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群的网友交流育儿心得,有个妈妈说,以前我没重视“敏感期”的问题,现在孩子都6岁了,错过了好多敏感期,真是太后悔了。说完,发了一个难过和大哭的表情。
现在的父母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培养,也积极学习育儿知识,希望能通过科学养育的方式,让孩子能够成才。而“敏感期”这个词,也经常挂在父母和一些幼儿教育者的口头上。嘟嘟上的早托班,有一次接嘟嘟时,托班的老师正在和一位家长交流,老师说“这是孩子敏感期的问题,也不用着急”。
父母和老师重视敏感是对的,但是有些家长却因为敏感期倍感焦虑,怕自己错过孩子的各种敏感期,觉得错过了又后悔,其实没有必要,反倒增加了许多焦虑。
1、什么是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幼儿或儿童在某个时间段内,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更容易,掌握的更快,过了这个阶段学习,就会相对要慢。
儿童发展敏感期是由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创始人蒙台梭利,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的,已经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并被广大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用于儿童教育。
现在关于解读敏感期的书和文章也有很多,如果想详细了解敏感期的作用、案例等,可以找来学学。教育专家孙瑞雪也有一本,为了避免被判断为发广告,这里就不再提书名了。
其实敏感期与“关键期”和“学习时间窗”的概念有相似之处。都是指导在某个时间段内,应该学习和发展某项能力,错过的话可能会使儿童发展受到影响。
2、都有哪些敏感期?
关于敏感期分类的说法有不少,有的理论分的很细,有的是大致的分类。按照蒙台梭利的理论,可分为语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发展敏感欺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
有些分类更细,包括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空间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模仿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诅咒敏感期等。
我比较认同孙瑞雪老师敏感期的解读,按照孙老师的解释,敏感期对应的年龄,可以按以下划分。
0-2岁:视觉、口、手、走、空间、细小事物、秩序、模仿、自我意识、完美。
2.5岁-3岁:概念、自我意识、秩序、分享成长。
3-4岁: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占有、逻辑思维、绘画、人际关系等。
4-5岁:出生、情感、人际关系、审美、数学、身份确认、性别、音乐和绘画、符号等。
5-6岁:书写、数学逻辑、社会性兴趣、动植物实验和收集、交往等。
当然,这些年龄段内对应的敏感期的详细解读,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因为每个敏感期,都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说透的。家长大概了解一下,知道孩子在什么时间会出现什么敏感期就可以了。
3、正确认识敏感期。
敏感错过就无法弥补了吗?对于现在出现的很多关于敏感期的文章,有些家长可能会有些焦虑,有专业人士说,部分育儿文章善于制造恐慌,简单就是在恐吓家长,其实敏感错过也不用太焦虑。
一是敏感期的时间窗口比较长。
关于敏感期的时间划分,并不是完全精确的,没有非常客观的依据,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事情。上文我们列举了敏感对应的时间段,心理学上还有一种时间窗的划分:
动作发展:0-6岁。
情绪控制:1-5岁。
社会交往技巧:3-9岁。
视力发展:0-6岁。
词汇发展:0.5-8岁。
语言发展:0-12岁。
器乐发展:3.5-12岁。
符号认知:2-6岁。
每一种能力的发展,时间窗都有几年的时间,不是我们错过一年两年,所以家长不必焦虑。
二是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不一定完全符合敏感期的划分。
真正理性的专家和父母,都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因为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每个孩子天生的个性不同,后天的家庭环境也不同,发展各项能力的时间点和表现,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千万不要去生搬硬套教育理论,应该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发展。
三是敏感期错过也并非不能弥补。
其实对于敏感期的重要性,在心理学界也有争论,育儿专家、心理学博士陈忻老师说“用关键期来解释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关键期存在的两种情况:要么发展,要么不发展,无法弥补,事实上并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
连非常重视敏感期的孙瑞雪老师也说“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这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4、父母怎么做才能使孩子敏感期得到良好发展?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育儿专家,我们没有掌握详尽的理论,也没有丰富的育儿经验,那应该怎么办?
一是给予孩子爱和鼓励。
在婴儿时期,要多拥抱和亲吻孩子,多和孩子说话,多和孩子进行各种愉快的互动,在爱的环境下,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孩子才会更放松,天性才能得到释放,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发展和表现。
孙瑞雪老师说:“儿童只有在不紧张的时候,全身心地、放松地去玩的时候,才会把所有注意力放在配对的外界事物上”。
二是创造自由探索的环境。
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学习和探索世界的阶段,孩子需要通过看、摸、闻、尝等感受各种物体、空间等,所以孩子会抓、咬、摔、推,而这些行为在大人看来,却很有破坏性。我家嘟嘟在会走路以后,把家里的所有能够到的抽屉都翻了个遍,东西都扔出来,所以不想让他拿的东西都放到了高处,现在会搬着小凳子去够高处的东西,去按微波炉开关、灯的开关。从一岁以后,简直就是一个破坏大王。很多孩子也是如此。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做的不是限制孩子,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创造能够充分探索的环境,让孩子认识和尝试各种事物,探索的越充分,孩子的发展就越充分。
三是在敏感期给予适时引导但不要过分干预。
在孩子表现出某种敏感倾向时,大家可以引导一下,给创造孩子发展的环境,比如绘画和器乐敏感期可以给孩子购买相应的用品,但是不要强迫孩子学,顺应孩子自己的发展规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计划而刻意安排孩子学什么。
同理,在孩子没有到达某个敏感期强迫孩子学会某种技能,就成为揠苗助长,不仅效果不好,还有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儿童的智慧是天然的,让他不受打扰的成长,比成人有意塑造要好得多”(孙瑞雪)。
明白了以上道理,正确认识了“敏感期”,父母也就用不着焦虑了。