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女士访华,说中国电动汽车、新能源、光伏产业都产能过剩,一方面要大国自降产能,一方面拉着欧洲抵制。
其实,只要有一点经济常识就知道,所谓的“大国产能过剩”根本就是胡扯;大国这些方面产品也没有大面积打进欧美市场,如果进入了,产能明显不足的。
但这件事就是这么扯淡,扯淡得近乎诡异。起码表面上三件事让人不好理解:
1、耶伦是美国财政部长,她为什么提“产能过剩”?按道理,即使真的过剩,也应该是贸易部、商务部,或者工业部门提出来合适。财政部长更应该关心美元问题、汇率问题才对。
2、欧洲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采取偏向美国的态度,欧洲也要增加对华电动汽车等商品的进口关税。这就让人不好理解,欧洲其实在对华贸易中绝对是获利的一方啊。
3、俄罗斯虽然没在这件事上说什么,但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出口方面其实是有所保留的;起码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仍旧很大。
其实,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大国,除了这个国家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力超强以外,他们的主权货币也要强硬、坚挺。
目前,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国是“超级大国”。美元是世界货币;而同样有实力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俄罗斯、欧州和中国,尽管有的条件达到了,但货币是没法和美元竞争的。
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好处美国现在死命保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说到底就是为了“美元”。只要美元还是世界货币,美国就能用这张“小绿纸”买世界上任何东西。
世界上以前是以稀有金属或者什么具有稀缺性的东西作为货币的,比如黄金、白银等,这些东西便于保存,还有稀缺性,所以,大家都以此为交易媒介。
英国称霸世界时,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一方面,当时的英国实力最强,是日不落帝国,在世界具有威信;另一方面,英镑是以黄金为锚定物的,跟黄金一样等值。
等到美国成为霸主,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一开始,美元也是以黄金为锚定物,所以又叫“美金”。世界各国也接受这种安排,所以把自己家里的黄金运到美国换美元。
但是美国太贪婪了,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后,美国不顾世界实际,大量发行美元,造成市场上的美元远远多于黄金储备,美元急剧贬值。
美国自毁长城的做法遭到世界的指责,也伤害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威信,各国都想抛弃美元,重新找一个贸易的标的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美元与黄金脱钩了,用军事力量和中东石油国家达成协议:美国给中东国家提供安全保护,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只接受美元交易。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当时又是世界工业发展的迅猛期,各国都需要石油,也就是都需要美元。石油成为美元的锚定物,美元保住了世界货币地位,还不担心超发带来的影响。
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爽得很,每年都大量超发,相当于在家印钞票换世界货物;由于石油被美元锁定,别国对美国有意见也没办法,还不得不想办法得到美元买石油。
人们说“天下苦美久矣”,实际上“苦”的是美国滥发美元:凭什么美国在家印钞票就能买东西?而美国以军事霸权压制中东产油区只用美元交易,让世界离不开美元。
当然,美国建立的“美元交易系统”、“美国国债市场”等,也是美元霸权的衍生品,这些东西也是美元霸权的基础,搞得世界各国敢怒不敢言。
美元、欧元和卢布,美元一枝独秀,欧元和卢布看不到曙光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和地区是不会温驯地让美国勒索的,欧洲国家联合在一起搞出“欧元”,他们不和美元挂钩,而是以自己的规则运行。
