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下场为什么这么惨?得罪两宫太后是假,动了八旗权贵利益是真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3-04 11:53:37

1861年,即咸丰十一年的十月初六,北京城的西市菜市口迎来了一名极有分量的囚犯。

称他为重量级人物,一是此囚犯身形臃肿,与其他瘦骨嶙峋的囚犯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其地位曾极高,几天前他还是大行皇帝咸丰钦点的顾命大臣之首,可转瞬之间,便沦为了被关押的囚犯。

除此之外,他身为郑亲王乌尔恭阿的第六子,有着纯正的皇族血脉,是如假包换的皇族成员,其身份在当时的家族体系中有着特殊意义。

在清朝近两百年的历史里,皇族被押往菜市口斩首这等事还是首次出现。这一破天荒的事件极具轰动性,瞬间勾起众人的好奇心,引得无数人前来围观。

当囚车路过骡马市大街之际,有一群孩子接连发出呼喊:“肃顺也有今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眼前的这名囚犯竟是声名远扬的肃顺。他在当时的社会颇具影响力,此刻却沦为阶下囚,身份的巨大落差,着实让人感慨世事无常。

由于肃顺先前树敌众多,众多人抓住机会,纷纷捡起瓦砾与泥土向他投掷。可肃顺对此全然不当回事,在行进途中,一直恶语咒骂两宫太后以及恭亲王。

行刑时刻来临,肃顺态度强硬,坚决不肯下跪,嘴里骂声不断。这可惹恼了监刑的睿亲王仁寿与刑部右侍郎载龄,他们当即下令刽子手用大铁柄敲断肃顺双腿,迫使其跪地,最终将其斩首。

肃顺落得个被斩首的结局,这在清朝三百年历史中,是皇族成员里独一份。通常而言,就算有人谋反,也不至于这般下场,由此足以看出,他是多么招人怨恨。

后人常认为肃顺落得那般下场,是因为把慈禧得罪得太厉害。可实际上,单凭慈禧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扳倒肃顺等八大臣。可以说,巴不得肃顺死的人不在少数。

接下来的疑问便浮现而出,肃顺究竟实施了哪些举措?

此前提过,肃顺出身于铁帽子王郑亲王家族,其先祖为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在这一代,哥哥端华继承了爵位,如此情形下,肃顺便只能凭借自身去另寻发展的路径。

因母亲只是亲王侍妾,依照规定,亲王侍妾之子能获封三等辅国将军,不过得达到一定年龄参加考封才行。在考封之前,肃顺没什么正式身份,只能以闲散宗室的名头无所事事地度日。

在京城街头浪荡时,肃顺真切看到八旗子弟的腐朽衰败之态。他对当下时局有着独特见解,可那时他仅仅是个侍卫,人微言轻,根本无法对国家起到作用,那些想法也只能默默藏于心底。

道光十六年即1836年,二十岁的肃顺经考封获三等辅国将军爵位。然而此后很长时间,他都未能跻身权力核心圈子,一直到咸丰登上皇位,情况才有所改变。

咸丰帝初登皇位,太平天国运动便如疾风骤起。这场运动来势汹汹,诸多事务纷至沓来,让咸丰陷入了极为棘手的局面,整日为处理相关事宜而心力交瘁、疲于应对。

咸丰向来极为信任并倚仗恩师杜受田,杜受田离世后,咸丰顿感身边缺可信赖之人。身旁虽有叔父惠郡王绵愉与恭亲王奕䜣,可绵愉贪图小利且胆小怕事,奕䜣又遭咸丰猜忌而不被重用,无奈之下只能依靠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

载垣与端华本就才疏胆缺,面对咸丰的相关情况,他们自知无力应对。于是,他们举荐了对朝政有着诸多独到见解的肃顺,试图借此来解决问题。

如此一来,肃顺成功引起了咸丰的注意。在向咸丰上奏时,肃顺毫无保留,将自己所知的内容尽数阐述,其坦诚和干练的表现令咸丰耳目一新。

满朝的文武官员,如今尽是些只懂得察言观色之徒,还有不少见风使舵的人。这样的状况,让咸丰对他们毫无兴趣可言。

肃顺尤为可贵之处在于,他对朝廷的诸多大事都有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凭借这些见识,肃顺得以平步青云,迅速在官场崛起,最终成功成为咸丰皇帝极为信任的心腹大臣。

