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别让孩子在舒适区呆的太久了

十二点读书 2024-11-14 13:39:08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说的是在艰苦环境里长大的孩子,

能较早的懂得家庭责任感,

养成努力上进、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如今的孩子都是在蜜罐子里长大,

加上父母都舍不得孩子吃苦,

一个孩子几代人围着他转,

关心呵护细致入微,试图为他们打造一个完美的舒适区。

君不见:孩子坐在柔软的沙发上,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玩着电子设备,

家长们则在一旁忙前忙后,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

君不见:孩子一哭闹,父母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买什么,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

这种看似充满爱意的行为,实则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阻碍。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说:“教育就是,别让孩子在舒适区呆的太久了。”

如何引领孩子走出父母有意缔造的“舒适区”呢?

不能让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有父母常说,当年自己小时候吃了很多苦,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吃苦。

只要能满足的,就竭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种无条件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根据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孩子需要学会自我调节,理解努力和成果之间的关系,从而缺乏努力追求目标的动力。

引导孩子理解“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学会珍惜和感恩。

例如,当孩子想要一个新玩具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做家务或完成学习任务来“赚取”这个玩具,这样孩子就能学会努力和获得回报之间的关系。

适当控制孩子的物质生活水平,能培养他们的理性消费观念,让他们明白生活的不易,激发他们努力奋斗的决心。

不能一家子人都围着孩子转。不可否认,孩子是所有家庭的中心,

于是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甚至姑姑、舅舅等,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孩子身上,所有的行动都围绕着他展开。

这种过度的关注可能会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尊重。

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应该为他们服务。

教育理论家认为,孩子应该学会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作为父母,可以通过分配家务、组织家庭会议等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

引导孩子树立人人为我,我也要为人人的意识,如父母下班后,让孩子倒杯茶,疲劳时,也可以让孩子捶捶背。

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和同理心。

不能在经济上过高标准养孩子。

买最贵衣服,报最好的兴趣班,请最好的家教……

总是怕孩子受到委屈,这种做法往往会让孩子产生虚荣心和攀比心理,忽视了内在品质的培养。

家长应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实际需求来合理安排经济支出,避免过度消费。

经济上的过高标准养育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认为物质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会让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不懂得珍惜金钱和资源。

他们会觉得金钱是无穷无尽的,可以随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而不择手段。

同时,他们也可能缺乏理财的能力,无法合理规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

教育专家提倡适度的经济教育,让孩子理解金钱的价值,并学会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财务。

例如,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预算的制定,或者让他们打理自己的零用钱,学会如何节省和投资。

适当的人为制造点挫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挫折是必要的。

这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失败和挑战。

根据心理弹性理论,经历过适度挫折的孩子更有可能发展出强大的心理韧性。

家长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挑战和目标,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即使他们可能会失败。

作家毕淑敏曾经让自己年幼的生病的孩子独自去看病,以此来锻炼孩子独自生活的技能。

我们可以试着让孩子去超市买东西,让自己自己修理损坏的玩具,

数学难题做不出时,让孩子试着学会独立思考,

比赛失利、与朋友发生矛盾等,引导孩子能自己调整情绪解决。

孩子哭一会儿,蹭破点皮,流点血也是他们要面对的。

由扶到放,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学会面对处理一些我们制造小挫折。

走出舒适区,就必须经历风雨的洗礼,

早点放手,就能早一点在人生的舞台上独立前进。

别让孩子在舒适区呆太久了,

鼓励去尝试、去挑战、去经历挫折,

尽早学会自立、自律、自学。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勇气的人。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