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渣男”徐志摩:满腹才情却抛妻弃子,为爱痴情又为情而死

翰棋看娱乐 2023-01-03 22:39:00

文/摸鱼儿

编辑/小丁

有人曾说:“冲动是魔鬼!爱情需要初见乍欢的感性;而婚姻则需要坚若磐石的理性。”

文艺作品通常被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类别。

“浪漫主义”的作品经常讴歌虚幻、不切实际但却浪漫的爱情;“现实主义”的作品则批判揭露现实生活的黑暗。

徐志摩是一位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的诗作中蕴含着文人的细腻柔情,生活中也体现着文人的多情放纵。

提到徐志摩的作品,相信很多人和小编一样会立马想到高中语文的选篇《再别康桥》,细腻笔触中写尽对母校英国剑桥大学一草一木的留恋与不舍。

而谈及徐志摩的爱情生活,许多人也不免咂舌,甚至摇摇头感慨一句:“看他这一地鸡毛的爱情,真是名副其实的顶级渣男!”

“顶级渣男”的名号来源于何?这自然牵扯到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位重要女性。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从“满腹才情”的浪漫诗人到“抛妻弃子”的浪荡子弟,徐志摩爱情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01、浪漫主义诗风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

徐志摩成长在一个经商世家,在清末民初时期,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继承家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作为一名实业家成长为当地闻名遐迩的首富。

徐志摩作为徐家的长孙独子,并没有按照既定的成长路线接替家族事业,而是凭借家庭经济实力,不断在学业上深造。

自1908年在家塾读书,徐志摩便开启了求学之路,学习成绩始终优异,古文根底深厚。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远赴美国留学。

1921年徐志摩经英国作家狄更生的介绍赴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并结识了生命中重要的女性之一林徽因。

善于交际的徐志摩在留学期间热衷于结交名士名家,因此得以接触了各种思想流派,广泛涉猎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推动了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渐形成。

徐志摩不断接受着西方文化的教育,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作品对其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两次留学经历,为徐志摩日后浪漫主义诗风奠定了基础。

徐志摩在求学的过程中不断修正着人生理想,从最开始专攻经济学为继承家业做准备,到探究文字的魅力成长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不得不说,就文学贡献而言,徐志摩的确是一位满腹才情的伟大诗人。

02、原配妻子张幼仪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常禁锢住的只是女性而已。

1915年,张幼仪经叱咤政界的哥哥一手操办,风风光光的嫁给了文学界名流徐志摩。

掀起盖头之前,两位新人都互不相识。如果从封建的视角来看,婚姻是不必基于爱情,但一定要门当户对,那么两个人的政商联姻可谓是珠联璧合、双方互利。

但是接受西方思想洗礼,崇尚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徐志摩会满足于成为父亲的傀儡吗?

徐志摩是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穿着西服,打着领带,深受西方自由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

当他第一次看到照片中梳着发髻、穿着盘扣上衣的张幼仪,便十分鄙夷地说:“真是地地道道的乡下土包子!”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徐志摩从最开始就看不上眼前这位具有封建主义思想烙印的大家闺秀。所以,日后两个人也是只有夫妻之名,并无夫妻之实。

1921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幼子彼得刚刚出生,还未曾得到一点父爱,就即将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

徐志摩为了给林徽因一个名分,转而逼着原配妻子张幼仪签署离婚协议。此时的徐志摩是如此的决绝,并没有为了刚出生的孩子有一点犹疑。

徐志摩与张幼仪所谓的爱情故事告一段落,但是两个人由一纸婚书建立的亲情却从未割断。

离婚后,张幼仪一直代替徐志摩照顾徐氏双亲,并且当张幼仪得知徐志摩遇难之后,派人前去收尸,料理他的身后之事。

虽然被无情抛弃,但是张幼仪从始至终都尽到了一位妻子的本分。

再反观徐志摩,他的双眼可能从未认真打量过身边这位女子,而正是自己最忽视的人,却深情的安葬了自己。

03、爱而不得林徽因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正如水中月、镜中花,得不到的才会拼命追求。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是价值观相似,能够谈得来,聊得十分投机。

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随着交往深入、不断了解,两人互生情愫。

1920年,徐志摩按捺不住内心的爱慕,不顾身为人夫和人父的双重身份,冲破传统观念、道德伦理的各种束缚,勇敢地向林徽因写了一封求爱信。

年仅16岁的林徽因,正值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各种幻想。

当看到徐志摩在信中说希望与自己建立爱情关系,并认为自己是他“生命的归宿”的时候,林徽因的确怦然心动。

徐志摩的爱是执着和狂热的,文字只能表达自己的一见倾心,还需要行动来给足林徽因安全感,故而徐志摩为了林徽因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