肃顺掌权之后,一改以往的施政模式,推行了全新的策略,其中关键的一项便是重用汉臣,这与此前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清朝由满人所建,其统治体系里满人地位尊崇。不过,为了笼络汉人官僚,六部里也设有汉人的职位。然而,满人官员与汉人官员在地位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据《大清会典》所述,各部院衙门的堂司之职,均让满洲官员掌管印信。由此可见,清朝自始便是满族官员占据主导地位,汉族官员几乎没有机会掌握较大的权力。

尽管雍正时期大力任用诸多汉臣,可乾隆登基之后,秉持“崇满”理念,扭转局面,让官场再度进入以满人官员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往昔汉臣受重用的态势有所改变。

若满人官员有真才实学倒也罢了,然而入关两百年,八旗子弟已然彻底堕落。原本倚仗的八旗军和绿营,在太平军跟前溃不成军。长此以往,若不谋求变革,清朝的覆灭只会加速。

肃顺对局势有着清晰洞察,尽管身为满人,可他深知重满抑汉的旧时代已然落幕。在他看来,当下已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关键时刻,不能再因循守旧那套旧政策。

肃顺掌权后,极为重视对汉臣的提拔,广纳汉族人才。陈孚恩、黄宗源在其招揽之列,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更是被他大力提拔,还力保险些被杀的左宗棠。这些人后来都成晚清政坛精英,足见肃顺识人眼光精准。

若提拔汉人,就需让出众多实权岗位。肃顺极为看重汉人,此举势必侵犯八旗权贵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极力反对。然而,肃顺顶着重重压力重用汉人,使得那帮权贵虽心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肃顺除了大力任用汉臣外,对旗人采取坚决打压的态度。在他看来,旗人犹如蛀虫,皆是些不学无术的纨绔之辈,难成大事,不仅毫无建树,还成了朝廷发展的沉重负担。

肃顺为解决相关问题,向咸丰提议削减旗人的俸禄,减少朝廷给予旗人的优待举措。他还鼓励旗人自谋生计,并且自掏钱财开办学校,设立旗塾,致力于让旗人底层的孩子有学可上,以此培养人才。

肃顺并非对满人怀有恨意,只是气他们不争气。八旗入关多年,往昔骑马射箭的本领早被荒废。如今他们只知在茶馆消遣、整日遛鸟,浑浑噩噩度日,肃顺愤懑他们无法为国家效力。

咸丰终究没敢应下这个提议,八旗可是他统治的根基所在。要是连这根本都舍弃,皇位摇摇欲坠,统治根基不稳,又如何能稳坐龙椅掌控天下。

虽无法对旗人整体动手,但八旗还是得加以管束。那就从整顿官场入手,以此打击保守派。就当下官场上的风气而言,肃顺整治起来易如反掌,他首先拿科考开刀。

科考舞弊现象向来不少,到咸丰年间,这一问题愈发严重,科考舞弊俨然成了利益输送的渠道,舞弊者毫不遮掩,甚至在众人面前也公然行事,毫无忌惮之意。

如此情形下,原本用于选拔官员的科考变了味。有真才实学的平民子弟名落孙山,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却高中。这些考中的官员相互勾结,形成裙带关系,让腐败现象持续蔓延。

正因如此,原本秉持公平公正原则的科举考试,在天下众多士子眼中,已然丧失了人心,曾经那令人信服的公信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咸丰八年(1858 年)正值科举之年,肃顺立志整治科场的腐败乱象。他展开细致探查,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与果断的行动力,迅速锁定并揪出了一名参与舞弊的人员。

平龄乃镶白旗满人,平日里热衷于看戏,全无治学进取之心,是个不学无术之徒。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竟在顺天府乡试中一举夺得第七名的佳绩,其中显然存在不可告人的黑幕。

肃顺经一番仔细调查后发现,平龄自行书写的“墨卷”简直是逻辑混乱、胡编乱写,可经专业人员誊写的“朱卷”却展现出一流的文采,这两张卷子的内容根本无法对应起来。

在对案件展开深入调查的过程中,平龄竟在监狱里意外死亡。而监考官邹石麟做出了主动自首的决定。按照以往的处理惯例,只需将邹石麟革除官职,这起案子便算告一段落。

然而肃顺态度坚决,执意要继续深入调查。在后续的调查中,又查获了诸多存在舞弊问题的考卷。随着调查推进,众多官员被牵扯其中,就连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柏葰也未能幸免。

