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敬为何放弃爵位和仕途去道观修仙?真相与贾元春有关!

南山橘暖红楼 2024-02-09 03:39:24

大家好,书接上回,咱们接着说《红楼梦》里的皇帝因为忌惮功臣,打压勋贵,所以给这些军功封爵的功臣们荣华富贵,却并不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所以贾敬考上了进士未必是好事。

那么既然老皇帝让贾府躺平,为什么贾代化、贾代善却在拼命催子孙科举入仕争当显眼包呢?

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傻,而是因为他们精明过头了,既要勋贵爵禄,又要权势在握,才能永保荣华富贵呀。毕竟老皇帝挂了,他儿子继位还是可以当皇帝,可贾府的爵位是代代降级递减的。

不是每一家古代贵族末世都能及时生出一个像林如海那样集才华、运气和能力于一身的子孙考上衣个探花郎延续官宦世家的家业,万一接不上茬儿那不就家道破落,成了邢夫人娘家或者贾雨村家那种情况,说不定子孙们自己吃饭都成问题,可能逢年过节都会忘了给他们老祖宗上坟烧纸去。

立场决定态度,贾代化、贾代善都在未雨绸缪,贾敬也好,贾政、贾敏也罢,甚至下一代的贾元春、贾珠和宝玉,都是他们的棋子。下棋的人掌控大局,但是苦和难只有棋子自己知道。

这些能成为贾府家族发展关键的“棋子们”个个都是聪明出挑的,贾敬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精,他可太清楚自己考科举做大官的风险了,那简直就是诸葛瑾评诸葛恪那句话:“恪不大兴吾家,将赤吾族也!”

翻译一下就是,他要么带领家族走向新的高度,要么就可能会给全家招致大祸。

因为贾敬他的出身实在太高了,考上进士又太过高调,一旦他进入官场,是不可能像有些读者说的那样低调的进翰林院做个闲职一辈子的。如果皇帝冷落他,让他去做个七品县令,那么他考科举的意义在哪里?四王八公们等老臣们会怎么看这件事?如果皇帝重用他,那么贾敬就可能会被皇帝和四王八公这些人裹挟着,身不由己,进退两难。第三,贾府也会因为朝堂上有身居高位之人,更加骄奢淫逸。

很多读者最近依然来为薛宝钗和花袭人等说话,张口就是:“人都是如何如何,如果你是薛宝钗和花袭人也这样做云云”,大可不必这样,你代表自己就好,人和人之间不仅长得不一样,追求也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开个超市,零食随便吃,但是超市老板的儿子就不会有这种愿望,因为他知道零食吃多了会发胖发腻,开超市还没有节假日,别的小朋友跟爸爸妈妈出去玩的时候,他得帮忙站柜台收钱,甚至作业都写不完。

人家贾敬、贾宝玉这些人生来就有荣华富贵,他们享受锦衣玉食,天天穿,顿顿吃,也就没有什么强烈的渴望,甚至还觉得挺烦的,根本就不稀罕。

在这种情况下,从小被棍棒教育要拼命去博功名,早就产生严重逆反心理的贾敬,他愿意选择去做官才怪呢!也可以参考一下贾宝玉的情况,就是人家只想当个富贵闲人,吟诗作赋,吃喝玩乐,家里也有那个条件,他为什么不呢?

补拙斋都说了:“怡红人品绝高,不是为官者,皆借禄食作养家计也,不得已也。若有怡红之庇荫富厚,逍遥自在,哪个肯走。做官受风尘辛苦,为人作嫁也。”

贾敬、贾宝玉等这样的古代贵族子弟其实追求的就是个自由自在,而自由不是像贾珍贾琏一样整天想干什么干什么,而是他不想干什么的时候就可以不干什么。

他们不想考科举可以不考,不想经营仕途经济可以不去经营,就是从出生躺到老,每天琴棋书画诗酒花,人家造的起,而且还能够博得一个风雅名士的美誉,给家族增加书香气质呢!

贾敬的条件比贾宝玉更好太多,身份也尊贵很多,他不愿意非去选择另一个自己不喜欢且风险极高的人生方向,不就更好理解嘛?他只是想让自己过得舒服点,任性一把,他能有什么错呢?是吧!

林黛玉说的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贾敬、贾宝玉这种追求逍遥自在的性格,真的也不适合做官,贾雨村都看得很明白,他们一旦进入名利场,那真是“成则王侯败则贼”,一着不慎,连累满门。就尊重祝福,让他们愉快的去浪不好吗?