欧元因为有欧洲很多国家站台,所以力量也是很大的;同时,欧元的基础在欧洲,这里毕竟是工业革命发源地,家里有基础、国家有底蕴,所以欧元能稳定。
但欧元始终没找到一个坚定的锚定物,他们买石油还是要换美元来交易,这让欧洲实际上还是受美元勒索。
欧洲国家也想过自己打通到中东的石油路线关键点巴尔干半岛,结果,欧洲在打通通道时,英国把美国招进来。
美国马上用72天的轰炸,把南联盟炸得分崩离析,还炸出个美国心腹国家“科索沃”。这一下子断绝了欧洲直接和中东交易的可能。
没办法直接和中东交易,欧洲转头和俄罗斯联系,建立了好几条能源管道。这些管道对欧洲意义重大,但是是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俄乌战争”这些管道又被美国给炸了。
俄罗斯的卢布是自己的主权货币,卢布成为不了世界货币,但卢布也不是盯着美元的;主要是俄罗斯有巨量的资源,他们的资源可以支撑自己的货币。
总之,欧洲的欧元和俄罗斯的卢布,在美元的压制之下,看不到一点成为世界货币的可能。只要它们没找到世界接受的锚定物,美国就不怕他们威胁美元地位。
大国的人民币看起来“弱”,实际上雄心勃勃该说到“人民币”了,其实,人民币一开始是很弱势的货币,建国初期发行的人民币一出来就贬值;后来大国与世界贸易很少,人民币只在自己国内稳定,在世界毫无影响。
改革开放后,大国和世界的贸易量迅速增长,在贸易中,大国也是用“美元”结算的,相当于给美元的地位增加了一层保险;而大国自己的货币只能紧盯美元。
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紧盯着别人货币进行定价,这是很危险的事,很容易遭到别国的“收割”;不过,大国有自己一套“汇率管理机制”,相当于给自己增加了一个保险阀门。
这种制度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是使用美元进行交易,可以增加贸易量,赚到更多的钱;弊处是自己的主权货币自由兑换受限,很难在世界上流动起来,形不成规模。
现在,大国军事实力已经很强、世界影响也在增强,经济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但大国的货币在世界交易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和日元差不多,这是不正常的。
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没有锚定物,缺少“根”。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国也在给自己的货币寻找世界各国都能接受的“锚定物”。
“气候问题”上,美国搞成了政治正确就在大国给“人民币”找锚定物的时候,美国和西方先发工业国也在给自己“开源”:他们发觉越来越难收割世界,要想个办法能“合理合法还科学人道”地收割后发国家。
他们想到的办法就是收“碳排放税”:后发国家要发展就要搞工业‘搞工业就要有碳排放。而西方国家已经过了发展阶段,他们的碳排放高峰早已经过去,现在不需要大量排放。
于是,一场关于“人类拯救地球”的“限制碳排放”活动就搞出来了。
首先,美西方科学家描绘了一个前景:地球再这么发展下去,碳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就会面临灭绝的境地。为了人类永续发展,各国都要负责任地排放“碳”。
经过计算,他们得出结论:人类还能排放X吨碳。超过了,地球就会走向不可逆的毁灭。
在这个“X”吨排放之下,各国都有一定的排放量;当然,在分的时候,西方国家给自己分了很大一部分排放指标,发展中国家分剩下的一部分。
西方国家可以排放的指标是用不完的,一方面他们分的多;另一方面,他们已经过了发展高峰,大部分搞金融去了;还有一个原因:他们生活用品进口,这部分排放他们不需要。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碳排放指标是不够的,怎么办?要么不发展,要么就要向西方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这就相当于每年给美西方上交“碳排放税”。
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方式啊,既能高大上的收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还彰显自己关心人类、关爱地球;同时,自己还能享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果。
为了让这场“文明地抢劫”实现,美西方又是拍电影、又是搞运动,活生生把一个“科学猜想”问题搞成全世界的“政治正确”,谁要是反对,近乎“反人类”。
“双减措施”,大国因势利导,给人民币找到一个“根”当年关于“气候问题”是多火啊,大街上买菜大妈都会提两嘴;央视有个女记者采访大国科学家丁院士时即无礼、又咄咄逼人,逼出了一句著名的反诘:中国人是不是人?