柏葰身为正蓝旗蒙古人,担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地位堪比宰相。他自身并未受贿,却因拉不下脸面,对相关事情选择了姑息纵容,没曾想最终捅出了大娄子。

咸丰本打算将柏葰革职处理便罢了,然而肃顺态度坚决,执意要将身为旗人一品大员的柏葰斩首。要对这样的高官动刀,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决定的事。

肃顺态度坚决,力主严惩相关人员,还亲自担任监斩官。最终,包括柏葰在内的五位官员被斩首,而受此事件牵连的官员数量众多,多达九十余人。

肃顺这一行为,虽说存在打击政治对手的嫌疑,不过却为清朝赢得了诸多民心。特别是那些出身于无权无势中小地主家庭的读书人,对清朝的好感也因之增加。

对科考舞弊予以严厉惩处,在众人看来,皇上依旧圣明,清朝尚有挽救的希望。这一举措使得在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中威望尽失的清朝,重新在一定程度上赢回了民心。

那些企图依靠科考舞弊获利的达官显贵可高兴不起来,其中八旗权贵们的反应尤为强烈。他们原本妄图借助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如今此路受阻,自然满心不悦。

他们惯于凭借科考舞弊的手段,把那些胸无点墨的自家子弟塞进官场。这些子弟入仕后自然会感恩戴德,乖乖充当他们的帮凶,可谓一箭多雕。只可惜,肃顺出面断了他们这条“财路”。

科考舞弊的风波刚平息,肃顺紧接着就掀起了另一场轩然大波——户部宝钞案,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再度搅起了层层涟漪。

先前,为了对太平军实施镇压行动,咸丰帝下达指令,专门设立了宝钞处。随后,宝钞处发行了数量众多的宝钞,以此来缓解当时面临的用钱危机状况。

随着开销日益增多,户部无奈之下开始无节制地发行货币。这直接导致物价如脱缰野马般飞涨,民众生活困苦。与此同时,部分官商相互勾结,通过侵占挪用钱财、拒收买抵等手段牟取暴利,把物价疯涨的苦果全甩给了百姓。

长期以来,宝钞无节制滥发,且存在官商勾结的恶劣现象。这导致百姓每日辛苦劳作所获收入,竟难以支撑一顿饱饭。滥发宝钞这一问题积弊已久,已到了必须解决的紧迫关头。

之前户部尚书一职由柏葰担任,不过如今柏葰已然离世。眼下肃顺出任户部尚书,他下定了决心要对财政方面长期积累的弊病加以整顿。

他刚一上任就着手查账,一查便发现账目根本对不上。没过多久,户部稿库突然燃起大火,火势凶猛,二百多间房屋接连被烧,库中几乎所有存案都在大火中被毁,查账之事也就没了线索。

本以为肃顺会就此罢手,可他却坚决要彻查到底。户部司员、商户,乃至宗室,都在他的清查范围内,前前后后抓了数百人。恭王府太监孟来喜涉案,肃顺也没给奕䜣情面,奕䜣因此与肃顺结下仇怨。

然而肃顺毫无忌惮之意,不但没有收敛,还进一步对八旗权贵采取行动。以三朝元老耆英为例,肃顺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他,毫不留情。

耆英曾作为《南京条约》的签约大臣。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阶段,由于其过往的相关经历,被再度派遣前往广州,负责与英法方面就相关事宜展开商谈。

可谁料英法根本不把耆英当回事。耆英便计划先返回京城,再作打算。肃顺见状,立刻抓住机会弹劾耆英,称其在关键时刻逃离,延误军机,这行为如同将领弃城逃跑,按律当判死罪。

然而奕䜣这类保守派极力维护耆英,到处为其开脱罪责。依照常规,对他的惩处最多也就是判个斩监候,过不了多久便被释放出来,这种做法实在是有失公允。

然而肃顺在这件事上展现出坚定的立场,他不顾众人的不同意见,以决然的态度坚持主张对耆英处以死刑。

肃顺为何坚决要给耆英治罪?原因之一在于耆英面对洋人时一副卑躬屈膝之态,在肃顺眼里,耆英的这种行径早已令他心生不满,故而铁了心要将其治罪。

自清朝国门被打开后,情况堪忧。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全然不顾国家安危,一心只想着保全自己。令人气愤的是,这类行径不仅没受到严惩,这些官员还活得有滋有味。这让后来者有恃无恐,觉得抱上大腿就能无事,长此以往,谁还会为国效力。

