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全网谩骂”,莫言到底做错了什么?

翰棋看娱乐 2023-01-03 22:39:02

文/摸鱼儿

编辑/小丁

有人曾说:

“这情形让我感动万分,在万众歌颂太阳的年代里,竟然有人与月亮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感情。”

最近在读莫言的《生死疲劳》,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非常触动,立马联想到“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

在当今社会,能够做到超脱名利场的诱惑,头脑清醒,不随波逐流,有个人独立思考,并且敢于揭露现实的作家,莫言必定位列其中。

众所周知,莫言是中国首位并且是目前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本以为国人应该为之庆贺,毕竟这是提升文化自信最有力的推动力。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却有很多人质疑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含金量,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是徒有虚名?还是实至名归?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来细探究竟。

01、高密东北乡

谈及莫言的文章,大多故事都发在同一个地方——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自小成长的地方。

莫言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年代和一个贫苦的家庭。

莫言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而那个年代是许多老辈们想忘又忘不掉的艰苦岁月,啃树皮、挖野菜...这些都是那个年代不容忘却的代名词。

莫言的童年同样留下了饥饿的阴影,因为缺衣少食、食不果腹,莫言坦言从小还会和姐姐抢吃的。

与现在的生活不同,在食物短缺的年代里,连一块发霉的地瓜干,对于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上乘的食物。

所以当奶奶偷偷地把存放了好久的地瓜干分给莫言还有他姐姐时,足以让垂涎欲滴的莫言手舞足蹈。

但是数量太少,看似敦厚、不善言语的莫言,也会把小手伸向姐姐。

“仓廪实而知荣辱”,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谦让的精神追求显得过于苍白。

除此之外,莫言还曾谈到童年吃野菜的经历。

现在人们生活殷实,吃腻了大鱼大肉,更加推崇素食主义。

以前被人们嗤之以鼻的粗粮、野菜,现在却重新回到人们的餐桌,并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而莫言却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野菜是必不可少的食物。

但是野菜除了味道苦涩,而且口感粗糙,咀嚼起来十分费劲。

并且有的野菜身上还有毛刺,放在嘴巴里如受酷刑,咽进肚子里困难重重。

吃饭充饥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是莫言每逢吃饭却紧邹眉头,左右为难,吃则需忍毛刺扎嘴之苦,不吃则需忍饥肠辘辘之苦。

食物的记忆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绕不开的话题,当然莫言也不例外。

虽说成长记忆中多伴随着苦涩,但是也会有些许美好调剂。

莫言称十几岁时,有一次同乡有人正在低价处理劣质猪肉,但是再劣质的猪肉也比清汤寡水的素菜更加有吸引力,所以莫言哭嚷着哀求父亲买猪肉。

生活的苦难在父母身上总是具有双倍的重量。

父亲虽然也知道买一次猪肉相当于全家大半个月的开支,但是实在拒绝不了儿子的请求,最终只得从集市上买回了猪肉。

这一顿猪肉,应该是此时莫言回忆起来最美味的一顿饭。相信多年之后,再也难以找回当时吃饭时的激动心情。

生活的贫困没有让莫言想要逃离自己的家乡,相反,因为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他更加深爱脚下的这方土地,更加关切这方土地孕育的人民。

莫言能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优秀的作品,与莫言成长的经历息息相关。

是高密东北乡带给了莫言无尽的创作灵感,是童年的悲苦让莫言敢于自揭伤疤,带给社会更多的思考。

02、听故事的人

成长过程中痛苦的经历,留下的不仅是厚重的伤疤,还有丰富的阅历。

2012年对于莫言和很多酷爱文学的人来说都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年近花甲的莫言在这一年获得了分量极重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国籍的作家首次斩获这一殊荣。

在颁奖典礼的现场,莫言非常激动,他谈到了自己成长的经历,也谈到了自己的写作理想。

他说自己就是想当一个简单的“讲故事的人”,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认真“听故事的人”。

小编从小生活在农村,和很多的孩子一样,是外婆带大的小孩,所以总能从外婆那里听来很多奇奇怪怪的故事,脑袋瓜里也总是填满奇奇怪怪的想法。

莫言也是如此,生长在农村,物质生活难以满足,精神活动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莫言十分喜欢混在老人堆里,听老人们话家常,缠着老人们讲各种离奇的故事。

从老人那里听到了“妖魔鬼怪”,听到了“神仙神灵”,也听到了“天道轮回”。

正是因为小时候听到了各种灵异却有趣的故事,所以在莫言心中种下了一颗扎根人民的文学种子。

也正是因为听到各种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日后莫言的文学作品才能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

