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流的存储芯片,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易失性存储器,就是我们常用的内存,比如SRAM和DRAM,读写速度非常快,但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一断电数据就没有了。
一种是非易性存储器,就是我们常用的闪存,比如SSD硬盘、U盘、SD卡这些,相对于内存,读写速度会慢很多,但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断电后,数据还是保存好的,不会丢失。
那么有没有可能,有一种芯片,不但有读写速度快的优点,同时也在断电后数据不丢失呢?
毕竟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数据越来越大,比如视频文件,动不动就几十个GB,甚至上百GB,如果还是以前那种速度慢的非易性存储器,拷贝起来,需要很长时间。
很多时候,因为数据传输不够快,已经影响到一些设备的性能发挥了,因为芯片再快,算法再厉害,数据传输不过来,就都是假的。
而近日,上海复旦大学实验室,就研发出了一种这种存储芯片,名为“破晓”(PoX)。
它比米粒还小,但速度非常快,写入速度低至400皮秒 ——一万亿分之一秒,是现有这种类型芯片的十万倍提速,同时它也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就是断电后,数据不丢失,可以用于SSD、U盘、SD卡上的芯片。
那么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是采用了新材料。
以往的这些NAND闪存等,采用的均是硅基材料,但复旦大学研发团队采用的是狄拉克石墨烯,这种材料被认为是“材料界超导体”,电子在里面非常活跃,所以数据传输数据快,写入速度低至400皮秒,和硅基芯片完全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另外为了让速度更快,复旦的研究团队,还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二维超注入”效应算法,可以让数据更快的写入芯片中。
目前这项研究已经被国际顶刊《自然》收录了,并且关键的是,这可不是PPT,或者只是理论性的,这样的芯片也已经流片出来了。
而一旦流片出来,就意味着离量产上市,也并不太远了,一旦这种芯片面市,那么现在的这种NAND闪存芯片,估计就可以扔掉了,完全不是对手。
接下来,就让我们期待一下,这种全新的存储芯片上市了,而我们如果在这样的芯片上抢占先机,那么估计就改写整个存储芯片行业的格局。
黎江
别有事没事就把新成果发什么国际刊物。中国喂不饱你吗?你需要得到外国人的认可吗
他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这牛逼吹得!根本不靠谱
粤兔 回复 他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04-24 17:13
4月19日中央电视台13频道,自已去看,懒得跟你说
他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回复 04-24 17:00
速度提升十万倍?冲出宇宙啦?
葫芦娃
真假?
粤兔
研发进展与量产计划 当前阶段:已完成Kb级芯片流片验证,功能完备的小规模芯片已可制造,下一步将集成至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 。 合作与量产:团队正与国内晶圆厂合作,探索二维材料与CMOS工艺整合,预计未来授权企业进行产业化 。 五、意义与未来展望 PoX芯片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存储技术从“追赶”转向“领跑”。其非易失性特性与超快速度的结合,可能终结存储与计算速度不匹配的时代,为6G通信、边缘AI、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底层硬件支持 。若成功量产,将是中国打破存储芯片垄断、实现技术自主的关键一步。
粤兔
技术原理:材料与结构创新 二维狄拉克石墨烯:取代传统硅基材料,利用其“弹道式电荷传输”特性,使电子无需“助跑”即可直接高速注入存储层 。 二维超注入效应:通过调控存储通道的“高斯长度”,突破传统电荷注入的物理限制,实现近乎无限制的电荷流动速度 。 三、应用场景与产业影响 消除AI硬件瓶颈:当前AI系统80%以上能耗用于数据搬运而非计算,PoX的超低能耗和高速特性可显著降低存储延迟与功耗,支持大模型本地部署 。 替代传统存储架构:有望取代SRAM缓存,实现内存与外存一体化,支持“瞬间开机”的电子设备,并推动低延迟数据库引擎发展 。 国产化战略意义:该技术已通过流片验证,计划3-5年内实现量产,可能重塑全球存储芯片格局,增强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的自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