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30日,万众期待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飞上太空。
两艘载人航天飞船在空间站实现了对接,完成了一次别具意义的会面。
到现在为止,神舟十九号已经升空一个月。
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之内,航天员的身体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让人觉得有些胆战心惊。
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神舟十九号的成功发射,又是一件牵动万千国人心弦的大事。
在这一次的太空之旅中,我国第三位女性航天员王浩泽飞上太空,她也是我国第一位航空航天工程的女性工程师。
从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飞行开始,一直到神舟十九号,这么多年来,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长足的进步。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停留在太空中的三位航天员,向地面的亲人朋友发回了他们的视频记录。
从图像和视频资料中可以看出,三个人正在空间站里开展有条不紊的工作,并且也有着相当规律的生活。
科技进步为他们即将持续半年多的太空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空间站里,三位航天员的生活痕迹随处可见。
我们能够看到固定在睡眠舱中的睡袋,航天员进入睡袋睡觉,身体就不会随着失重而四处漂浮。
我们能看到地面为其准备的相当全面的营养物质,除了常规的蔬菜,肉类和米饭之外,还有各种高能量食物。
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还会有娱乐活动,以此来保证自己身心健康。
总的来说,他们在太空中的状态并不需要让我们担心。
但是眼尖的观众还是敏锐的从视频中,感受到了三位航天员的变化。
其中最为明显的,应该就是他们的体型变化。
和在地面接受采访时的状态不同,他们在太空当中,脸部有着明显的浮肿迹象,身形看着似乎也比在地面胖了一些。
很多人见到这一情况,不由得发出疑问:
为什么同样是在太空生活,中国的航天员和如今滞留在太空的美国航天员之间,会形成鲜明的反差呢?
要知道,如今还被遗忘在太空中的美国航天员,状态可以说是相当糟糕,尤其是那位女性航天员。
在升空之前,她的身材较为匀称,脸上的胶原蛋白也还没有完全流失。
但是从现阶段美国的新闻报道来看,这位女性航天员已经完全瘦成了骨瘦如柴的样子,尤其是她的脸。
就像一层脸皮紧紧包裹着骨头,脸上的脂肪与肌肉似乎已经完全消失。
其实,美国航天员并不是刚刚升空就发生了如此恐怖的变化。
在进入太空的最开始,他们也和中国航天员一样经历过一段浮肿时期,这是现阶段的技术无法规避的客观规律。
太空是不受重力影响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血液循环不会再遵循从上而下的常规流转方向。
正常情况下,我们站立在地面上,虽然身体会随时随刻发生血液循环,但其大致方向还是以自上而下为主。
重力势能会影响一部分身体内驱力的变动,这也是万有引力的具体表现。
但是在太空当中,血液不受重力牵引,因此一部分血液会长期积存在上半身,甚至脖子以上的部位。
这样一来,上半身就会显得比地面更加浮肿,脸部水肿的情况也相当常见。
如果长时间生活在失重环境中,这样的异常生理现象当然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但是像中国的航天员这样,只在太空中生活200天左右,这并不会造成长远的,或者不可逆转的损伤。
况且,考虑到太空环境与地面环境的千差万别。
不管是空间站还是航天飞船中,都配备着与航天员身体监测相关的各种医疗仪器。
一旦他们的身体发生损伤,地面会马上接收到相关信息,并且及时对相应情况作出调整。
所以通常情况下,航天员身上出现浮肿的现象,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但是像美国航天员这样,最开始身体浮肿,后来又出现暴瘦的情况。
这就完全是因为生活保障跟不上,营养不达标所致。
美国的航天员什么时候才能从太空中回来?这个问题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他们是从拜登执政时期升上太空的,但如今特朗普即将入主白宫,航天员却还没法回到地面。
也不知道新的美国总统上位,能不能解决他们遇到的这一难题。
类似的情况绝对不会出现在中国航天员的身上,因为在身体和物资保障这方面,中国的地面监测系统随时都在跟进太空情况。
就算太空物资消耗速度快,我国的天舟货运飞船也能及时为空间站送去物资补给。
因此不必担心航天员骨瘦如柴,唯一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他们的浮肿程度能否得到正常的控制。
记得我国第二位女性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授课时,有学生心直口快的说:
王老师进了太空之后,不知道是不是伙食太好,反而比在地面上更胖了。
这其实不是胖,而是浮肿的表现。
除此之外,普通观众肉眼不可见,但航天员自己感受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肌肉力量迅速流失的变化。
当人生活在地面上时,身体为了对抗重力势能,往往会发展出肌肉力量,保持整体的平衡。
当然长期处在稳定的重力环境中时,肌肉力量也会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但是升上太空,失去重力环境,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身体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逐渐失衡,积压在肌肉和骨骼上的压力也处于失衡状态。
由于失去了外界刺激,肌肉力量会迅速流失,包括骨骼中的必要组成元素也会大大减少,导致骨密度变小。
所以我们能看到当航天员返回地面时,他们没有办法第一时间站立行走,而是会被其他工作人员抬出太空舱。
这可不是他们在故意摆架子,更不是他们敷衍国家和人民,而是他们的身体暂时无法支撑他们站立。
从太空回到地面之后,航天员会在专业体能训练师和康复师的指导下,逐渐适应熟悉但又崭新的环境。
他们的抓握能力,行走能力,站立能力,以及身体内部各大系统的循环能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航空航天是一项冒险的工程,即便如今祖国是航天员最坚强的后盾。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脱离地面,脱离重力环境的那一刻,航天员是需要承担危及生命的风险的。
更不用说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伟大航天员杨利伟,想当初他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付出怎样的勇气和努力,更是寻常人想也想不到的。
在关注航天员生理变化之余,如今,我们的祖国也十分关注航天员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问题。
为他们设计足够的太空娱乐游戏,为他们提供与地面的亲人远距离通话的机会,时刻通过交流展现地面的关心,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方式。
如果把征服太空比作一场漫长的攻坚战,那么航天员就是队伍的排头兵。
当他们进入战场的时候,后方组织必须全力以赴,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能甩开膀子,以更高的效率完成更多的太空目标。
前线的冲锋,后方的配合,整个体系的有力保障,也是中国能在载人航天工程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
参考资料:
1、央广网 《在轨“满月”的神十九乘组都忙了些啥》
2、新民晚报 《滞留太空上百天,瘦到脱相的美国宇航员何时能回家?》
3、澎湃新闻 《航天员"变胖"了,是因为"太空伙食"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