那么贾敬放弃仕途去道观修仙这件事,到底是他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这样做就没人管管吗?个人理解是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但家里的确是没人能管得了他了。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贾敬唯一开口说过的一段台词是这样的:

“我是清净惯了的,我不愿意往你们那是非场中去闹去。你们必定说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众人些头,莫过你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令人好好的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倘或后日这两日一家子要来,你就在家里好好的款待他们就是了。也不必给我送什么东西来,连你后日也不必来,你要心中不安,你今日就给我磕了头去。倘或后日你要来,又跟随多少人来闹我,我必和你不依。”

这是一段发言既可以看出贾敬是很有主见的一个惹,也能看出他很懂人情世故,以及他提到的自己曾注解过《阴骘文》一书是道家劝善的经典,可见他对贾府的罪孽的确是心知肚明的。

这段话说的也是爹味比较浓,可见贾敬的家庭地位已经是到了“唯我独尊”的境界,毕竟他爹贾代化已经没了,他就是宁国府的大当家了。

宁国府和荣国府虽然同祭一个祖宗,但早都是各家门另家户,各过各的,贾母虽然是堂婶,也管不着贾敬这个上了年纪又袭爵且当族长的老侄子,毕竟贾敬的儿子也成年了,别说贾敬只是把爵位和家业给贾珍继承,他就是皇帝,禅让皇位也不是不行,历史上不仅有中年的时候把皇位禅让给儿子的,还有禅让给侄子的呢。

关于贾敬离家修仙的另一个客观因素,很可能是因为贾元春,这就要说到贾敬开始修仙的时间问题,他到底是那一年跑去道观不肯回家了呢?

是他在考中进士之后吗?其实真不一定,古代就算考中了进士,被选进了翰林院,或者被授予了官职,都是可以找借口请假、装病等等托词不去的,这个时间可以耽搁好几年都没问题,反正他贾敬本就身上有袭爵的“二品将军”官职,且皇帝本就希望他混下去。王熙凤曾说过:“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贾政见宝玉擅长诗词作文时也想过:“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可能照应的就是贾敬去道观之前的生活状态,他就是消极避世,就是沉迷于诗酒放诞。

或许也可以从惜春的年纪上推算一下贾敬离家的时间,毕竟贾敬修仙之后就不肯轻易“回家染了红尘,将前功尽弃”,所以惜春更可能是他在家的时候生的。当年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应该是六七岁,而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看上去也就是四五岁的样子。假如贾敬是在惜春出生前后离家,那么也就是走了五六年了。

在那个时间段贾宝玉正好是三四岁的样子,也是贾元春进宫的时间节点。当元春被荣国府送进宫里去做女官,贾敬一看荣国府这是要走外戚路线,一旦贾元春以后当上了妃嫔,那贾府就是“功臣勋贵+皇亲国戚”,看上去风光,但在古代真的是高危配置,贾敬琢磨了一下,他再不跑,可能就得被皇帝抓去重用了,所以他赶紧溜了。

于是被重用的人就变成了王子腾,王子腾出场的时候做的官职甚至都是贾代化当年的“京营节度使”,所以推测他是被贾府推到前面去的,背后的利益交换就是紧接着贾府帮王子腾收留了薛姨妈母子三人,帮他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一心一意的往上爬。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贾敬袭爵的同时到底能不能做官?其实是可以的,因为他可是实打实的进士出身,就算在不允许有爵位的走科举路线的古代某些时期,大不了贾可以把爵位让给别人袭呀,就算不给儿子,不给荣国府,也可以给庶支子弟,这在古代也是有先例的,是美德哦,皇帝一般是鼓励的。

可是贾敬没那么做,只能是他当时不想这么做。

冷子兴介绍贾敬说:“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

贾敬很可能一开始并不好道,所以才说他“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又因为书中的太上皇也很喜欢道家,并且御口亲呼荣国公的替身张道士为“大幻仙人”,让他掌“道录司”印,新皇帝也封他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贾敬未必没有投其所好的意思。

而贾敬又不肯回原籍却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他的身份很敏感,他既不能离权势太近,也不能离的太远,如果回原籍去,山高皇帝远,他再搞出什么事情来,皇帝可能还不放心。

不同于荣国府贾母这边不停联姻仕宦书香门第,送女入宫的上进心,贾敬已经选择摆烂保命了,他应该也很是知道儿子贾珍是什么货色,但无所谓,贾珍越是沉迷酒色,宁国府反而越安全些。

只是贾敬也没想到贾珍玩脱线了,跟儿媳妇扒灰不说,还大肆铺张办葬礼逾制,并且使用了薛家送来的——坏了事儿的义忠亲王老千岁预定的棺材板子,后期更是在孝期聚集世家子弟练习齐射,聚赌荒淫,又勾连贾雨村弄权枉法,窝藏甄家的赃物等等,这就是作死了。

当然这些贾敬可就管不了了,因为他已经死了。

书中写贾敬之死也是疑点重重,太医们看见他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

道士们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有观点认为贾敬的死像是服毒自尽,我认为这是很难辨别的,因为他吞食丹砂太多肯定中毒。比如《先拨志始》中曾记载:李可灼敢以无方无製之药,驾言金丹,夕进御而朝宾天。说的就是著名的明朝“红丸案”中明光宗朱常洛之死。

