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克清:18岁成朱德夫人,一生没有生育,临终六字遗言让人泪目

史不离文 2023-12-19 22:30:01

1994年的清明节,病床上的康克清格外沉默。从1976年朱德逝世后,每年的这一天,她都会和儿女一起去为他扫墓,说一说他走了以后,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是现在,她被病痛困在床上,只能托儿女替她带去自己的歉意。她似乎早有预料,这是她第一次失约,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了。

十几天后,康克清在解放军总医院安详离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紧紧地握着女儿朱敏的手,艰难地说出了六个字,而这短短的临终遗言,却让病床旁的所有人全都泪流满面。

那么,她究竟留下了什么遗言,让所有人都如此动容呢?

出身贫苦,立志革命

1911年,在距离江西万安县城不远的一个贫穷村落里,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打破了这个村庄的寂静。

在村外的一条破渔船上,刚刚迎来新生命的一对年轻父母脸上却看不见丝毫喜色,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愁苦。他们便是康克清的父亲康定辉和母亲黄年姑。

而刚刚降生的康克清,此时还不叫康克清,父母为她取名康桂秀,寄托着对她最朴素的祝福。

然而,彼时的中国,辛亥革命刚刚胜利,长期的战争和剥削,使得底层人民民不聊生。康桂秀出生时,康家仅有几亩薄田和一条破旧的渔船。

苛捐杂税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举步维艰,康桂秀的出生,让原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无奈,为了给女儿一条活路,刚出生仅十几天的康桂秀,被送给了罗家做童养媳。罗家虽然不是大富之家,但是最起码的一日三餐还是有保证的,从此,康桂秀便在罗家扎下了根儿。

或许是命运的齿轮在转动,也是在这一年,中国革命的火种悄然种下,一个全新的思想随着新文化的传播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距离万安县一千多公里外的云南,一位刚从云南陆军讲堂提前毕业的青年,带着满腔的报国志愿,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因为表现突出,被选拔为军官,开启了他传奇的将帅之路。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的朱德元帅。

这一年,他25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他们的命运轨迹,因为中国革命,正在逐步靠近。

1925年,康桂秀她不顾养父母的反对,投身于农民运动之中,立志要帮助贫苦的农民,这一年,她14岁。养母为了阻止她,想要给她说个人家,但被她严词拒绝。

此后,她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农民运动中去,1927年,在她的带领下,她和一群小姐妹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时的她,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然而,很快,一个残酷的消息传来。

蒋介石在上海反对反革命政变,大肆对共产党人进行迫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消息传来,康桂秀恨得咬牙切齿,她带着自己的而一群小姐妹,跑到招募农军的桌子前,大声地说道:“我们要报名参加农军!”

负责招募农兵的人只当她们是在开玩笑,便打趣道:“我们不收女娃子。”

康桂秀驳斥道:“不要看不起女娃子,古时候的花木兰,穆桂英不都是女子吗?”

就这样,康桂秀带着自己的一群姐妹,加入了农军。而就在这之后不久,她们还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立了一大功勒。

康桂秀加入农军后不久,便参加了万安县的农民暴动。当时为了镇压农民暴动,县里边的土豪乡绅组建了民团武装,每天巡逻,看到可疑的人便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要逮捕起来。

为了给这次暴动搜集消息,康桂秀思来想去,决定发动妇女,将她们组织起来,为农军传递情报。就这样,万安县的农民暴动,很快就开展了起来,将一批为非作歹的土豪乡绅抓了起来,游街示众,并将土地分给了贫苦的农民。

然而,很快,国民党反动派在得知万安县发生了农民暴动后,对农军进行了血腥镇压,康桂秀也不得不暂时隐藏锋芒,转向地下工作。

但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牺牲的同志报仇!

而与此同时,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的朱德,也带领着队伍开始转移,在赣粤湘边境地区,与敌人打起了游击战。在革命的道路上,他们虽未曾谋面,但是却正在互相奔赴。

结缘朱德,携手一生

转入秘密工作的康桂秀,在劳作的同时,也不忘革命工作,经常和在农军时的小姐妹一起宣传革命思想,暗地里组织革命队伍。

但是由于力量弱小,她们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一日,康桂秀正在家里被养母念叨嫁人的时候,突然从打开的窗子里看到外面来了一支队伍,他们正在村里粘贴标语。

标语上写着“红军是劳苦大众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

康桂秀激动的立刻跳下了床,把养母吓了一跳。养母正要问她怎么了,而康桂秀此时早已不见了踪影。她跟着队伍来到了指挥部,她一进来便问:“你们是红军吗?”

为首的人是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他操着四川口音笑道:“是勒,女娃子,你找哪个?”

康桂秀说:“我要参加红军!”然后,便将自己参加过农军的经历跟陈毅说了一遍,并说自己和农军的残部一直在等着红军的到来。

陈毅十分感动,问她:“当红军,要行军打仗,白狗子捉到要砍脑壳,你怕吗?”

康桂秀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怕,人总是要死的,为革命而死,总比被人当棵烂白菜踩一辈子要强。”陈毅当即拍板决定,让她带着农军残部一起加入红军。

此时的康桂秀,雄赳赳气昂昂,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革命,终身不嫁又何妨?

