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机会拿诺贝尔奖,我希望会以中国人的身份去领奖。”
这句话正是美国三大权威科学院院士,李飞飞说的。
而她获得如此成就,也才仅仅46岁!
一位华裔女性,是怎么掀起AI“革命”的?

这位华裔女科学家就是李飞飞,她1976年出生在中国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李飞飞的父母一直重视教育,她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1990年代,李飞飞随父母移居美国,新环境带来了挑战,特别是英语这道障碍,初到美国时,她与周围的同学几乎没有任何语言交流,这让她的学术之路变得异常艰辛。

她一直在餐馆“勤工俭学”,一边赚取生活费,一边在空闲时间学习英语,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克服了语言的障碍,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到了1995年,李飞飞顺利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尽管物理学的研究前景广阔,李飞飞却选择了另一个几乎没有人看好的领域,那就是人工智能。
父母甚至是身边的许多朋友都不理解她的选择,因为那时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许多人认为它只是科研人员的一种“幻想”。

但李飞飞不这么认为,她坚持认为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图像识别技术,这将改变人类与机器的互动方式。
进入加州理工大学深造后,李飞飞开始了她的人工智能之路,但早期的人工智能技术非常基础,连简单的图像识别都无法实现。

她的导师曾一度表示,图像识别这种技术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实现,可她依然没有放弃。
2005年,李飞飞完成了博士学业,并进入斯坦福大学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在这里她不仅研究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还深入探索如何让计算机“看懂”图片。

但这条路注定不易,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作为当时并不热门的学科,面临着资金短缺和资源匮乏的问题,李飞飞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坚持和小规模的资金支持,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
2007年,她又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计划,那就是创建一个包含百万张图像的数据库,用来训练人工智能算法识别图像。

这一想法甚至让一些同行觉得她“过于理想化”,因为当时的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几乎停滞不前,最糟糕的就是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许多人认为这个计划几乎不可能实现。
但李飞飞还是坚持了,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利用网络上的资源,通过合作与无数次实验,最终完成了ImageNet数据库。

这个庞大的数据库不仅为全球的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还成为了机器视觉领域的奠基石。
谁又能想到她所创建的ImageNet数据库,在未来的一天,竟然真的改变了“未来”...

李飞飞的ImageNet项目被业内誉为人工智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ImageNet数据库并不仅仅是一个图像收集平台,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海量的标注数据,让计算机学会从图片中提取信息,从而“理解”图片内容。

尽管在当时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如微软、谷歌,甚至IBM都在积极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但李飞飞的ImageNet项目却脱颖而出。
凭借着这个数据库,她打破了图像识别技术的瓶颈,并成功证明机器不仅能看懂图片,还能识别图片中的各种物体。

这一突破性进展震惊了整个科技界,也让李飞飞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超级明星,她的研究成果被全球顶尖的互联网公司争相求购,甚至还一度被推向了科技行业的“女神”地位。
但李飞飞并没有选择迎合市场和资本的压力,反而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她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完全开放,让全球的科研人员都能够免费使用。

在许多人看来,李飞飞的决定是“高尚”的,甚至是“纯粹”的,因为她放弃了通过技术变现的机会,选择了将技术共享给全球,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不仅使得她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也让她的名声传遍全球。

ImageNet的出现,带来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质变,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公司纷纷投入到图像识别技术的研发中,ImageNet的数据和算法成为了全球科技公司争相借鉴的模板。
李飞飞的真正使命尽管李飞飞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无数同行无法企及的高度,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

2017年,她成为谷歌云的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谷歌人工智能中国中心的创始人之一。
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知名人物,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都在争相邀请她加入。
但李飞飞却又做出了另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她选择回到斯坦福大学,继续投身学术研究,培养下一代人工智能人才。

她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虽然工业界的工作令人激动,但她始终热爱教学与研究,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技术真正为人类社会带来改变。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行业,它更关乎人类未来的命运,她在斯坦福大学的日常,不再只是做技术研发,更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如何与人类社会产生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的未来不应该局限于商业化的应用,而应当更广泛地服务于人类社会,推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的变革。
尽管李飞飞长期生活在美国,但她始终心系中华文化,对祖国充满深厚的感情,她常常说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那种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精神。

李飞飞积极推动中美科技交流,频繁回国讲学,与国内科研人员分享前沿的AI研究成果,并鼓励年轻一代投身于人工智能领域。
她还曾公开表示,如果有一天凭借自己的科研成就获奖,她一定会以中国人的身份领奖,这不仅是她的承诺,更是她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李飞飞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她的学术成就,她不只是技术的推动者,更是行业的“思想家”。
她相信人工智能最终应该帮助人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替代人类工作,因,她一直在推动人工智能与人类伦理的结合,确保技术发展不脱离人类的价值观。

正是李飞飞的这种前瞻性思维,让她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始终走在前沿,成为了这一时代不可忽视的科技巨擘。
文/编辑:ToT
参考资料:
西部文明播报-2021年12月29日-《美国华裔院士李飞飞:若获得诺贝尔奖,我一定要以中国人身份领奖》
北晚在线-2018年9月12日-《李飞飞确认将离职 其在谷歌期间还担任斯坦福大学副教授》
环球网-2018年11月21日-《揭秘人工智能大牛李飞飞离职谷歌前后》



用户13xxx52
怪不得美国高精尖的专业已经开始拒收东大的学生了
华仔
什么破编辑错别字在标题上出现
紫玄天帝
为有中国心的女科学家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老大
垃圾,末日有她一份
津文
全球顶尖科学家虽身在异国,仍念念不忘炎黄子孙的身份,强烈的家国情怀的理念实在是令人动容[点赞][点赞][点赞]
素材库
皮脸不要
用户10xxx75
诺贝尔奖仅仅是政治工具而已,为了宣传西方优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