢死亡真相,对外声称是被鹿顶死的。

孰不知,李敢之死让人们更愿意相信卫青逼死了李广。

0 阅读:26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