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她的这一决定,让她找到了与之相伴一生的人。

来到井冈山后,康桂秀和一起来的八十个农民被改编入游击大队,负责挑运粮食和修筑工事等一些后勤工作。她们在家里常干农活,做这些活计都是驾轻就熟。

在这里,大家不分高低贵贱,相处起来非常愉快,康桂秀也结识了不少好友,她们同吃同住,关系十分亲厚。在她的这些好友中,便有一位,仅用了一句话,便彻底改变了她的未来,这个人,就是曾志。

曾志和朱德的第一任妻子伍若兰是校友,伍若兰牺牲后,她看着郁郁寡欢的朱德,心中也是十分着急。

为了帮助昔日好友的丈夫走出丧妻的悲痛,她生出了要为朱德再介绍一位妻子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之后,她将目光放在了康桂秀的身上。

这一日傍晚,她和朱德偶遇了,两人聊了几句之后,曾志便向朱德发出了邀请:“朱军长,到我们那里坐坐吧,战士们都很想见见你呢。”

朱德欣然应允,女战士们看见朱军长,都十分紧张,但康桂秀却落落大方地和朱德打起了招呼:“朱军长好!”朱德被眼前这个爽利的女同志吸引了目光,便跟她攀谈起来。

“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朱德对她很是好奇。

“你小小年纪就加入了红军,我们可是要打仗的哟,你家里人同意吗?”

康桂秀说:“我加入红军就是为了打土豪,这些土豪恶霸平日里欺压我们农民,我们要消灭他们,所以应该是他们害怕我才对!”

朱德爽朗地笑了起来,在交谈中,当他得知康桂秀是万安县人时,惊讶地问:“毛主席前些日子亲口夸赞的八十农民上井冈山,是不是就是你们?”

康桂秀骄傲地说:“对,就是我们!”

朱德对她很是欣赏,两人便开始熟稔地交谈起来。

曾志见此,便知晓这事儿八成有戏,于是第二天便找到朱德,说了自己的想法。然而,朱德却拒绝了,因为他觉得两人年龄差的实在太大了。

这一年的他,已经四十六岁了,而康桂秀,刚刚十八岁。然而,曾志的一句话,便让朱德无法拒绝,她说:“革命讲究的是志同道合,年龄不是问题。”

见朱德态度有所松动,曾志又马不停蹄去找康桂秀,当她说出自己的来意,康桂秀吓了一跳,忙说:“这怎么行呢,朱军长是英雄人物,我只是个红军战士,哪儿配得上?”

曾志语重心长地说道:“再英雄的人物,也有自己脆弱的一面,朱军长从妻子牺牲后,便一直郁郁寡欢,你为人热情,又跟军长谈得来,我看就很般配嘛。”

就这样,在曾志的撮合下,朱德和康桂秀终于走在了一起。1929年,在福建长汀,康桂秀和朱德举办了一场简单的仪式,两人便正式结为了夫妻,此后风雨同舟,相伴一生。

半生浮沉,六字遗言

和朱德结婚后,康桂秀改名为康克清,因为她觉得这个名字,克勤克俭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是她为自己订下的人生信条。

1935年,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作为军长的朱德要走在最前头,指挥队伍。而康克清作为机要工作人员,只能走在后面。

当时,组织上给中央领导配备了担架和马,但是康克清没有因为自己和朱德的夫妻关系就要求享受任何特权,在和朱德商量后,决定将这些有限的资源用来帮助伤兵。

她全靠自己的双脚,翻越了两次雪山,趟过了三次草地。

有一次,在翻越雪山时,长久的劳累加上高原反应,导致她高烧,昏迷不醒。朱德得知后,心急如焚,但是前方战事吃紧,他不能擅自脱离,只得派人用骡子,拉了一张担架,将康克清一步步拉下了雪山。也正是因为这次的伤痛,她伤了身体,这辈子都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

所以,她把朱德和前妻的子女视若己出。

1994年4月22日,所有的孩子都来到了她的身边,此时的她,已经处于弥留状态。

女儿刘敏紧紧地握着她的手默默流泪,她们虽没有血缘,但是这么多年来,康克清待她视若己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康克清用尽了所有力气交代子孙们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不要给老总抹黑,却只给自己交代了六个字——“我什么都不要!”

她将一生奉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与朱德携手半生,却在晚年被不肖子孙连累,临终之时,没有为自己争取任何东西,怎能不让人动容?

结语:

提起康克清,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说一句,她是朱德总司令的夫人,但是,除了这个身份之外,她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她出身贫苦,却敢于战斗,不屈服于旧社会的条条框框,立志革命,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她识大体,顾大局,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她始终和朱德站在同一战线,照顾他,宽慰他,给他最坚定的支持。

她严格教育子孙,临终之时,教诲子孙走正道,不要给老总抹黑,不给自己要任何特权。

她,不是站在朱德背后的女人,而是和朱德并肩而立的一位杰出人物。

22 阅读:1842

史不离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