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白话文是因为文言功底差?胡适:我只是发扬我的长处!

书生说文化 2024-10-28 15:25:07

近几日,笔者写了几篇关于胡适与白话文运动的文章和文字。在这些文章和文字的评论区笔者看到了这样一种观点,胡适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和白话文是因为其文言功底差。

这一点毋庸讳言,因为出生于官僚士大夫家庭的胡适,他的文言功底相比于与章太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确有些差。民国狂人章太炎曾经不无嘲讽地这样一句话:康有为、梁启超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确实,胡适的父亲虽然曾经跟随刘熙载钻研经学,算是有一定的师承,但是胡适的父亲在胡适三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胡适的启蒙老师是一个连“反切”都不会的秀才。

由于没有开笔学做八股文,他才有机会和时间去接触和阅读古代的白话。据胡适自己说,在他九岁那年,他发现了一本破书,在他儿童生活中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这本破书就是《水浒传》。因为胡适自幼体弱,不能玩一些野蛮的游戏,唯一的习惯和爱好就是读书,所以在他读完《水浒传》以后,他又读了《三国演义》《正德皇帝下江南》《七剑十三侠》《儒林外史》《红楼梦》《琵琶记》等通俗白话文学。

后来他还把这些书中的故事,用家乡的土话讲给他的兄弟姐妹们,这样一读一讲,一来二去就帮着他把文字给弄通顺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胡适对传统旧学一窍不通。前面说过,胡适的父亲曾经师从刘熙载钻研经学,虽然他去世得早,但还是给胡适留下了一点底子的。

当他学完父亲给他留下的《学为人师》和《原学》,就开始读经。计有朱熹的《小学》,《孝经》《论语》《孟子》《易经》《尚书》《礼记》。

这些经书构成了胡适最基本的文化背景,对此胡适一向不避讳,且经常在自省中反刍回味。他自己说: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著作,及比较近代的宋明诸儒的论述(胡适读的经,多用朱熹注本),我幼年时,差不多都已读过。我对这些学科的基本兴趣,也就是我个人的文化背景。

胡适小时候通过读经,既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又通过阅读通俗小说得到了一定的白话训练。原本他在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倾向。

直到不满15岁的他成了白话报《竞业旬刊》的撰稿人,写下第一篇白话文章之后,他充分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胡适文章的长处是浅显直白,明白易懂,他文章的短处也是浅显直白。因此,他抱定了一个宗旨:做文字必须叫人懂得。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出生在传统时代的知识分子,胡适的文言功底相比于其他人确实差,这没有什么可讳言的。

一言以蔽之,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不是取长补短,而是扬长避短。

如果胡适文言功底好,那么在中国近现代之交只会出现一个不太知名的旧文人,而不会出现大名鼎鼎的胡适之。

1 阅读:8

书生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