虽然科学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这种事情在全世界炒到如此高度,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大国无论如何也要用行动回应:要么减排,要么交钱。
真要感谢我们的科学家、感谢顶层设计的专家们,他们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完成了国家产业的绝地反击,还顺便让国家地位快速上升。
大国的措施是“踏踏实实做事,清清楚楚减排”。
首先,大国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2035年之前,我们保证“人均”排放量只有西方国家的80%,也就是说,我不管怎么排都比你少。
其次,西方国家以前巨量的排放,我们就不计较了,现在人均还是比你少,你总不能有意见吧?再说下去就是“我们是不是人”的问题,这又是西方碰不得的“人权”,他们没法反对。
最后,2035年之后,我们保证逐年减排。也就是到了“碳达峰”之后,我们会负责任的降下去。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这么大的胆子保证。
大国这么说是有基础的,因为大国也正面临产业转型时期,需要淘汰落后产能;急剧减少会有阵痛,但这种痛迟早要来,也是长痛不如短痛。
在淘汰落后产能之后,大国把工业制造转向“双减”目标,就是减排、减碳,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光伏产业、新能源产业。
这些都是新型制造业,都是减少碳排放的产业和制造。在这方面,大国下了工夫,投入了人力物力,现在,这些产业已经稳居世界第一。
这些措施制定后,大国“言必信,行必果”。还是那位科学家在后来的采访中骄傲的说:中国说到做到,而西方国家都在放空炮;不信走着瞧。
这和人类的命运、地球的未来联系在一起,谁敢反对?大国用行动,把电动汽车、光伏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在世界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这下美西方国家傻眼了。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借这个由头来收“碳排放税”,他们压根没打算真正干;现在大国干了起来,还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集群,把价格压得死死的,西方想干也没法干了。
将来,要减少“碳排放”,那么就要减少化石能源的排放;减少化石能源排放的方法一种是“硬减”,在使用的量上减少;一种是“软降”,集中使用,用科学的方法减少。
使用电作为能源就成为趋势;使用太阳能是100%的零排放。这方面大国主宰了世界制造,于是,大国的电动汽车、光伏产业、新能源产业成为世界上通行的工业品。
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将只有大国来制造,别的国家要么造不了;要么造出来价格奇高,没人愿意买。
大国出口这些产品,用自己的货币结算;别的国家要用这些东西,就要想办法搞到“人民币”,有自己的产品来换。
新能源汽车出口
这也相当于人民币找到了“锚定物”:绿色能源、人类的命运。这是怎样的锚定物啊,和人类的命运、地球的未来联系在一起,谁敢反对?
美国财政部长提“产能过剩”,本质是打压人民币国际化美国、欧洲彻底傻眼了,他们不是没有技术制造这些东西,而是没办法制造了,因为产业链已经建立、价格区间已经确定,他们没办法搞。
如果一直这么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人民币顺利和绿能挂钩,这就像美元以前和石油挂钩一样。
所以,耶伦作为美国的财政部长,跳出来说大国“产能过剩”。耶伦是经济学教授,她当然知道所谓的“产能过剩”是胡扯,但为了美元地位,她不得不说。
欧洲跟着美国附和,因为欧洲自己有“欧元”,他们不甘心自己的欧元失去机会;俄罗斯不太做声,是俄罗斯想着未来的一些可能。
大国之间,没有人愿意看着别人做大。这就像当年美元和石油挂钩,世界各大国都意见纷纷一样。
当然,除了这些大国有想法,世界上其他国家倒是不着急,他们本来就是冷静的吃瓜群众:爱谁谁,反正谁强我跟谁,我也没有把自己的货币推向世界的想法,实力不够。
总之,美国财政部长到处说“产能过剩”,这是美国想保住美元地位的舆论战;
耶伦到大国喊“产能过剩”,是想限制大国主权货币的“锚定物”稳定;
美国和欧洲要加关税,贸易是相互的,关税也是相互的,你们愿意这样是你们的事;
大国不可能理会美国反智的行为,这本来就是战争,是“货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