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恢复军衔制度,山东出了4名上将,占上将人数的四分之一

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5-01-10 17:58:20

山东出了一个“孔圣人”,因此两千多年以来,这里文风久盛、千年不朽,不过山东有文气,同样也“民风彪悍”,素有悍勇的一面。

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度,一共有17人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其中仅山东,就出了4名上将,占上将人数的四分之一。

恢复军衔制度

1955年,我军进行了首次的全军大授衔,之后的几年间,又相继举行了几次授予仪式,使得全军的开国将军达到上千人,其他军衔的,更是数不胜数。

随着时间的流逝,因为军衔高低,很多军人之间也产生了对立,毛主席对此忧心不已。

1964年,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找到了毛主席,问是否能够取消军衔,毛主席没有犹豫,当即同意,说:“这个牌牌我早就想把它丢掉了,扛着个牌牌,怎么和群众同甘苦、同劳动?”

因此,经过一系列的运作,最终我军于1965年时,彻底的取消了军衔制度,自此,我国进入了长达20年的“无衔期”,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完全有利,或者完全有弊的。

取消军衔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涌现出来,尤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由于没有军衔,难以确定上下指挥,在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部队的作战水平,至此,在时隔10多年后,有同志便提出了恢复军衔的建议。

1980年,邓小平明确的表示“‘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我军也重新开启了各项恢复军衔的工作准备,只不过这一次恢复军衔,邓小平同样表示:和平时期,军衔设到上将为止。

1988年,我军举行了恢复军衔制度后的首次授衔,这一次,有17人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其中山东有4名,他们分别是刘振华、迟浩田、李耀文、王海。

这4个人,他们能够获得军衔,成为山东的骄傲,也完全源于他们本身的实力。

山东4位上将

李耀文是四人中资历最老的一位,早在抗战时期,他就加入了八路军,中国共产党,在常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耀文以智勇双全著称。

抗战时期,有一个叫厉文礼的人,他自己组建一支队伍后,投靠了日寇成为汉奸,专门与八路军作对,李耀文为了解决厉文礼,就派人找到了厉文礼的部下韩寿臣。

韩寿臣是个想要救国的无畏年轻人,他对厉文礼的做法尤其愤怒,李耀文那时也年轻,他单刀赴会找到了韩寿臣,将他给争取了过来,之后,在韩寿臣的策应下,李耀文一战歼灭了厉文礼的主力部队,厉文礼自此再也不敢来侵犯八路军了。

后来,李耀文曾任纵队政委,26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晚年时,李耀文从陆军转到了海军,1988年授衔前夕,李耀文指挥海军对入侵我国海域的越南海军进行了狠狠打击,捍卫了祖国主权,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刘振华同样是开国少将,不过他的授衔也晚一点,是在1964年,很多人认为,只有1955年授予将星的人才被称为开国将军,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认识。

由于1965年我军取消了军衔制度,因此,在1965年之前授衔将星的,皆被称为开国将军,刘振华在我军,是一个政治工作者,众所周知,自从“三湾改编”以来,政治工作便成为我军特色。

刘振华是四野成长起来的政治工作者,他先后担任过辽沈、平津、渡江等各大战役,建国后,他又做过沈阳军区副政委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了大校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刘振华虽然是一名军人,但他还做过外交工作,也当过外交部的副部长,他这样的履历在军中,是相当罕见的,1964年,刘振华被授予少将军衔,24年后,他成为山东的骄傲,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王海,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他可是做过我军的空军司令,王海之所以能够在百万大军中红脱颖而出,原因就在于他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自从1946年参军,王海就在空军工作,他毕业那年,新中国已经成立一年了,如果按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王海的仕途也许并没有什么起色,可随着抗美援朝战役的爆发,一切都变了。

抗美援朝战役中,虽然我国我军很弱势,但王海很英勇,也很聪明,他驾驶着米格-15战斗机,多次与美军王牌飞行员进行较量,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整个抗美援朝战役期间,他曾击落击伤9架敌机,因此,他被评为了“一级战斗英雄”,而他率领的飞行大队,也被称为了“王海大队”

1955年,王海已经是师级干部,同年我军首次大授衔,他被授予了中校军衔,后来,王海历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等职,198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时,他正担任着空军司令员的职务。

迟浩田在这4人中,显然是名头最响的那位,1949年上海战役时,迟浩田英勇无畏,仅带着两名战士,就在上海的四行仓库俘虏了1000多名敌军。

这件事使得迟浩田“一战成名”,1955年,迟浩田因功被授予少校军衔,虽然他此时的军衔也比前面三人的都低,但他升职很快,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等职。

这4人中,迟浩田在军中职务最高,同样,他也是如今唯一仍健在的老将军,他已经96岁了。

0 阅读:113
历史门前小个子

历史门前小个子

关注军事和历史,百家荟萃,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