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别走的太快,得让灵魂跟上

十二点读书 2024-11-19 17:30:30

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教育似乎也被卷入了一场无法停歇的奔跑之中。

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们被过多的外在要求驱赶,被浮夸的活动蒙蔽,深陷功利的泥沼不能自拔。

教育这趟本应充满诗意与启迪的灵魂之旅,正面临着迷失方向的危机。

教育的初衷与本质,在这股洪流中也渐渐模糊了身影,

让人不禁反思: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很多有志之士指出:教育就是 别走的太快,得让灵魂跟上。

稍慢一点,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是细嚼慢咽的吸收与消化,不应是快餐式的灌输。

幼儿园学小学知识,小学学习初中知识,初中就学高中……名曰提高班、素质班。

北京某小学,小学生就能用大学思维解决问题,一问才知道,家长都是大学的教授,在家就超前开始授课了!

慢下来,还要慢下来,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的享受,让教育的过程成为一道风景。

芬兰的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减少标准化考试的压力,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

让孩子们在宁静中感受教育的魅力,在这样的环境里,灵魂得以自由地舒展。

曾遇到过这样一位语文老师,在小学的课堂上,他不急于赶教学进度,

而是经常带着孩子们去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引导他们写观察日记。

他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一起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思考和表达,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被点燃,

孩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将目光从分数和排名上移开,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内心需求,让教育成为滋养灵魂的沃土。

安静一点,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的快车道上,需要有一片宁静的绿洲,让师生都能静下心来,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的乐趣。

国外某小学实施的“云之上”课程便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们不再拘泥于教室内,而是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通过绘画、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学业的压力,得以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灵感的源泉。

教育是一场润物细无声过程。可是当前充溢在学校里异样声响太多了:

孩子们花费大量时间排练,却没有真正从中获得实质性的成长。活动往往是为了给上级检查或者对外宣传做准备,形式大于内容。

轰轰烈烈的科技节,只是让孩子们摆几个简单的科技小制作,拍拍照、走走过场,并没有深入地引导学生了解科技背后的原理和创新思维。

异响太多,骚动就很大,有些一线特级教师。不是忙着教书育人,也不是忙着搞科研,而是一年四季奔波于全国做报告。

试问,教育的初衷是什么?静下心来你才会发现教育的美好。

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让学校成为知识的殿堂和灵魂的栖息地。

沉下心来,关注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内涵,远不止于知识的堆砌,更在于品格的塑造、情感的培育以及创新能力的激发。

历史上,诸如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的就是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而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手段,学这样、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今天,我们要沉下心来,深入挖掘教育的深层价值,比如通过项目式学习、服务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感恩。

这样,当孩子们走出校门时,带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有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教育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不能急于赶路,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和内心的感悟。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

让我们慢下来,倾听灵魂的声音,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保持灵魂的纯净与自由。

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情感、有担当的新一代,

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