因种种缘由,耆英已然成为必须要被处置之人。咸丰虽有无奈之感,但权衡之下,最终还是下达命令,赐耆英一死。

耆英身为保守派中的高官,同时还是八旗镶白旗的统领。如此有地位的人物都落得被处死的下场,这一消息如同重磅炸弹,让八旗的权贵们彻底被震惊,内心掀起了巨大波澜。

耆英被依法处置,而肃顺这下可把满清权贵彻底得罪惨了。而且他的强硬可不止针对满清内部,面对洋人同样毫不示弱,就像坚决反对签订《瑷珲条约》,展现出强硬姿态。

自清初起,俄国人便对东北地区心怀觊觎,不断地逐步侵占该地区。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他们的侵略行径愈发猖獗,蚕食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东北地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局势。

咸丰年间,沙俄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心怀不轨,趁着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向黑龙江将军奕山施压,迫使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其狼子野心是妄图侵占黑龙江以北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

事后俄国派人前来重新划定边界,肃顺强硬得很。他觉得奕山根本没资格代表清朝签订条约,在他眼里,那所谓的《瑷珲条约》就是一张废纸。他毫不留情,直接把俄国代表伊格那提也夫逐出了京城。

肃顺虽手握大权,可他的行事风格几乎把满洲权贵与洋人都彻底得罪了。他在权势巅峰时的种种作为,让这两方势力对其心怀不满,关系降至冰点。

肃顺是否犯错?从某种角度看并无过错。他的一系列举措意在扭转咸丰时期的重重困境,然而改革难以避免地会触动各方利益,尤其是满清既得利益的权贵阶层。他强硬整顿八旗,却没料到把他们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肃顺可倚仗的对象极为有限,主要就只有咸丰。此外还有地方汉官、没权势的中小地主以及底层八旗人员,可这些人在朝廷毫无发言权。如此一来,肃顺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咸丰,他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围绕咸丰展开。

咸丰虽能在一时为其提供庇护,可长远来看却无力周全。况且咸丰自身寿命不长,难以在漫长岁月里持续护佑他。

尽管咸丰临终之际任命肃顺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可又担忧他会如多尔衮般专权,于是赐两宫太后印章用以制衡。这一安排无疑为有野心之人创造了夺权契机,特别是被排除在辅政班子外的奕䜣。

事实上,即便没有慈禧,以奕䜣为首的保守派也注定会发起夺权行动。他们势力极为庞大,自然不愿自身利益受损。而列强因忌惮肃顺的强硬态度,也必定会对保守派的夺权之举予以支持。

肃顺可倚仗的力量极为有限,不过是远在地方、难以及时发挥作用的汉臣罢了。在京畿地区,他既无兵权在手,也缺乏盟友支持,身边仅围绕着一群无兵无权的文臣,其最终结局不言而喻。

肃顺离世,意味着清朝错失了最后一次自我挽救的契机。随着他的逝去,清朝失去了可能力挽狂澜的关键助力,最后一丝通过内部变革实现自救的希望也随之湮灭。

肃顺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满清弊病重重的状况有一定认知。他有意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试图对这个已然腐朽的王朝展开改革,以改变当时积弊丛生的局面。

他敏锐察觉到旗人已然成为朝廷的沉重包袱,故而倡导削减对旗人的供养。在官员任用方面,他秉持唯才是用的原则,而非偏袒满人、压制汉人。经济上积极改革,力促商业发展,像总税务司设立后,清朝国库状况明显改善,对外态度也颇为强硬。

肃顺所推行的改革是对制度进行变革,并非仅仅做些小修小补。相比之下,洋务运动只寄望于购置洋枪洋炮、铁甲舰来顺应时代发展,肃顺的改革显然更具深度和前瞻性,成效也会更佳。

遗憾的是,肃顺推行的强硬改革,注定会得罪势力庞大的保守派,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他一旦跨出改革这一步,就势必与保守派站到对立面。只是他未曾料到,保守派的反击来得如此迅速且猛烈。

虽说自己独揽大权,可归根结底也是皇帝的臣仆,两宫太后根本无需忧虑自己会谋朝篡位,反倒该提防奕䜣有此野心。明智之举是让八大臣与奕䜣形成相互制约之势,如此两宫太后与小皇帝的皇位方能稳固。

谁能料到,那两个本应彼此防备、相互忌惮的人,竟走到了一块儿。这种情形,怕是肃顺直至生命终结,也未曾预想过,实在出乎人们的意料。

0 阅读:4
历史那些精彩事

历史那些精彩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