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贾敬中毒之后为什么没有挣扎痕迹?为什么呼救呢?按理说他难受的时候是应该有挣扎的,也是有时间呼救,他身边或门外是有人伺候的,就算希望不大,好歹抢救一下嘛。

但是贾敬就是在通宵静坐“守庚申”的时候自己就悄悄的死了,这里用到了“自了”二字,正好可以对应上贾敬的女儿惜春说的那句“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贾敬就是个狠心人,他可能是一心求死,堪比书中另一位吞金自尽的人物尤二姐。

到了《红楼梦》后期,贾府真的是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飙,贾母都只想着今朝有酒今朝醉,得过且过的摆烂,贾敬也早就没指望能兜住这个烂摊子。

在上一个视频里,有读者评论说贾敬之死是“全村的希望没了”真的很生动,其实贾敬只要活着贾府还是有一些希望的,哪怕是贾元春不得宠,哪怕是甄家被抄没都还没真正到绝路上去。

且不说万一哪天老太上皇想起来贾敬修仙炼丹还中过进士,把他召进宫里去谈谈,皇帝指不定也得看老爹的眼色给贾敬封个什么真人。只说贾敬他其实没有出家,他只要放下道观里的一切回家来,依然是宁国府里一个有很强能力的男主人,不管是在贾府还是在四王八公旧勋贵一派中,他都是有不小的号召力的。

但是很可惜没什么如果,宫里的靠山老太妃薨逝后,贾敬大概心里也只想着自己能飞升了,就像惜春说的那样:“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所以贾敬他才会“并无病疾”,但说没就没了。

这岂不是就应了那一句“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箕裘”是指祖先的事业,宁荣两府中兴家业最大的责任本该由贾敬承担起来,他本来极有可能成为霍光、张居正一样人物,但是他没有,他只顾着自己清白去了。

而皇帝对贾敬的确也非常的关注,甚至贾敬死后,专门给他下了一道圣旨:

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之门进都,入彼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钦此。”此旨一下,不但贾府中人谢恩,连朝中所有大臣皆高呼称颂不绝。

皇帝追赠修道的贾敬五品官职,可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关于这一道圣旨,还有两个比较常见的疑点。一个是“宾天”,古代一般会常用作帝王驾崩,称作龙御宾天,但不是只有帝王之死可以这样说,也会被用做尊贵这之死或者仙人“升天”。比如宋之问写的《王子乔》:“王子乔,爱神仙,七月七日上宾天。”

另一个就是“光禄寺按上例赐祭”,因为清朝的光禄寺是主管皇宫祭祀所用膳食的,而且“上”在清代的很多典籍中多指帝王,《红楼梦》中也多次用到,比如“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

于是就有解读认为是贾敬按照帝王的规格享受光禄寺的祭礼。我查了一下呢,其实光禄寺管的还是挺宽的,不只是皇家的祭祀、朝会等各种宴席,还有古代外交宴席,以及文武会试宴席等等。我认为这里的“上例”也可以理解为上等份例,就像贾府赏赐甄家的女人“上等封”差不多,是一种皇帝给大臣赏赐的体面,但不至于给贾敬用太上皇的规格,那可太离谱了,书中的太上皇可还活着呢,让他情何以堪?

“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这一条个人理解是照应之前秦可卿葬礼上四王八公都出席的逾制现象,皇帝已经开始明令限制贾府的行为了。因为当时朝廷四边吃紧,民间动乱饥荒,贾府这样的旧勋贵白白的食君之禄,不能为君分忧,还格外的骄奢淫逸,叫皇帝哪一只眼睛瞧得上哟?

可惜贾珍还是没能体会到皇帝的警告,依然是大肆铺张办贾敬之丧,哪怕沦落到找奴才支借几百两银子的地步,也把贾敬的葬礼办的奢靡浩大:“是日,丧仪昆耀,宾客如云,自铁槛寺至宁府,夹路看的何止数万人。”就这个排场真的一点也不比秦可卿的葬礼差,就是作者字数写的少,四王八公没能来罢了,但他们的家里必然也是派人来的,袭爵位的男子不能来参加,但是他们家的女眷和子侄们可以来。

最后说两个脑洞,一个是关于贾惜春的身世,有观点认为她的生母养小叔子,有观点认为她不是贾珍一母同胞的妹妹,而是贾敬小妾侍女所生等等。

我觉得这都有可能,因为惜春真的是一位很反常的贾府千金,她和贾珍的年龄最多也就差30岁,同母所生的概率是有的。而且就算贾敬他多年修道,过年也会回家的嘛,而且与他的谐音同名的“嘉靖”皇帝,虽然一心修仙,但后宫也有很多妃嫔,还生了不少孩子呢。

再就是贾敬中进士的那一年是“乙卯年”,在历史上的乙卯年发生了一些大事,比如屈原投江,比如雍正暴亡等等,也难怪会有索隐解读说的头头是道了。

0 阅读:4
南山橘暖红楼

南山橘暖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