当看外国作品时你不必惊讶于骑着煤桶和扫把能飞,在莫言的作品里你也会看到动物有思想、能说话。

除此之外,莫言的精神富足感还来自于“听书”。

在集体劳动的日子里,每家每户都是要努力挣工分。而莫言因为热衷于到集市上听人说书,所以总是忘记母亲分配给他的劳动任务。

为了宽慰母亲,也为了满足自己分享的欲望,莫言每次听完书回来都乐于把听到的故事讲给母亲听。

因为听书时十分专注,所以莫言总是把故事记得非常清楚。

莫言不满足于仅仅将故事照搬过来,更喜欢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情节。母亲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更是为莫言继续旷工听书提供了动力。

一个“听故事的人”,慢慢在成长为“说故事的人”。

真正的作家必须要保证大量的阅读,“唯有源头活水来”方能创作更好的作品。

即使生活贫苦,莫言仍然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大量的书籍。

他可以兴冲冲地跑到同学家里拉磨,只为了能看带有精美插图的《封神演义》;

他可以钻到臭烘烘的牛棚里、强忍疼痛将被马蜂蛰肿的眼睛眯起一条缝,只为了能专心致志地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就,所有成就的得来都有迹可循。

03、司马南之心

常言道“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而今,我要说司马南之心也难以掩饰。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就是国人的骄傲,也为国内更多的作家点燃了创作的希望,但是司马南作为社会评论家,却对莫言冷嘲热讽,在社会上掀起一波抨击莫言风。

更让人不解的是,这股风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很多年才突然掀起。

司马南抨击莫言的诱因还要追溯到2014年,当时莫言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在颁奖典礼上,莫言言辞笃定地说:

“我有一些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既可以称赞好的东西,也能揭示一些不好的事物。”

司马南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文学作品是可以唱赞歌的,不能过度地渲染社会的不好,要借用文字大家宣扬好的事物。

如果在以前,面对这种文学争论,小编也会像和事佬一样,非常中庸地说上一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此时,小编认同莫言的观点。

近几年,众多冲上热搜的热点事件,都引起了人们的不悦,但是不悦之后又留下些什么呢?

待在家中的这三年,本是文学家创作的春天。

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本该是作家创作的宝贵素材,但是,我们又能从中反思到什么呢?

人们习惯于听好听的话,我们不能否定这种正能量的鼓励作用,但是我们更需要有一些“冷眼旁观”者,能够用冷静的文字,带给头脑发热的读者更多的思考。

《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都是莫言的经典之作,即使你不喜欢,但是也请不要轻易诋毁。

“莫言能够获奖与作品无关!”“如果莫言能够获奖,那中国至少有10个人都可以!”“莫言的获奖在于识时务而非个人才华!”“莫言的作品放在厕所里我也不会看上一眼!”.....

以上其它作家对于莫言作品的评价,小编都难以苟同。

小编看到的是有些人总是借着别人的热度,发表着酸溜溜的个人评论。

回顾莫言的成长史、文学萌发的经历,针对司马南的评论,小编相信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莫言,小编与作家余华的观点一致,认为这是实至名归!

结语:

小编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当你不了解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时,一定不要妄加评价,尤其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更应该注重个人的一言一行。

关于莫言,关于莫言的作品,大家又了解多少,如果只是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小编建议大家至少捧读一本,有个人的主观感受,才不至于被其他人的言论带偏。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从莫言冷静的文字中看到他内心的火热,在风雨之中依然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也希望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点热乎气,不要让自己的心遇上了冰冷的风。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点赞加关注,十二月定暴富!

3 阅读:738

评论列表

我是赵佩茹

我是赵佩茹

5
2023-01-05 02:15

因为他的一些同行嫉妒人家得奖,文人嘛,虽然写不出能得奖的好文字,但煽动一下,贬损一下,这种邪门歪道的文字,还是能写一些的[得瑟]

熊猫眼

熊猫眼

5
2023-01-05 23:31

就一个流氓。

用户14xxx46

用户14xxx46

5
2023-01-05 15:22

虽然没有看莫言的书。我是1948年生的,50到60年代吃野菜,啃树皮是亲身经历。持别58.59.60年饿得上学都走不动路。一天只有吃二两八钱,其它什么也没得补充。

大铁棍医院

大铁棍医院

5
2023-01-06 09:08

郭德纲说过,同行才是冤家[汗]

唐宏海

唐宏海

4
2023-01-05 20:16

我可没骂他

用户12xxx40

用户12xxx40

3
2023-01-05 22:25

对司马大佐的话,我只能哈哈!

用户74xxx21

用户74xxx21

2023-01-06 00:03

莫的作品,一篇也没看过。

舒小娴

舒小娴

2023-01-13 19:40

这老人家一看就是忠厚老实的人,那个什么狼真是狼子野心,真有本事自己也拿个奖回来呀!!!

翰棋看娱乐

翰棋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