而林徽因的爱却是矜持与克制的,虽然比徐志摩小了7岁,但是林徽因在爱情方面却显得十分理性和成熟。

林徽因虽然也为面前的翩翩少年心动,但是始终没有接受徐志摩的爱,甚至给徐志摩写了一封恳切真挚的分手信。

林徽因在信中坦言,之所以不敢接受徐志摩炽热的爱,原因大致有三:

一则个人年龄小,尚未懂得什么是爱;二则担心引来社会各界的非议;三则张幼仪对待自己亲如姐妹,不忍心插足她的家庭。

纵然林徽因内心有很多不舍,但是综合考虑,她还是选择退缩,拒徐志摩于千里之外。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得以再次相见,两人共同担任翻译,眉目之间依然可以读到两个人的绵绵爱意。

徐志摩与林徽因虽然分手,但是并未像其它的情侣分开之后老死不相往来,而是一直保持书信交流,仍以朋友相称。

最后,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林徽因永远成为了徐志摩只能远望,爱而不得的姑娘。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出事当天,雾气腾腾,能见度非常低,很多人取消了航程,只有徐志摩一位旅客偏要前往,因为他要参加的是林徽因的演讲会。

04、交际之花陆小曼

因为婚姻需要面对柴米油盐,所以世人更加追求鲜花与浪漫,不切实际,反倒成为理想的爱情。

1922年,徐志摩留学归来,回到北京,擅于交际的徐志摩与好友王赓时常相聚。

也正是因为两人关系十分熟络,交往甚密,徐志摩才得以与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建立了“友谊之上”的特殊关系。

徐志摩与陆小曼属于“同道中人",两人都追求精神恋爱,都幻想着理想的、浪漫主义的爱情。

所以,当陆小曼被徐志摩的才情和爱意深深吸引,她不会像林徽因一样斟酌再三选择拒绝,而是飞蛾扑火、大胆追逐。

虽为有夫之妇,但是陆小曼却不顾一切向王赓提出离婚,毅然决然的嫁给了抛妻弃子叛友的徐志摩。

徐志摩与陆小曼虽都是二婚,但是追求浪漫爱情的二人,婚礼的仪式是断断不能少的。

当时有很多人对两人的结合并不看好,这其中就包括他们婚礼的证婚人梁启超。

梁启超本来极不情愿去参加二人的婚礼,更别说当证婚人。但是碍于情面,并且徐志摩又是自己的爱徒,所以才勉强拉着脸去参加。

梁启超的证婚词也是一绝,可谓是“前所未有”,证婚词大多是传达证婚人对两位新人的美好祝福,而他的证婚词则主要是批评教育。

他在证婚词中称两位都是“过来人”,委婉含蓄地点明二人都是再婚人士。

又批评徐志摩性情浮躁、用情不专、学业不精,还规劝陆小曼要恪守妇道。最后才是祝福,希望两个人都是最后一次结婚!

在场的各位宾客听完之后面面相觑,而站在台前的徐志摩和陆小曼也坐立难安、脸色煞白,但又不得不虚心受教。

刚开始,两个人的婚后生活甜蜜幸福,在一起交流诗歌,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精神世界十分富足。

但是,陆小曼作为上海交际花,混迹社会名媛,吃穿住行都是顶配,故而开销十分庞大。

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各种开支都是大手大脚。

更有甚者,陆小曼日后染上了吸食危害物品的坏习惯,更是花钱如流水。

一向衣食无忧的公子哥儿徐志摩也不得不节衣缩食,到好友胡适家蹭住,到前妻张幼仪面前借钱。

面对入不敷出的生活,两个人也不得不向现实生活低头,没有了诗情画意,飘飞的是满地鸡毛。

结语:

徐志摩遇难之后,原配妻子张幼仪一直在徐志摩的坟前供奉着鲜花,并出资出版了《徐志摩全集》;

林徽因保存了一块儿失事飞机的碎片,直到去世;

陆小曼戒掉了诱惑,终年素衣,整理编辑徐志摩的作品。

这三位女性,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缅怀着生命中曾陪同自己一程的徐志摩大,但是所有的名和利也都救不了徐志摩

从才华横溢的诗人,到背负“渣男”的骂名,徐志摩爱情悲剧的根源无非在一个“情”字。

“情”字当头,徐志摩怎会耐住婚姻的寂寞,必然会如同笼中鸟一般向往自由,并最终获得自由,但也会为此付出代价。

最后,小编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收获向往的爱情,不会为情所困,也不会为情所伤,与爱人携手共度余生。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点赞加关注,十二月定暴富!

0 阅读:26
翰棋看娱乐

翰棋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